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
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
李晚莲
摘要:职业代际流动不仅会因社会成员的地位不同而产生分化,社会变迁也会对职业代际流动的结构差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考察社会变迁中)差异性的职业代际流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分化在职业代际流动中的表现。
关键词:职业代际流动;社会变迁;社会分层;流动比率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0)6-062-03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生;湖南,长沙,410128
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1]
辽宁的调查发现,白领职业存在较高的代际自我补充,蓝领职业存在着更高程度的代际封闭性。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职业的代际流动中父代的社会资本是怎样影响子代的首职?这是本文要检验的第一组问题。
二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
。在社会变迁的内容上既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
变化,也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职业的分化和结构的调整。有关社会变迁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研究,简单来说有两派理论争论。一个是以Nee为代表的市场转型理论流派,认为市场和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资源分配逻辑,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原来形成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时代的机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的变化导致分层秩序的变化,一些学者沿着此条路径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到社会分层中来,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程度成为代际流动的最重要的标准,家庭背景等传统因素对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将越来越弱。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既存的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结构决定了个人的流动机会,而且由于社会分层的不平等状况已先验性的存在,代际流动模式会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新结构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割式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职业代际流动是由存在于个人背景之外的社会结构性力量推动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是否具有不同代际流动模式或社会分化模式,父代对于子代职业的影响是否因社会时期不同而有差异?这是本文要检验的第二组问题。
本文将利用CGSS2005的数据,按不同的社会时期将被调查对象分割为不同的组别,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情况,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分析我国职业代际流动的社会分化状况。
一职业的代际流动与社会分层
职业代际流动是研究劳动者两代(或多代)之间所发生的职业类别和职业层级间的变动。职业的代际流动反映了一个社会中不同代际成员的地位流动或被分配到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中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特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分层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际流动的地位差异还体现了一个社会结构的开放性程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地位的获得往往具有先赋性、世袭性的流动性,因此,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式的再生式 代际流动方式反映了代际之间地位差异的狭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封闭性,而相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地位的获得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同层级地位成员互换位置机制有了较大改变,垂直代际流动机会变得多起来,反映了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职业的代际流动是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反映了整个社会职业结构等级的内部机会均等和开放程度。
另一方面,尽管职业获得是自致性的,社会标榜每个人被赋予了机会平等的自由,但是由于受条件的,机会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已经存在社会分层的不平等的资源、信息、自身素质等分化的条件下,当结果不平等时,机会平等是不会真正存在的,同样,在个人进入职业状态时(尤其是首职),由于个人的自身条件、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不同因素,个人对某一职业的获得机率是有差别的。因此,在社会分层结构变动中职业代际流动内部之间会因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中,从横向上看,各种不同社会地位成员的代际流动比率应该是相近的;从纵向上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地位成员代际流动的比率应该也是相近的(除特定的政治运动时期外)。但布劳和邓肯的研究发现社会等级越高职业的继承性越大,反之社会等级越低越少见到子承父业的情况 ,国内学者王立波对
三操作化、测量与数据模型
(一)职业代际流动的操作化
由于职业代际流动涉及到父代与子代的职业配对,同时根据研究需要还将对职业配对进行流动性质的判断,即是否上升代际流动。因此,这里有两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进行操作化,一是职业的配对,二是职业声望的判断。对于前者,因为不同时期职业的内容和类别是有所区别的,而且考虑到测量数据的可得性,在职业归类上不仅需要弃繁就简,而且需要考虑父代与子代的职业配对可得性。Cgss2005问卷对个人的职业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录,对其父亲的职业提供了被访者14岁时父母的职业状况、单位性质和单位级别。根据仇立平在其!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一文中将职业地位按照从高到低分为六类:党政机关企事业负责人阶层、专业技术人员
62阶层、职员阶层、商业工作和服务型工作人员阶层、工人、农民。我们首先按职业类别对职业状况进行归类。
在职业的代际流动操作化过程中,确定代际流动中父代流向子代的方向标准是进行流动性质判断的关键。对职业地位的评价也往往会综合考虑该职业地位的经济收入高低、权力大小以及主观声誉高低等。根据仇立平的职业地位分类,由农民阶层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方向流动则为上升流动,否则为下降流动;另外,根据许欣欣对各类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调查的结果分析,综合李强教授对北京市市民进行的两次职业声望调查
[2]
党政机关企事业负责人阶层:282(2.9%)专业技术人员阶层:9(9.3%)
子代职业类别
一般职员阶层:392(4.0%)
商业工作和服务型工作人员阶层:995(10.3%)工人:3346(34.5%)农民:3772(38.9%)
未受过教育:1067(11.0%)小学:2503(25.8%)
子代教育程度初中:2935(30.3%)高中与高职、中专:2185(22.6%)大专:8
(6.7%)大学本科及以上:338(3.5%)
初职工作时间
前:328(3.4%)后到改革前:4225(43.6%)改革后到1997年:4120(42.5%)1997年至今:1013(10.5%)未受过教育:4282(44.2%)小学:2982(30.8%)
父代教育程度初中:1375(14.2%)高中与高职、中专:762(7.9%)大专:134(1.
