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保捱科技网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第3节 大气压强 何玉龙 大理市喜洲镇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大气压知识,首先是大气压的存在,其次是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值,最后学习大气压的变化和气压计。 大气压的认识将全面提升学生对压强概念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为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浮力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压强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能较轻松地认识到改变压强的方法;但在液体压强的学习后,由于增加了一些抽象的知识,认知上提升了,也增加了难度。 2.相对固体、液体压强,大气压的存在不再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认知上存在障碍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则是利用到与连通器相关的等量转换的思维方式,也是本节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单位;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以及抽水机的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大气压存在的认识; 2. 利用等量转换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 / 10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第3节 大气压强 何玉龙 大理市喜洲镇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大气压知识,首先是大气压的存在,其次是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值,最后学习大气压的变化和气压计。 大气压的认识将全面提升学生对压强概念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为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浮力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压强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能较轻松地认识到改变压强的方法;但在液体压强的学习后,由于增加了一些抽象的知识,认知上提升了,也增加了难度。 2.相对固体、液体压强,大气压的存在不再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认知上存在障碍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则是利用到与连通器相关的等量转换的思维方式,也是本节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单位;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以及抽水机的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3. 对大气压存在的认识; 4. 利用等量转换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 学生观察 可用准备好的小吸盘进行体验实验 并回答教师提问。 1. 教师演示: 吸盘实验, 覆杯实验。 1.引入 并作引导分析和提问: 学生列举大气压存在的“掉不下来的原因?” 实例 2.学生按教师引导作计2、 教师归纳大气压的存在 算、分析,并回答提问 2.正课 3.学生回答: P88想想议议 3.教师引导,提出“大气压 有多大?”并演示实验: 4.学生观察 ①吸盘测量大气压实验 ②托里拆利实验(可采用 视频资料) 教师重点介绍托里拆利如何 巧妙地将气压转化为液体压 强的过程, (转换法的应用) 4.教师讲述: 大气压变化(和海拔高度的 关系、和天气季节的关系等) 气压计,及分类 3.巩固与复习 5.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5.教师介绍抽水机和离心泵 演示实验,观察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体会其工作原理 4.布置作业 6.作业 P90 1、2、3、4、5题

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2.学习大气压概念 3.学习大气压的测量 学习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4.认识大气压的值 5.知道大气压的变化 了解气压计 6.知道水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板书设计 §.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4.抽水机和离心泵 2.大气压 3.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参与,及观察实验;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体会(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气压存在的思维模型,认识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师预测或提示以外,大气压问题的分析。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大气压存在,以及水泵原理认知程度较高,而在了解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原理中存在难度,不能顺利贯彻设计要求; 3.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应该重点突出大气压存在,以及大气压的值较大这一特性,为达成这一目的,可以引入教材中没有选用的其他演示实验,再结合教材上事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给大气压的认知。

2. 学生观察 可用准备好的小吸盘进行体验实验 并回答教师提问。 2. 教师演示: 吸盘实验, 覆杯实验。 1.引入 并作引导分析和提问: 学生列举大气压存在的“掉不下来的原因?” 实例 2.学生按教师引导作计3、 教师归纳大气压的存在 算、分析,并回答提问 2.正课 3.学生回答: P88想想议议 3.教师引导,提出“大气压 有多大?”并演示实验: 4.学生观察 ①吸盘测量大气压实验 ②托里拆利实验(可采用 视频资料) 教师重点介绍托里拆利如何 巧妙地将气压转化为液体压 强的过程, (转换法的应用) 4.教师讲述: 大气压变化(和海拔高度的 关系、和天气季节的关系等) 气压计,及分类 3.巩固与复习 5.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5.教师介绍抽水机和离心泵 演示实验,观察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体会其工作原理 4.布置作业 6.作业 P90 1、2、3、4、5题

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2.学习大气压概念 3.学习大气压的测量 学习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4.认识大气压的值 5.知道大气压的变化 了解气压计 6.知道水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人教社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第3节 大气压强 何玉龙 大理市喜洲镇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大气压知识,首先是大气压的存在,其次是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值,最后学习大气压的变化和气压计。 大气压的认识将全面提升学生对压强概念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为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浮力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压强概念的认知基础上,能较轻松地认识到改变压强的方法;但在液体压强的学习后,由于增加了一些抽象的知识,认知上提升了,也增加了难度。 2.相对固体、液体压强,大气压的存在不再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认知上存在障碍点;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则是利用到与连通器相关的等量转换的思维方式,也是本节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单位;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以及抽水机的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5. 对大气压存在的认识; 6. 利用等量转换的方法(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3. 学生观察 可用准备好的小吸盘进行体验实验 并回答教师提问。 3. 教师演示: 吸盘实验, 覆杯实验。 1.引入 并作引导分析和提问: 学生列举大气压存在的“掉不下来的原因?” 实例 2.学生按教师引导作计4、 教师归纳大气压的存在 算、分析,并回答提问 2.正课 3.学生回答: P88想想议议 3.教师引导,提出“大气压 有多大?”并演示实验: 4.学生观察 ①吸盘测量大气压实验 ②托里拆利实验(可采用 视频资料) 教师重点介绍托里拆利如何 巧妙地将气压转化为液体压 强的过程, (转换法的应用) 4.教师讲述: 大气压变化(和海拔高度的 关系、和天气季节的关系等) 气压计,及分类 3.巩固与复习 5.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和5.教师介绍抽水机和离心泵 演示实验,观察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 体会其工作原理 4.布置作业 6.作业 P90 1、2、3、4、5题

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2.学习大气压概念 3.学习大气压的测量 学习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4.认识大气压的值 5.知道大气压的变化 了解气压计 6.知道水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板书设计 §.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4.抽水机和离心泵 2.大气压 3.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参与,及观察实验;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体会(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气压存在的思维模型,认识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师预测或提示以外,大气压问题的分析。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大气压存在,以及水泵原理认知程度较高,而在了解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原理中存在难度,不能顺利贯彻设计要求; 3.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应该重点突出大气压存在,以及大气压的值较大这一特性,为达成这一目的,可以引入教材中没有选用的其他演示实验,再结合教材上事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给大气压的认知。 板书设计 §.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存在 4.抽水机和离心泵 2.大气压 3.大气压的测量 大气压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参与,及观察实验;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体会(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气压存在的思维模型,认识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师预测或提示以外,大气压问题的分析。 教学反思

1.学生对大气压存在,以及水泵原理认知程度较高,而在了解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的原理中存在难度,不能顺利贯彻设计要求; 3.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应该重点突出大气压存在,以及大气压的值较大这一特性,为达成这一目的,可以引入教材中没有选用的其他演示实验,再结合教材上事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给大气压的认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