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新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新巴比伦的辉煌只是古代两河文明最后的回光返照。在王国的北边和东边,属于印欧语系的波斯新兴王国阿黑门尼德对巴比伦尼亚构成了严重威胁。经过北方通往小亚细亚的商路及由此而来的收入被波斯控制,新巴比伦被迫把开展军事和经济活动的地区限定为西南和南方,但新巴比伦以西到沙姆一带地区频频发生战乱,此时腓尼基曾经拥有的商业霸权也已转移到希腊、吕底亚、西里西亚和埃及等地区。
经济困难表现在物价急剧上升。在公元前600年,一名男奴价值约40舍克勒,50年后则升为50舍克勒;土地价格从尼布甲尼撒时期到那波尼杜时期上升了一倍,其他如食品、衣服等的价格也上涨了,但工资始终徘徊在低水平上,一名非熟练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舍克勒,仅够养家糊口,因此许多人负债累累;此外,大量征发徭役和兵役,造成农业劳动力缺乏。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弥补大兴土木和连年用兵带来的严重亏空,决定向神庙开刀。
公元前553年,那波尼杜向乌鲁克等城市的埃安那神庙派去了名为“王家任职监察官”和“王家国库官”的,令其监督神庙的交易并确保的各项税收。此举激化了王室与祭司集团的矛盾。
公元前56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驾崩,此后王权日衰。其子阿威尔马尔杜克在位两年后即被一场政变推翻,然后由尼布甲尼撒的女婿奈里格利萨称王,但他在对米底的战争中失败,遂抑郁而死,接着其子在继位仅2个月时被弑杀。公元前556年,阿拉米血统的高级那波尼杜被推举为王,使王权暂时得以巩固。
有学者认为,随后那波尼杜进行了宗教改革,以月神辛代替马尔杜克的主神位,此举导致那波尼杜与祭司集团的决裂。另有学者认为,那波尼杜把女儿派到月神庙作为女祭司,这是古老的两河传统,旨在证明王室的合法性。那波尼杜并未进行宗教改革,这一神话是波斯征服新巴比伦后编造出来的,意在美化新的统治者。不过,末代君主与祭司确实存在矛盾。
那波尼杜为确保南方商路,率军南下阿拉伯半岛直到今麦加地区,
10年后才返回巴比伦。之后,他征服吕底亚,围剿叛军,讨伐埃兰,一时出现中兴之势。然而,东边的波斯对其西邻正虎视眈眈。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年)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至公元前539年先后占领埃兰、亚美尼亚、吕底亚、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和中亚地区,对新巴比伦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公元前539年,居鲁士率大军进攻新巴比伦,掘堤放水淹城,同时与新巴比伦的祭司集团里应外合,轻易地占领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宣告灭亡。
新巴比伦灭亡结束了两河流域国家和文明的历史,开始了它作为周边地区其他王国的组成部分和受其他文明同化的历史。西方学者一般将此视为苏美尔—巴比伦文明的终结,其实不然,在公元前539年之前,两河文明即与周边的沙姆、小亚细亚、波斯、中亚,阿拉伯半岛、埃及、希腊诸文明存在着密切的交往关系,其形式是间接与直接交往并存,其特点是,起先居优势地位的两河文明与周边文明的关系一直是输出多于吸纳,后来异族的统治使其与周边文明的交往更多地采取直接形式,随着周边文明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两河流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交往性质逐渐演变为吸纳多于输出,从而使整个地区的文明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
黄民兴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