4%)大学本科及以上:151(1.6%)党政机关企事业负责人阶层:338(3.5%)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25(5.4%)
父代职业类别一般职员阶层:336(3.5%)
商业工作和服务型工作人员阶层:373(3.9%)工人:1591(16.4%)农民:6523(67.3%)
,在对社会职业进行归总之后,我
们发现这几类单位性质的社会职业评价排序如下(平均声望分是对许欣欣调查的职业声望分值进行的简单算术平均),务农(平均声望分44.7)<私人企业(平均声望分57.5)<国有和集体企业(平均声望分61.7)<事业单位(平均声望分78.2)<国家机关(平均声望分82.9)。这样,在具体的操作化的过称中,我们是按照以下社会流动进行方向判断的:首先根据职业社会地位的职业类别判断,由农民向负责人阶层方向流动的为向上流动,否则为下降流动;其次,同职业类别的按照单位性质进行判断。根据以上声望排名,由私人企业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方向流动的为上升流动,反之为下降流动;再次,同职业类别同单位性质按照单位级别进行判断,由乡级向级方向流动是上升流动。通过对父代和子代的职业地位进行配对比较,对每一个调查对象进行上升或下降的代际流动判断,得出代际流动的结果,作为因变量。
(二)社会变迁的不同时期
1、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进行了多次社会运动和变革,这些运动和变革对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影响,职业结构和职业群体构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根据格兰洛维特以及边燕杰等人的研究,社会资本(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对职业的影响虽然在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存在,但是尤其对个人的首职工作影响犹大。同时,一个人首职一般来说对其职业生涯具有最关键的影响。因此,我们将按照子代的首职工作时间来分析不同时期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机制,应该是相对有效度的。笔者按照子代的首职工作时间,将被调查对象整合进四个不同的时期来进行比较:前(1949年前)、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高等学校全面并轨(1978年到1997年)、高等教育全面并轨至今。
因为因变量被看成是嵌套在不同时期内的职业代际流动结果,是一个类别变量,笔者将利用多类别因变量层次模型,采用CGSS2005的调查数据,分析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的变化特征。
四数据与结果
(一)基础数据
由于研究需要,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只是那些在调查时已经拥有职业的、而且在数据中有填答其父代职业情况的对象。经过数据整理和筛选,符合条件的为9686对,样本构成如下:
表1样本构成
变量名性别
频数
男性:4754(49.1%)女性:4932(50.9%)
父亲单位级别(以无级别为参照)父亲单位性质(以务农为参照)
父亲职业类别(以农民为参照)
(二)职业代际流动的mlogit回归模型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单位制管理,资源、机会等均通过单位
渠道进行分配,因此不同单位的群体所获得的资源,所能提供给子代的资源和支持是不一样的,父代的职业类别、单位性质以及单位级别对子代的职业流动性质具有怎样的影响。下面是笔者利用mlogit模型对职业代际流动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2职业代际流动的mlogit回归模型
模型1
v1工人
商业与服务人员一般职员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父亲的教育程度私人企业国有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乡镇级县级市级省级部级个人性别个人的教育程度ConstantObservations
下降流动4.114***5.9***7.032***6.788***7.488***0.00336-0.203-0.3770.1240.8030.0466-0.561**-1.481***-1.408***-1.490***
上升流动-0.2-0.191-0.17-1.192***-2.455***0.0931***0.900***0.842***1.993***2.810***0.684*0.1-0.394*-0.278-0.465*
模型2
下降流动4.055***5.939***7.015***6.838***7.428***-0.0233*-0.216-0.3960.120.0*0.0791-0.630**-1.590***-1.529***-1.636***-0.440***0.0622***
-3.321***-0.446***-3.400***
9241
9241
9231
上升流动-0.572***-0.476*-0.534-1.420***-2.828***0.0241***0.851***0.702**1.887***2.818***0.787**0.0884-0.592**-0.438-0.797***0.0470.222***-1.771***
9231
***p<0.01,**p<0.05,*p<0.1(base=水平流动)
模型1显示,在没有控制子代的人力资本情况下,父代的职业类别对子代的下降流动具有显著影响,但除了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之外,父代的职业类别对子代的上升流动影响不显著;同时,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子代的上升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父亲的单位性质中,相对于父代为务农的,其他类型单位性质的下降流动不显著,但对于上升流动而言,其影响是显著的,而且随着单位声望的上升,子代上升流动的可能性更大,相对于农民而言,父代为国家机关的其上升流动的发生比是农民的2.81倍,父代为事业单位的是农民的1.993倍;在父代
