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成就,形成了⼀些重要思想成果。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了弯路,出现了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学习本章内容,有助于全⾯理解⽑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调动⼀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个经济⽂化⽐较落后的东⽅⼤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临的⼀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和5⽉,⽑泽东先后在政治局扩⼤会议和最⾼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过的弯路,你还想⾛?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了⼀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的道路这⼀根本思想。《论⼗⼤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个基本⽅针,就是“努⼒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针,报告从⼗个⽅⾯论述
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关系。“⼗⼤关系”涉及⽣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作的各个⽅⾯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业和轻⼯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业和内地⼯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产单位和⽣产者个⼈的关系,和地⽅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改⾰。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新⽅针。“⼗⼤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党的关系、⾰命和反⾰命的关系、是⾮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活和思想⽂化⽣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泽东认为,充分调动⼀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泽东这⾥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在⽑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对⽭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盾中通过它们之间⼜统⼀⼜⽃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促使消极因素⽐较多、⽐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防⽌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个极为重要的基本⽅针,对于最⼤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盾和阶级关系发⽣重⼤变化,⽆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需要有⼀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量⼈民内部⽭盾逐步成为政治⽣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盾。
苏共⼆⼗⼤后,东欧⼀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氛,相继发⽣了波兰和匈⽛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些失误,以及少数⼲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1956年秋冬,在⼀些农村、⼯⼚、学校出现了“”的情况。⾯对新出现的⽭盾,许多党员和⼲部思想上缺乏准备,⼯作处置不当,造成⽭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作重⼼由⾰命转向建设的时候,⾯临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盾?⼜是什么性质的⽭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盾?这是全⾯建设社会主义⾯临的⼀个重⼤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盾的学说。党在⼋⼤前后,特别是⽑泽东在1957年2⽉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盾的理论。
⽑泽东指出,⽭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盾,正是这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盾不断出现,⼜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提倡运⽤对⽴统⼀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盾仍然是⽣产关系和⽣产⼒之间的⽭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在⽣产关系和⽣产⼒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盾,是在⼈民根本利益⼀致基础上的⽭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盾,⽽是⾮对抗性的⽭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盾运动具有“⼜相适应⼜相⽭盾”的特点,⼀⽅⾯社会主义⽣产关系已经建⽴起来,它是和⽣产⼒的发展相适应的;另⼀⽅⾯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和⽣产⼒的发展⼜是相⽭盾的。除了⽣产关系和⽣产⼒发展之间这种⼜相适应⼜相⽭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相⽭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是基本⽅⾯,相⽭盾的⼀⾯是⾮基本⽅⾯。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盾不是对抗性的⽭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不断地得到解决”。⽑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般规律。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党的⼋⼤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盾,已经是⼈民对于建⽴先进的⼯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盾,已经是⼈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能满⾜⼈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盾。”据此,党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作重点转到技术⾰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要抓社会主义建设⼯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盾的学说,⼀个重要⽅⾯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盾的理论。⽑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盾和⼈民内部⽭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盾。敌我⽭盾是⼈民同反抗社会主义⾰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和社会集团的⽭盾,这是根本利益对⽴基础上的⽭盾,因⽽是对抗性的⽭盾。⼈民内部⽭盾,包括⼯⼈阶级内部的⽭盾,农民阶级
内部的⽭盾,知识分⼦内部的⽭盾,⼯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盾,⼯⼈、农民同知识分⼦之间的⽭盾,⼯⼈阶级和其他劳动⼈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盾,也包括和⼈民群众之间的⽭盾,民主同集中的⽭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盾,国家机关某些⼯作⼈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盾。此外,⽐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些⼈同⽐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些⼈之间的⽭盾,也是⼈民内部⽭盾。⼀般说来,⼈民内部⽭盾是在⼈民利益根本⼀致的基础上的⽭盾,因⽽是⾮对抗性的⽭盾。⽑泽东还特别指出,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盾属于⼈民内部的⽭盾。⽑泽东提醒⼈们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盾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盾可以互相转化。⼀般情况下,⼈民内部的⽭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对抗性的⽭盾。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民内部⽭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盾的基本⽅法。他指出:敌我之间和⼈民内部这两类⽭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的问题。他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民民主专政下⾯,解决敌我之间的和⼈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盾,采⽤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法。”他指出,所谓专政⽅法,就是运⽤⼈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和严重犯罪分⼦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所谓民主⽅法,就是讨论的⽅法、批评的⽅法、说服教育的⽅法。
