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10科四谭1024
一、实验目的
掌握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提取和方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中标准曲线制作的使用程序。二、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中的糖(包括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可以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糠醛,糠醛和蒽酮反应可以生成蓝绿色络合物,在625nm处有最大光吸收值。三、实验材料
大白菜叶片与叶柄四、实验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
大白菜叶柄和叶片各0.5g鲜重,研磨+10ml80%乙醇
3.样品液显色和比色
0.1ml提取液+0.9ml蒸馏水
度水浴30min
过滤后定容至25ml
沸水浴10min
冷却后对照标准曲线比色
五、实验结果
标准方程:y=184.6_-1.973R=0.9940
2.根据标准曲线测到,叶片的吸光度是0.249,葡萄糖浓度为43.96ug/ml,含糖量为13.82%;叶柄的吸光度为0.276,葡萄糖浓度为49.01ug/ml,含糖量为15.41%
六、分析与讨论
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均是光合作用产物。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是植物糖类运输的主要形式,其次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戊糖和糖苷等。
可溶性糖在硫酸作用下生成糖醛或羟甲基糠醛化合物,糖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作用形成蓝绿色络合物
(糖醛衍生物),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有定量关系,在625nm波长下的吸光值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由于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该实验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可溶性糖含量在30μg左右就能进行测定,所以可作为测定微量可溶性糖之用。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从实验结果得出叶柄也叶片含糖量没有明显差别,而含糖量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