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小学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深切感受到“向学生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使课程和课堂回归学生本体的重要改革措施。我们也接受和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尝试建构新的教学形式。然而,当“教学重心”向下移动时,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恐慌”感到困惑——拿着新瓶子的旧酒,穿新鞋,走旧路。“超越自我,打破旧框架”是我们的教师继续坚定地走在新课程改革道路上的理性选择。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承载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突出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 当前,新理念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生成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但更多的是理论层面上的,具体操作应该怎样,就目前来讲还解决得不够,因此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在许多新的教学形式中,“生成性教学”理论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设想通过将“生成性教学理论”引入课堂,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克服“能力恐慌”。这就是这个话题的原因。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制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处理来自课堂的生成性要素,怎样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由于在实践层面上基于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不断产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对话和碰撞,会不时产生超出教师预设计划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必须超越和突破原有的传统框架,构建以人为本、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拓展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和自主控制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生活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独特文化,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生活状况,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因此,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构建一个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支撑 1.概念的定义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既定”的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追求的一种

灵动的、开放的、师生“双主体”作用发挥更突出的一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复杂性:学生在生成性课堂中“移动”,更多信息出现。教师需要灵活处理的复杂信息决定了这种教学形式有其特殊的复杂性。

动态性:生成性课堂发对过度预设,乐见教学中的偶发和突发事件并视之为激发师生智慧、共同探讨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情境:几乎很难脱离特定情境的产生。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创造合理、有意义的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发性:学生的言语和情绪方式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但又不是教师所能预想到的,也没有必定会出现的时间窗口,有时反而转瞬即逝或稍不留神就被忽视,也可以说,生成的资源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支持理论

(1)新课程理念: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积极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 (3)人本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潜力。只要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和个性。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目标:

通过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教学视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

深度研究与不断改善,推动教师从新的视域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自主探索、课堂合作与交流,挖掘学生潜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力争培养和提高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构建我校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课程改革的水平和质量。 2.分专题:

(1)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施途径研究。 (2) 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3)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研究。 (4)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研究。 3.内容:

(1) 对实施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生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互动中的生成、情境中的生成、探究中的生成、作业中的生成、反思中的生成等。

(2)通过实施策略的研究,提炼出符合学科特点的生成教学策略,如讲解策略、讨论策略、提问策略、管理策略、重组课堂信息策略以及过程控制策略等。 (3) 教学目标研究主要回答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达问题。

(4)师生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特点。 研究的重点是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四、研究原则与方法 1.原则: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现教为学服务。

差异性原则: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自主发展。

开放性原则: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适度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权。 方法:

行动研究法: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文献研究法:寻求理论支持,将正确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案例研究法:将教师课堂教学的失败与成功案例反思、学生成功案例的解读,从而探寻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叙事研究法:用于及时记录有效课堂中有意义、生动的教学细节,整合教师的理性思考和独特理解,形成宝贵的智慧结晶。

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过程的反思与成果的积累,不断总结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以供教师参考、借鉴,从而得到推广。 五、 项目的保证措施

1.学术保证:课题主持人张郁芳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校长,熟悉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曾主持省级“十五”滚动立项课题的研究,即《新课程课题教学评价标准的实践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我校有一批区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承担过多个市区级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组织保障:成立以各子项目组组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建立项目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在这一主题下成立了三个分研究小组,开展研究,采取一致行动,促进整体发展。 3.时间保证: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实验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4.资金保障:学校为研究经费提供保障,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数据收集和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研究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