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
(第二课时)
李之彤(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根据已了解的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奥秘的兴趣,对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产生敬佩之情。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知道文中介绍的关于月球的不解之谜。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介绍的关于月球的不解之谜,以及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产生敬佩之情。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展开想象、利用相关课外资料、读写结合等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1)指名读词。出示:
夜空 降临 遐想 悬挂 奥秘 努力 荒漠 奇异 登上 任何 一旦 曾经 神秘 探索 (2)根据课文内容给“迷”组词。
3.回忆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月球的哪些内容呢?出示: 先……再……最后……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月亮的美丽 1.过渡,引趣:师读第一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2.积累诗句:播放课件
3.师生对读,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复习字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以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积累相关的诗句,同时感受夜晚月亮的美丽。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月球表面的奇异
1.初上月球,你都看到了怎样的景物?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根据学生发言,顺学而导。 2.“黑沉沉”与“灿烂”对比感受奇异。 (1)学生找到“黑沉沉”“灿烂”谈自己的想法。出示: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2)你有怎样的感受?(出图)读出你的感受。
3.通过“荒漠”与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美丽的对比,体会奇异。 (1)赏读中品味“满是”“任何”,感受月球是荒漠。 (2)学生找到“满是”“任何”谈自己的想法。 (3)引导想象,读出体会。
4.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月球是一片荒漠。 5.男女生对读,体会奇异。
我们远望月球——女生读第一句话;我们近观月球——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6.这样的景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通过评读、赏读、对读、引读等多种读书活动,抓住关键词句,去感受月球上的奇异景象。 (四)学习第三—七自然段,感受月球之谜的神秘。 1.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自己先读读,想想为什么感兴趣,引发了哪些猜想,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顺势而导。 @谜一:细菌放入尘土中死
(1)学生谈体会,指导读出“一下子”“都”。 (2)引导想象:在自然界细菌都存在于哪些地方? (3)了解写法。
出示前半句:人们根据这样的实践结果:出示后半句:引起了我们的猜想。合作读。 @谜二:水藻中放入尘土更青绿 (1)学生自由谈感受。
(2)体会用词的准确,根据学生发言,出示,思考:意思一样吗? 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里,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观看视频,理解意思。 (3)看到这些你会产生怎样的猜想呢?仿照第一个谜,写出自己的猜想。出示:难道 ? (4)带着疑问再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比书上的语句后,对自己的理解产生质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进行的过程,使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形象化,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更好地体会实验的奇妙之处,从而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补充句式的练习,学生仿照上文的形式,读与写相结合,这不仅是激发了学生对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取、筛选自己已经掌握、已经了解的信息,并且能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述。既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下文利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汇报做好准备。
@整合谜一和谜二:
(1)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吗?不同的地方呢?
(2)书上有一句话恰当地表达了我们此时的感受吗?板书:令人费解 @谜三:月球比地球更古老。学生自由谈感受。 4.扩充课外资料
(1)了解“……”的用法。仅仅就课文中说到的这三个月球之谜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们还知道哪些月球之谜吗?仿照课外中的说法来交流。出示: 书中的方式(实验——猜想) 自己的方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不仅是交流搜集到的课外资料,学生还要将这些资料进行再次加工与整理,运用本节课上了解的表述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完成了读书、思考、提取、交流、评价这样的几个环节,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写互促的效果。 (五)体会人类的巨大努力
过渡:同学们的交流时有趣的,轻松的,可要登上月球,发现这些不解之谜可并不轻松。
1.阅读相关资料。
(1)老师也了解到了一些信息,出示,看有怎样的感受。 ——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历时11年…… ——花费255亿美元……
——先后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参与,总人数超过30万人…… ——完成6次登月飞行……
——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怎么读这句话呢?出示: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这努力可不只是要花好多钱,费好多的时间。出示资料、图片。
1967年1月27日。宇航员维尔基尔、爱德华和罗杰,本应该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可是在一次试飞中一场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听到这样的消息,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你想怎么读?出示: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课外资料的分层介绍,引导学生去逐步理解“巨大的努力”的含义。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本课之后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同时也为研究者们不懈的努力而赞叹,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目标。 (六)课后质疑
1.这就是我们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月球,这就是有着许多未解之谜的月球,夜空中的它多么迷人,此时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出图。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这两句话它们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时时刻刻在告诉我们,人类对月球的向往。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板书: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四次交流自己的想法,用学生疑问、思考来推动他们自己的学习,使得本节课在不断生疑、不断解疑中进行。同时渗透给学生科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一种质疑、解疑的态度。这样的设计既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课上了解到的月球奥秘讲给家人听。 2.背自己喜欢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附: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