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来源:保捱科技网
 城市的概念: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沃斯对城市的定义:1938年他发表了题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著名论文,全面阐发了他的城市社会学的思想,他界定了城市的定义:1、规模大;2、人口稠密,是永久性的居住地;3、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人群。

社区: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最早由滕尼斯提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利益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

城市社会学

(一)概述

都市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又称都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作为研究城市社会整体的学科,其确立学科地位主要凭借两个特点:一是对“空间”的关注。作为社会学科内少有的引入空间概念的分支,其试图理清社会关系在物理空间内的状况,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空间的影响;二是将城市生活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在时间(城市化的过程)和空间(城市物理环境)的交错中,放入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邻里、朋辈群体、社区、阶层等)。最后将二者聚焦为贯彻始终的命题,人类社会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变化。

1916年,帕克在其代表作《城市: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之考察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城市是各种特殊文化现象聚合而成的文化地区,认为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和崩溃、过程和变迁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938年,帕克的学生路易斯·沃思探讨下城市生态、社会组织和居民心理,认为城市有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高三个基本特征,并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技术改造、直至制定等途径宋建立正常的城市社会政治秩序。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还以芝加哥城为社会实验室对之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持久的调查研究,并全面总结了该研究成果,从而形成芝加哥学派。在芝加哥学派的

1

推动下,美国的城市社会学达到鼎盛时期。进入60年代以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社会学家突破了城市社会学原来狭隘的研究范围,研究分配和权力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国家干预、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分配及城市社会斗争。 (二)研究内容:

① 都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都市化过程。都市化过程包括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3个方面: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②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③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这3 个方面综合的空间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扩大、市镇数目的增多和都会地区的出现。

② 都市环境。主要指都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都市的人工环境,如都市区位形成的过程,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都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有些社会学家将都市环境的研究称为都市生态学或都市区位学。

③ 都市的社会结构。主要指都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等。都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都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

④ 都市社会组织。都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都市社会的发展。都市社会学着重研究都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⑤ 都市生活方式。包括都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都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⑥ 都市社会心理。都市社会学很重视都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都市社会的影响。

⑦ 都市问题。包括都市的社会问题,如都市建设、人口、住宅、交通、治安、环境保护等等。根据都市问题制定治理的对策和规划,是都市社会学和其他

2

科学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都市社会学还从宏观上研究都市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探讨都市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性。 (三)主要流派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①都市化派。该派认为,都市的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以及规范秩序解体。他们主要研究与农村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机制如何被都市取代。

②亚社会派。该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类在生物亚社会的压力和动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生存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他们认为,都市化是居民创造出来的,用以容纳大量居民的组织形式;都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分工又取决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

④经济学派。该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都市化和都市社会问题,认为都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重新组合,原来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渐派生出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特别是都市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变化。

⑤环境学派。该派认为,都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都市问题基本上是由于都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和大自然环境,工业都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市污染正威胁人类生存。他们主张彻底改造都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目的,并且提出了许多都市规划和都市改造的意见。

⑥技术学派。该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都市位置、都市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因素对都市化的影响。 ⑦价值学派。该派强调非经济的、非技术的价值观对都市结构和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认为社会文化制度对都市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居民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差别造成都市的差别。

⑧ 权力学派。该派主要研究都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能力,权力在都市规划中所起的作用。以上各种流派的观点也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四)发展历程

3

1.城市社会学经历了一个孕育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工业后,加速了都市发展的进程。19世纪,是欧洲都市大发展的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都市人口成倍增长,大都市相继出现。人口的急剧增加,一些都市出现了住房、食物、交通、职业、卫生设施和医疗保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都市的发展和大量都市问题的出现,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对都市的各种社会现象逐步进行系统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其中,影响最大的研究者有F.滕尼斯、É.迪尔凯姆、G.齐美尔和M.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发表《社区和社会》(又译《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对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作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分别指传统的农村社会与都市社会。滕尼斯认为,在农村,家族和邻居维系着人们的关系,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生活目的。他们重视家庭和邻里关系,对内真诚友善,对外则有排他性。而都市的情况和农村相反,都市居民没有维系彼此关系的共同纽带。他们没有共同意识,家庭和邻里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互不关心。滕尼斯还将礼俗社会视为富有生机的整体,认为法理社会只不过是机械的集合体。他的这一理论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亲眼目睹了都市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与滕尼斯相对立的观点。他认为,农村社会的基础是一种机械联合。因为传统的农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村居民从事着大体相同的劳动,每个家庭、每个村庄基本上都自给自足,彼此间互不依存,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机械联合”。而都市的情况则恰恰相反,都市内分工复杂,居民分别从事不同的职业,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基础上的联合是真正的“有机联合”。都市内尽管有各种矛盾,但与“机械联合”相比较,都市则是巨大的进步。迪尔凯姆的都市观对孕育中的都市社会学具有重大的影响。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系统地考察了大都市的精神和心理生活。他在《都市与精神生活》(1903)一书中提出,个人应学会使自己适应都市。认为都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为了应付纷繁复杂和变化万千的现象,都市居民要善于对主要的和次要的现象加以区分,以便全神贯注于主要的事情,对次要的现象则应漠然视之,这种冷漠是对都市的适应和自我保护,

