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精梳理·通时空观念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04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3.隋朝:儒学家提出了“□理论。

二、文学艺术

2.艺术

- 1 -

14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15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16莫高窟,(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金版微点拨]

【思考探究1】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吗?

金版点拨:“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是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

【思考探究2】 你觉得竹林七贤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金版点拨:①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②社会思想较自由。③三教并行的社会现实以及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④自身的经历、家教及性格。

【思考探究3】 李白、杜甫的诗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金版点拨: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其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时期的战乱、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的现实,及作者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 2 -

三、科技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中外交流:佛教的传播与中外交流联系密切。

01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02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并著有《佛国(1)东晋的□记》。

03玄奘西行去□04天竺取经,在□05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多国讲学,成为公认的(2)唐朝□佛学大师。

06鉴真,6次东渡,最终到达□07日本,传授佛法。 (3)唐朝高僧□08空海,来□09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4)日本的□2.其他方面的中外交流

10大都会。 (1)唐朝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国际□(2)日本和新罗派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朝,故唐朝文化对日本、新罗影响很大。 (3)许多外国人来华定居,甚至考中进士,在唐朝为官。 ①唐朝时,教传入中国。

②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居住不少西亚商人。 3.对外交通

- 3 -

【思考探究4】 教材P44思考点

金版点拨:①从时代因素分析,例如政治、文化对艺术形成的影响。②从家世家教的影响分析。③从自身的天赋与实力去分析。

【思考探究5】 教材P45学思之窗 金版点拨:重农抑商。

【思考探究6】 井真成墓志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是中日友好交往的重要见证。墓主人井真成是唐玄宗时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他曾在唐朝任职,死后由官府葬于中国。你认为该墓志有何史料价值?

金版点拨:这是一手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唐朝时的中日交流、唐朝文字书法、唐朝丧葬等都有帮助。

【思考探究7】 教材P47问题探究

金版点拨:①对绘画:中外交流增加了绘画素材,如阎立本画《西域图》;周昉、张萱画《拂菻图》。

②纺织技术:吸收波斯技法。 ③对文学:丰富文学素材。

④对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吸收了很多域外建筑优点。 ⑤科技:从印度传入的熬糖法等。

- 4 -

研重难·籍史料实证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

主题一

ZHUTI

一 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南朝]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三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④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注意①和②,体现了儒、道融合的现象。史料二中注意③。史料三中注意④。

[问题探究] (1)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象。 金版参考:文化现象: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心态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金版参考:态度:对佛教的盛行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盛行。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三教并行,佛、道对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冲击。

(3)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如何认识。

金版参考:(示例)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以来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以及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②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史论总结] 1.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引佛、道理论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

- 5 -

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作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2.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劳动人口减少、战斗力减弱、部分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开凿于此时。

中外交流

主题二

ZHUTI

一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摘编自魏承恩《论唐代文化与

文化繁荣的关系》

二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 6 -

[教你读史] 史料一按“。”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结论,第二层是表现,第三层是影响。史料二按“。”可分为四层。史料三图一观察图例和路线,图二和图三注意出处。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金版参考:表现: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

(2)根据史料二,概括唐朝文化的特征。

金版参考:兼收并蓄,丰富多彩,丝绸之路推动唐文化发展,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影响深远。

(3)根据以上史料,概括史料三的主题,并作简要阐述。

金版参考:主题:活跃的中外交往。阐述:图一反映玄奘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去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和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鉴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图二、图三说明阿拉伯和非洲与中国交流的现象很普遍,所以才会在唐朝墓葬中出现这些陶俑。

[史论总结] 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政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政局稳定。 ②经济:经济繁荣。

③文化:文化发达且实行开放。 这三者使唐具有极强吸引力。

④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路、陆上丝路畅通,这使中外交流很方便。 ⑤其他:其他国家相对落后,为促进本国发展,积极学习唐文化制度。

启示: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我

- 7 -

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的,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史苑窥斑

莫高窟敦煌图案的文化价值

敦煌图案充满异域色彩,其中融合了大量外来风格图案,既闪现着希腊建筑伟大的雕刻、犍陀罗艺术的灵光,又隐含阿拉丁神灯的神秘世界,甚至还可以触及古埃及的文化脉搏。敦煌图案蕴含独特的异域风情,外来图案题材和风格对敦煌图案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一些经典造型元素、组织结构及设计方法,不断渗透到本土图案艺术中,在新的文化环境涵养、激发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敦煌图案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形态,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其内在美学意义和精神,既要看到它的整体性,同时也要关注其与异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等现象。敦煌隋唐时期的纹样呈现多元姿态,动物纹饰、植物纹饰、神话佛教纹饰、几何纹饰等自由组合,融合了大量的外来纹样题材。

——陈振旺:《莫高窟隋唐图案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

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课堂跟踪训练

1.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趋势 B.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 8 -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 A

解析 《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法华经》是佛家经典,材料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故A项正确。当时是三教合流,并不是道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南朝人对外国文化的热衷,故C项错误;佛教不足以与当时儒家思想相抗衡,故D项错误。

2.优秀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背景有很大益处。唐代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有“诗仙”的美誉。从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 )

A.唐代的盛世 C.安史之乱后的景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诗人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生活于唐玄宗时期,属于唐代的盛世,故从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盛世,故A项正确。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不是李白,故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的景象与历经沧桑的社会景象都不是李白的创作主题,故C、D两项错误。

3.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秦朝 C.东汉末年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末年,书法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故选C项。

4.下面有关隋唐文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有实物证明唐朝已出现雕版印刷术 ②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④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女史箴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裴秀是西晋人,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排除③④,选A项。 5.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活跃 C.控制了整个亚洲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来过唐朝,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

- 9 -

B.唐代由盛转衰 D.历经沧桑的社会景象

B.西汉 D.魏晋南北朝

B.国力世界第一 D.只与亚洲国家往来

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