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 在对数据进行收集时可以采用举手、投票等不同的调查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要出现重复或遗漏。
2. 在对数据进行整理时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O”等方法,其中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3.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单元、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1.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体按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在图上圈一圈,最后再数一数一共分了几份。
3. 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4. 除法算式的读法: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即数字不变)。12÷3=4读作:12除以3等于4。 5.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6. 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7.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与其对应的除法算式,其中乘法算式中的积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乘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乘数x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8. 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 商×除数=被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积÷乘数=另一个乘数 被除数÷商=除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3)解决问题的步骤:①读题两遍②圈出关键信息③列出式子(根据问题来分步列式)④计算后要答完整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1. 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 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完全不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3.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和方向发生了变化。 4. 平移与旋转的区别:物体平移是整个物体沿着直线方向移动;而物体旋转是有一个点或轴固定不变,整个物体绕着这个点或轴在转动。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都要脱式计算)
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列综合算式的话就要脱式计算)。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1.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计算平均分的除法算式时,计算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也就是剩余的不够再分一份,数学上把这种不够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2.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是不够分而余下的,所以小于除数。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可以再分。总之,余数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是比除数小1,最小的余数是1。最小的除数是比余数大1。
3.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为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写得数时只写商。余数不为0,表示有剩余,写得数时要写商、省略号和余数。
4. 除数x商+余数=被除数
5.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6.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一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或等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二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三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四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7. 解决问题
(1)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去尾”还是 “进一”。即决定余数的“取”或“舍”,有时要用商+1,而有时要舍掉余数。
(2)在解决周期问题时,首先要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每几个重复出现一次,就用几作除数;求第几个,就用几作被除数;余数是几就从下一组开始数到第几个图形,这个图形就是所求的答案。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是整数组,所求的图形就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 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 十 )。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是( 一千 )。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2. 计数单位有一、十、百、千、万,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 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10 个一百是 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一千里有10个一百,每个一百里有10个十,10个10是100,所以一千里有100个十。
3. 计数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是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一, 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十, 百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百, 千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千, 万位上1颗珠子表示1个万。
4. 在算盘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5. 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或者两个0,都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例如:5004读作:五千零四;5404读作:五千四百零四;5040读作:五千零四十;5400读作:五千四百 6. 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7. 数的组成:看一个数的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是几,这个数就由相应的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8.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9. 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10. 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万、整千、整百、整十的数以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称为近似数。
11. 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12. 估算
在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已知数估成与之相近的整千、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判定要解决的问题。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1. 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2.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字母表示为“g”;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字母表示为“kg” 3.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公斤=2斤 1斤=500克 1斤=10两 1两=50克
4. 1千克=1000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由“千克”转化为“克”时,在数的后面添上3个0,由“克”转化成“千克”时,把数末尾的3个0去掉。
5. 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时,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多重。 6.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在推理猜测时,可以用排除法,将含有多个条件的复杂推理转化成只含有两个条件的简单推理。
2.在方格中填数时,先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数,哪个数没有出现,就应该填那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