63单位级别中,相对于没有级别的父代,父代单位级别越高的,其子代职业的下降流动可能性越低,父代为部级的,其子代下降流动的发生比较无级别的少1.490倍,省级的少1.408倍,市级的少1.481倍。
在模型2中我们发现,控制了子代的个人教育程度和性别后,父代的职业类别对子代职业仍有显著的影响。父亲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其子代上升流动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为农民的2.818倍),相对于父代务农的,其他单位性质的职业上升代际流动的机会都要大;父代单位级别越高,越不可能下降流动。
(三)不同时期职业代际流动结果
根据以上的分析,职业代际流动中父代的单位级别和父代的教育程度对子代上升流动影响最显著。但是,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不同时期是否具有不同的流动机会?为区分不同时期流动特征,我们将按照父代的单位性质对不同群体的职业代际流动比率进行比较。具体见下图:
图2不同时期群体下降流动的比率差异图
五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父代的职业类别、职业单位性质、单位级别、父代的教育程度对子代的职业产生显著影响,子代的职业不仅是个人教育等人力资源的作用结果,而且与父代的社会资本息息相关。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群体在新中国成立后具有较为持续的上升代际流动趋势,但不同时期群体间代际流动的差异是不一样的,通过观察不同时期的代际流动差异,我们认为,前的社会分化是最为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程度是最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化度低,各群体间的代际流动差异最小,改革开放后差异逐步扩大。总之,职业代际流动不仅形成了社会分层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社会分层机制对职业的代际流动产生差异性影响,这是一个相
图1不同时期群体上升流动的比率差异图
互建构、相互形塑的过程。
从图中不同时期的离散程度我们可以得出,前职业代际上升流动比率的群体差异最大,而后到改革开放前群体间差异最小,改革开放后、1997年至今的群体差异仍在持续扩大;代际下降流动也反映了相似的趋势,前代际下降流动群体间差异最大,但随后持续减少。这说明社会不平等在前是最为严重的,初期社会分化小,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逐步变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李强:!转型时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中国社会分层∀,2004年9月。
(责任编辑:南桥)
(上接203页)
表现出自觉的生态情怀。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即是典型。韩少功在山南水北 作为一个乡居者,不再局限于政治的对峙、文化的对撞、城乡的对立等格局中进行乡土叙事,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思索人生存的模式与状态。在融入山南水北 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中,他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普遍尊重和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人与自然自在的本真生存与和谐相处,是现代社会几乎已经完全失落了的东西,因此也成为生态美学试图使之失而复得的理想,但韩少功发现它却是八溪峒山南水北之间的原生生态:清晨唧喳不停的鸟声,从寂静中升浮起来的虫鸣和蝉噪,禾苗上溪流上飘摇跳动的月光;山里人买板栗论摇 的商品交易,农妇之间的瓜菜外交,山民们月下的狂欢和乱相迭出的笑##各种原生态的细节构成了山南水北 间人和自然的和谐家园。
在全球化进程中,湖南作家基于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困惑,越来越多地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未被现代文明所浸染的自由而充满活性的生态世界,及其中自在生存的自然、健全的生命本性,这个世外桃源 在现代城市文明之外有其自身的
自我协调机制,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由舒展的现代人生境界得以发展的另一种空间之拓展。而正因为如此,湖南乡土文学乃至中国文学获得了全新的现代性品格。
参考文献:
[1]谭桂林:!从脱魅到迷魅∃∃∃20世纪中国神秘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2]谭桂林:!启蒙母题叙事的双声对话∀,!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王进庄、周立波:!乡村叙事与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以!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为例∀,!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4]冯黎明:!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国家意志的总体化∃∃∃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方面∀,!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注:
%陈思和: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37页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2页
(责任编辑: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