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防治
2019年6月·下
X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
张文辉
(天水市秦安县千户镇动物疾病防控与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618)
该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眼睑水肿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摘 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传播速度快、发病面积广、死亡时间短为主要特征。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在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母猪、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猪蓝耳病虽不属于1类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但如果防控不好,将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关键词 高致病性蓝耳病;研究进展;防治误区及教训;防治措施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1.1 疫病的流行性
本病自2006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接着于10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1.2 疫病的影响
据官方统计,至今年5月为止,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头,扑杀5778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1996年所发生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2002年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这次疫情所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因此受到了部门、专家学者、养殖界的高度重视。通过众多科研单位和专职机构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2007年3月28日,农业部正式公布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并开展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促进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制误区及教训2006年夏秋发生的生猪高热病给全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危害,许多养猪大户至今一提起高热病仍心人余悸。最初对于该病的防治都比较的迷茫,在没有确诊,弄清病原的情况下,采用盲目的常规治疗,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加重病情,导致死亡,因此盛传“越打越死”之传说。甚至有些兽医在疫情初期,搞不清病因误诊,按照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蓝耳病、流感、猪瘟、圆环病毒等病来进行针对性治疗,不但用药成本增加,而且提高猪群死亡率,造成严重后果。因防制存在种种误区,致使养殖户们对高热
病产生的恐慌感。朱连德等[1]
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讨论。
2.1 2006年疫病的防控上存在的误区①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疏忽了疫病扑杀封锁的工作,导致疫情扩散,疫源泛滥。②没有严格的引种、防疫制度,生猪流动性大,跨区域贩买,加速了疫病的暴发和流行,“惟有源头活水来”。③疾病认识不够,未进行病原测定下就盲目下诊断结论,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引起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④饥不择食,病急乱求医,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发生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结果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⑤饲养管理粗放,尤其是农村散养户,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大部分采用潲水养猪,营养不良。⑥免疫保健意识淡泊,不重监测,盲目注谢疫苗,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应有的免疫。
2.2 经过调查研究以及实践经验总结明心中等
[2]
提出了“种猪是基础,饲
养是保证,疫病防制是关键”防制方针。强调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病死猪、消毒工作是减少发病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封锁疫区,降低疫病的发生与扩散。加强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疫病的传播,从根本上清除了传染源。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防控措施目前在气温严热、猪病高发季节,养殖场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把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重点,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关键是抓好免疫工作,免疫是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的首要选择,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措施如下:
3.1 做好猪场免疫预防3.1.1 制定严格免疫程序
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免疫
程序可参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
3.1.2 操作规范
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须选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疫苗,以减少免疫接种产生的应激与免疫失败的干扰。
3.1.3 监测抗体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
3.2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药物保健,减少易感动物
3.2.1 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猪场在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应注意保温,并保持猪舍干燥,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氨气浓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3.2.2 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众所周知,体内外寄生虫能够吸收猪体营养,传播疾病,降低猪群的抵抗力,成为威胁畜禽养殖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因此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定期进行猪场杀虫灭鼠工作,加强猪群免疫功能,提高饲料报酬,减少经济损失。目前规模养殖场一般采用“四加一” 驱虫模式,可选用 伊维菌素、芬苯达唑、莫西菌素等驱虫药进行定期驱虫。
4 小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没有想象及传说中那么可怕,养殖业者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防控措施,来避免疫情再次暴发,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连德.南方“猪高热病”的原因分析与控制策略[J].猪业科学,2006,9:24-27..
[2] 明心中,高琳.江西省部分地区生猪高热病发病情况及防治[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6,4:33-34.
[3] 刘相玉,王桂芹等.猪高热病的防治[J].养畜园地,2005,8:3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