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行
新生命像春天嫩叶,沐浴灿烂阳光,吸吮丰富营养,以积蓄潜在能量为旅行工具,完成前进路途中善恶修行,实现“追求碧绿、光亮和充满生机”梦想。在白天和黑夜不断交替造访中,日子变得越来越“古老”,时间却乘机肆无忌惮地一点一点地剥去生命光泽,宛若不留余地将它像干柴一样投入烈火中熊熊燃烧。它凝聚的隐藏在深处的灵魂,不自觉地被这炙热燃烧驱逐出躯体,像被阳光煮沸的水珠,骤然变成一屡屡升腾天空的云雾,静静地守望苍穹所“恩赐”的无聊与空旷。它生平耀眼躯壳自然会随着季节变化,毫不犹豫地像落叶归根似的凑着热闹,夜以继日地追随枯萎与死亡,呆滞地等着命运前来结局。命运裁决最不友好方式,大概是宣告一个即将走向死亡的生命快速终结,判它落地为泥,聘任它参加土壤物质循环,完成生命由强盛转向衰弱的莫名归宿。诚然,人们在生命终结边缘尽头,自然会看到一个生命身不由己地结束其一辈子的旅行。
人的生、老、病、死,和世界万物新陈代谢一个样,彼此都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旧事物不断走向灭亡,新事物不断应运而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亘古不变规律。无数生命存世期间,相对无生命物质来说,真是太短暂了。如果把万物生命运动轨迹比作仅仅是在地球上做了一次简单旅行,那绝对不算过分。面对有限生命,人们感概万分。有人说:“人生太短暂,且思且行,且行且珍惜。”又有人说:“相遇是缘,因缘而美”,“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还有人说:“学会忘记,学会放弃,坦然处之,顺其自然。”„„这些生命自悟语言,目的在于引导众多生命养成善心,积累善的能量,完成其善行,以塑造生命最完美形象,给生命旅行画上一个句号。大地常常被世人比作母亲,大概是因为大地有好生之德,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民众,无论是还是百姓,在她心目中,始终皆是一个个孩子,永远会得到她源源不断地供给和百般耐心呵护。人们习惯拜天拜地,要么无非是为了表达对大地母亲尊重或崇拜之情,感谢她无私养育之恩;要么祈求她一如既往地帮助或呵护自己,给其带来一生好运,或者请求她饶恕自己以前种种不是,重新给以指一条崭新谋生之路。诸如此类,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凸显了“慈悲能助人修成正果,绝欲能使终结生命升入天堂”等虚无缥缈的意想。但从另一角度看,与人为善并非一件坏事。它在一定范围内能弘扬正气,传承美德,造福一方生命,使更多生命旅行轨迹,犹若阳光普照的大地,熠熠生辉。
生命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旅途中那一道道亮丽风景,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找到恰当方法调适生活或工作压力带来的疲惫心理,从容地放松自我。自然风景不追求世间名与利,不羡慕人类荣与华,不贪图世人富与贵。它朴素无华,毫无怨言地默默地扎根于广袤土地,悠然地显露出一种独特气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给人展现出一份纯净而自然的美:令人内心洁白如洗,叫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人们消除工作疲劳、教育子女、尊老尽孝、亲朋团聚,也许最时髦法办法就是不加思索地选择旅游。因为旅游总能给人带来与工作收获截然不同的效益:让人心情愉快,使人倍受温馨,促人豁然开朗。如果旅游结束了,眼睛明亮了,视野开阔了,心胸放开了,贪欲没有了,那么可谓人无烦恼一身轻,内心深处定然会充满宁静,脑里自然会出现“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如果一个人对一生中经历之事看不透,忘不了,放不下,一味地追求名与利,得与失,权与位;那么,他将永远生活在自制牢笼里,即使偶尔能穿透牢笼看见外面阳光,也永远无法像大雁那样获取展开翅膀飞翔蓝天的自由。
生命的旅行,不是见了风景,就收入囊中,窃为己有;而是要善于运用风景的清醇洗净内心尘埃,使自己变成清醒、健康之人。人生在世,因缘而遇,因缘而居,因缘而美。彼
此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情份,而不应像巴尔扎克笔下吝啬鬼葛朗台那样见利就收,将自己变成名符其实、流传千古的利益包裹,造成他至死得不到两个女儿谅解。人生更不应遇仇而不忘,见仇就收,那最终将驱使自己成为仇恨的奴仆。人要学会宽容,既要善待自己,又要善待别人。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别人,而不要刻意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要时刻记住:水往低处流,却能容纳百川。人若放不下纠葛,将会变得越来越累,最终成为把自己推向生命旅行尽头的罪魁祸首。柳宗元《蝜蝂传》曰:“蝜蝂(fù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这有似于此。诚然,生命旅行如果“遇物就取”,即使有好心人不断“为其去负”,他却不思变通,依旧“苟能行,又持取如故”;那么,像这样顽疾,再好医生也治不好他。正如一个人“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和“无法感动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理由实在太多。所以,生命的旅行贵在学会放弃,而不重在获取。学会放下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和崇拜之人。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因为饥饿而淘气,千方百计地去偷摘人家桃子、李子和橙子。肚子虽填饱了,却总免不了遭受父母一顿毒打和果子主人一阵谩骂,那种日子实在难受。长大后,才慢慢懂得那种做法,其实是一种不劳而获、见利就收的行为,理应受到世人唾弃。也许现在一些人们对自家生产的果子看得不再是以前那么重要,但对父母教育子女来说,那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是绝对不可纵容的。“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时刻告诫我们,一点小小的疏忽可能会酿成大祸,促成千古遗憾。生命旅行也是如此,如果“遇货不避,以厚其室”,身居高位,又“贪取滋甚”,必然自毁其身,那么生命旅行就轻如鸿毛,令人扼腕叹息。生命旅行的价值在于对名与利,得与失,权与位等的用心抉择,在于自己为自己搭建一个顺利通往生命旅行终点的平台,以便更加灵活地地扮演好自己角色,还原生命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