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针。⽑泽东指出,⽤民主的⽅法解决⼈民内部⽭盾,这是⼀个总⽅针。针对⼈民内部⽭盾在具体实践中的
不同情况,⽑泽东提出了⼀系列具体⽅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民内部⽭盾,实⾏“团结——批评——团结”的⽅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的⼈民内部⽭盾,实⾏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三⽅⾯的利益;对于⼈民群众和机关的⽭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克服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化领域⾥的⽭盾,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针,通过⾃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党和民主党派的⽭盾,实⾏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盾,实⾏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针,着重反对⼤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针,都是⽤民主⽅法解决⼈民内部⽭盾这⼀总⽅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民内部⽭盾指明了⽅向。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盾和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的和意义。⽑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民内部两类⽭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民进⾏⼀场新的战争——向⾃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活的主题。这⼀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切积极因素,团结⼀切可以团结的⼒量,把全党的注意⼒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盾的学说,科学揭⽰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中国⼯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定程度
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的发展。中国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商业的。抗⽇战争时期,⽑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业化。党的七届⼆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业化的⽬标。
新中国的⼯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当时我国的⼯业基础⼗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的影响,我国⼀度过多强调重⼯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业的发展,造成了⼀定程度的⽐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泽东思考如何⾛中国⼯业化道路的问题。
⽑泽东在《论⼗⼤关系》中论述的第⼀⼤关系,便是重⼯业、轻⼯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中,⽑泽东明确提出要⾛⼀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业化道路。
鉴于中国社会⽣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泽东指出,以⼯业为主导,把重⼯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独⽴的⽐较完整的基础⼯业体系和国防⼯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统⼀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疑义、必须肯定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业。他说,我国是⼀个⼤农业国,农村⼈⼝占全国⼈⼝的百分之⼋⼗以上,只有农业发展了,⼯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重⼯业积累较多的资⾦。更多地发展农业、轻⼯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民⽣活的需要,⼜可以增加资⾦积累和扩⼤市场。这不仅会使重⼯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且由于保障了⼈民⽣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针,以及⼀整套“两条腿⾛路”的⽅针,即重⼯业和轻⼯业同时并举,⼯业和地⽅⼯业同时并举,沿海⼯业和内地⼯业同时并举,⼤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中国⼯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业和轻⼯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多、⼯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还提出了其他⼀些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个阶段是⽐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个阶段可能⽐前⼀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针和。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标和步骤。⽑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标,应当82采取“两步⾛”的发展战略,第⼀步建成⼀个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步全⾯实现⼯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在世界前列。关于经济建设⽅针。党的⼋⼤提出了既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针。⽑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的关系,⽣产两⼤部类的关系,与地⽅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更⽣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设备和资⾦,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商业经营⽅⾯,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商业的主体,⼀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产计划⽅⾯,计划⽣产是⼯农业⽣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由⽣产是计划⽣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关于经济和运⾏机制改⾰。⽑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产、利⽤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具,要有计划地⼤⼤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产。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云提出了要建⽴“适合于我国情况和⼈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此外,⽑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民主管理,实⾏⼲部参加劳动,⼯⼈参加管理,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群众、领导⼲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改三结合”。邓⼩平提出了关于整顿⼯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职⼯代表⼤会制等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提出,要进⼀步扩⼤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作的监督,
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民代表⼤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级机关的监督和地⽅各级⼈民代表⼤会对地⽅各级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机关的由上⽽下的监督和由下⽽上的监督,加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作⼈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提出着⼿系统地制定⽐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泽东则进⼀步提出,“我们的⽬标,是想造成⼀个⼜有集中⼜有民主,⼜有纪律⼜有⾃由,⼜有
统⼀意志、⼜有个⼈⼼情舒畅、⽣动活泼,那样⼀种政治局⾯,以利于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赶超世界先进⽔平。⽑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产⼒就⽆法提⾼;必须⼤⼒发展⽂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种是全⽇制的劳动制度,全⽇制的教育制度;⼀种是半⽇制劳动制,半⽇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半读)。
