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晋中市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2000年以来,被誉为“阳光和绿色产业”的蔬菜生产,是晋中、市着力推行的农业产业化中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市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结合晋中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优势为依托,增加科技内涵为动力,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全力提高产品质量为指导思想,积极扶持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总量持续增加,品种结构合理优化,生产效益稳定提高,蔬菜生产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从2000年到2010年间,我市蔬菜生产逐步摆脱了传统种植模式,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为56.87万亩,尽管较2000年种植面积减少10.34%,但总产量较2000年增长了11.37%,达到22.34亿公斤;平均亩产3928.26公斤/亩,较2000年增加766.31公斤/亩,增幅为24.23%。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它带给农民的收益和实惠也源源不断地增加。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晋中市蔬菜产值由9.4亿元增加到21.9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31.2%提高到34.4%,虽仅提高了3.2个百分点,但蔬菜产值总量实现了年均5%递增(剔除价格因素),成为了我市支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的三大产业之一。蔬菜生产的发展打开了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成为农村经济的新支柱。
一、蔬菜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
1、资源优势。晋中市具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度适宜,雨热同步,冬季雨雪稀少,光照充足等特殊的地形特点,加之紧邻省城的地理位置,具有发展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适宜茄果类、根茎类、结球叶菜类等越夏栽培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拱棚蔬菜生产。
2、价格优势。晋中市蔬菜的外销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大中城市。7-9月是本地蔬菜的盛产期,也是蔬菜的最佳生产期,产量相对较高,商品菜的输出量大,而此时恰是长江以南地区蔬菜供应的夏淡季,具有占领南方夏季市场的相对优势。据调查,近年来本地运销区的批发价是本地蔬菜价格的3-5倍。
3、品质优势。据专家介绍,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长期内的昼夜温差、光照时数、有效积温等。本地昼夜温差平均为13.4℃,在作物生长季节,各月日照时数达200小时以上,蔬菜主产区大于10℃的积温在3000℃以上,能较好地满足蔬菜的生产需求,有利于蔬菜营养成份的积累和品质风味的提高。
4、品种优势。目前全市共种植11大类30余种蔬菜,种植规模超过10
万亩的品种有大白菜、甘蓝、茄果菜等,超过5万亩的品种有瓜菜类、西红柿等,超过3万亩的品种还有胡萝卜、葱蒜等其他蔬菜。
5、供应优势。随着设施蔬菜栽培的迅速发展和品种成熟期的多样化,全市蔬菜告别了常规性的季节生产,实际了常年四季生产供应。2010年全市大棚蔬菜面积达7.53万亩,产量达3.15亿公斤。
二、晋中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
1、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晋中市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形成集中优势产区,促进优势蔬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优质蔬菜生产率,增强了竞争优势。经过努力,晋中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寿阳、榆次、祁县、太谷、平遥为优势区域的产业带,以结球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设施类为优质主导产品,从而将晋中市蔬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2010年,这5个县的蔬菜面积达到了51.10万亩,占到全市蔬菜面积的.85%,其中白菜类蔬菜达到了10.73万亩,占到全市同品种的94.42%;茄果类蔬菜达到11.17万亩,占到全市同品种的.73%;甘蓝类蔬菜达到10.22万亩,占到全市同品种的87.50%;大棚温室蔬菜达到了6.53万亩,占到全市大棚蔬菜的86.75%。
2、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区不断扩大蔬菜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在榆次、太谷、寿阳等县(区、市)相继建成了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全市蔬菜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3、建园区,为技术创新提供载体。产业要提升,科技是保障,为此,晋中市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加大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引进推广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建科技园区示范基地近10个,引进各类新品种近200余种,新技术、新材料10余种。
4、蔬菜内、外销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形成较大规模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13处,分布于我市52%的乡镇;其中:榆次区的郭家堡乡、东阳镇;寿阳县的平头镇、南燕竹镇;平遥县的古陶镇等10余个乡镇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已初步平均日交易数百吨,外销主要去向周边地市及江苏、湖北等南方省份,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5、搞培训,提高菜农综合素质。提高菜农的科技、观念、营销等方面的素质,是蔬菜产业化升级的基础,而培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晋中市各级始终把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工作放在各项服务工作的首位。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培训,菜农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蔬菜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矛盾
一是加大蔬菜生产投入不足。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农副食品,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据我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城镇居民每户每月
蔬菜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11%左右,按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3200元计算,仅蔬菜类消费支出就达到每人320元左右的水平。因此,我们应把蔬菜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二是继续加强对农资、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全区蔬菜技术、价格、质量信息网络建设;三是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四是建立健全蔬菜生产风险基金及种菜大户奖励制度,提高蔬菜种植户生产积极性,保障蔬菜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五是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六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菜科技种菜水平。 二是对蔬菜生产应进行合理规划。有序调整老品种布局,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出发,挑选优质蔬菜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来说, (1)倡导无公害蔬菜生产。由于目前无公害化蔬菜价格与普通菜价差别不大,加之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和对无公害化蔬菜的认识欠缺等原因,我市农户种植无公害化蔬菜的积极性不高, 产量较低,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发展相对缓慢。(2)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在我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3)培育发展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自然绿色食物,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味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目前我市在该方面还是空白,应积极做好培育工作。
三是品牌效益发挥不够。榆次区曾注册了“魏榆”牌蔬菜商标,并于2001年进行了无公害蔬菜认证,但至今市场上很难看到以“魏榆”品牌标志包装的蔬菜,品牌应有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今后的品牌注册、认证应该让有实力的企业或专业协会去运作,或者偿试一下把现有的品牌委托授权给一些企业、专业协会,通过他们的实际运作把品牌的应该充分发挥出来,真正把品牌做大做强。
四是蔬菜加工转化滞后。近年来,虽然新增了一些有机械化流水作业的加工企业,但是这些加工企业多数处在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绿色论证落后、生产规模小、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加工转化能力不能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对蔬菜加工企业一方面应予以一定的优惠,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此外还应重视品牌、培育品牌,通过注册商标、绿色认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