关于知识分⼦⼯作。⽑泽东提出,知识分⼦在⾰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要建设⼀⽀宏⼤的⼯⼈阶级知识分⼦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是⼯⼈阶级⼀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和科学⽂化⼯作的领导,善于团结⼴⼤知识分⼦,使得他们得以发挥⾃⼰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外,⽑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还在国防建设和建设、实现祖国统⼀、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提出了⼀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第⼆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个重⼤课题。作为⼀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极⼤地激发了⼴⼤⼈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多、底⼦薄、经济⽂化⽐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的西⽅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并进⾏封锁和遏制,企图社会主义制度。⾯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民,坚持独⽴⾃主、⾃⼒更⽣,开始了⼤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化等各⽅⾯都取得了重⼤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民群众⾛社会主义道路的信⼼,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为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的。⽆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些正确的和⽐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85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这⼀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显著增强;基本建⽴了独⽴的⽐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业化“从⽆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化建设等⽅⾯的⾻⼲⼒量和他们的⼯作经验,⼤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个有着⼏亿⼈⼝、经济⽂化⽐较落后的东⽅⼤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产⼒⾼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有⼀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党领导⼈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的国情,独⽴⾃主地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次结合”,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马克思主义⽴场、观点和⽅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盾和根本任务,集中⼒量发展⽣产⼒。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产⼒。但是,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党的⼋⼤⼆次会议改变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盾。这是导致后来阶级⽃争扩⼤化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不断提⾼⼈民物质⽂化⽣活⽔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争,更不能搞⼤规模的政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全党全国⼈民都有⼤⼒发展⽣产、迅速改变落后⾯貌的强烈愿望。这⼀⽅⾯极⼤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制定的路线、⽅针和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忽视了⽣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从⽽造成严重的损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泽东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获得⾃由,在认识上出现⼀个飞跃,到达⾃由王国。”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后,我们制定,颁布了⼀系列法律,建⽴了⼤量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过渡来的,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民民主、甚⾄搞“⼤鸣、⼤放、⼤辩论、⼤字报”等“⼤民主”的极端现象。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起法律的权威。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甚⾄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争扩⼤化,甚⾄发⽣“⽂化⼤⾰命”的严重错误。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民民主,确保⼈民⾏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级党组织和领导⼈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利,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的改变⽽改变,不能因领导⼈看法和注意⼒的改变⽽改变。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活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刚刚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特别是受当时苏联⾼度集中的政治的影响,加之长期封建主义的传统短期内难以消除,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邓⼩平后来指出:“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特别是⽣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够的认识,成为发⽣‘⽂化⼤⾰命’的⼀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崇拜,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说了算、个⼈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类⽂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产⼒快速发展的时代,是⼈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切成果,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同资本主义发⽣任何联系。相反,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明在内的⼀切⼈类⽂明成果,创造出⾼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产⼒和物质⽂化⽣活⽔平。新中国成⽴后,⽑泽东曾多次指出,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出要学习⼀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实⾏敌视封锁和禁运,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度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步拉⼤。邓⼩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国家产业⾰命以后变得落后
了,⼀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守。建国以后,⼈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些困难。三⼗⼏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的,发展不起来。”本章⼩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了艰⾟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成就,⼜经历了严重曲折。这⼀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党在这⼀艰⾟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阅读书⽬
1.⽑泽东:《论⼗⼤关系》,《⽑泽东⽂集》第7卷,⼈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泽东:《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泽东⽂集》第7卷,⼈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泽东⽂集》第8卷,⼈民出版社1999年版。4.⽑泽东:《在扩⼤的⼯作会议上的讲话》,《⽑泽东⽂集》第8卷,⼈民出版社1999年版。5.⽑泽东:《⼈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泽东⽂集》第8卷,⼈民出版社1999年版。思考题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