4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潜心研究了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史。他认为,只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进行全面而缜密的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韦伯的《论城市》,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完全的城市社区”的定义,指出城市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韦伯主张全面地、具体地研究城市,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

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都市观以及关于都市的许多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都市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都市社会学正式创建于 20世纪 20年代。系统地研究都市社会学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R.D.麦肯齐和L.沃思等人,通称他们为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和都市高速发展,各地的移民大量涌入都市。芝加哥的发展则具有代表性。1803年芝加哥建立要塞后,在四周建立了若干居民点,至19世纪末,人口达到110万。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拥有300万人口。由于拥有地理、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芝加哥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特大都市之一。居民中四分之三以上是从欧洲各国移入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各异,悬殊惊人,社会问题较多,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均源于芝加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都市现象展开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他们走上街头,对都市进行实地调查,突破了主要从理论上研究都市的欧洲社会学传统。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人类生态学,社区) 芝加哥大学可称为美国社会学的发祥地。12年,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这里建立。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兴盛适逢美国城市的大发展时期。城市人口的剧增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并带来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在帕克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芝加哥

5

学派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城市社会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基础。

(一)产生背景: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问题凸显与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产生

城市社会学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使得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美国的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对于城市的研究。

13 年,社会学家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后来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欧洲古典社会学中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其更具社会学特征的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和深化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从而不仅奠定了社会学在美国的地位,也使城市社会学从社会学这一母体中分离出来。 (二)芝加哥学派主要代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1.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的城市理论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ert Ezra Park) 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克对城市研究的贡献是广泛而持久的。帕克早年留学德国,聆听过齐美尔的讲课,因此而成为欧陆社会学家特别是齐美尔社会理论在芝加哥的积极倡议者和传播者。帕克年轻时做过记者,这一经历使他敏感于城市问题及其重要性,他善于通过个人观察的现场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芝加哥学派重视经验实证的研究传统与帕克的身体力行不无关系。

帕克一生的著作不多,有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 本书,也不愿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他的社会学主要著作都是与他人一起合写的,其中最著

6

名的有两本,一本是与伯吉斯合作完成的《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导论》,另一本是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著的《论城市》- 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

罗伯特·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他对城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帕克在1916 年发表的《城市: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中,一开始他就对城市下了一个基本定义,他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帕克紧接着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定义和构想。在城市社区这个范畴内帕克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从动物和植物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生态学”。

生态学最初是生物学的术语,主要研究动植物间的环境及其与空间的联系,研究这些联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结果。19、20世纪之交,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理论风行美国学术界,帕克也深受影响。他认为生态学规则十分契合城市结构发展、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于是第一个将人类生态学引入城市社会研究。当然,他首先确定了人不同于动植物的前提。人类是有文化的,人类对城市土地空间的竞争不可能像动植物那样漫无,而受着习俗、法律的制约;通过象征性的交换、协商、理解和谦让,最后达到相互适应而不是相互毁灭。

明确上述前提后,帕克指出,生物学规则同样适合于城市结构分析。第一,城市社会与生物界有相同的共生现象。共生指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又相互依存的状况。共生的基础是差异,城市越大,劳动分工越细,每个机构提供的服务越趋单一,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则越高。在城市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功能互补的机构往往分布在相互邻近的地域内。第二,如同生物界一样,人类出于本能的驱动,必然寻找一席生存繁衍之地,于是在有限土地的使用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帕克认为这是决定城市结构、决定城市人口和机构地域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城市由许多功能不等、地租各异的地块组成。市中心功能最大,但地租也最高,这里只能由那些实力雄厚的大金融机构、商业集团占据。而贫穷的移民只能在功能小、

7

地租低的贫民区居住。所以帕克指出,城市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激烈竞争和适当选择的结果。 帕克的贡献及其评价

帕克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当然就是他所创造的“人类生态学”。对于城市分析只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分别从生物的(biotic) 、空间的(spatial) 、和文化的(cultural) 这三个向度来看帕克的城市分析。

首先, 这是一个生物的过程。与齐美尔将货币经济视为都市过程的主要动力的观点不同,帕克把城市看做一个有机体,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生态学讲动植物在资源有限的自然环境中如何生存的问题。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和争夺资源而发生的淘汰、适应与进化———是帕克理论的来源之一。生态过程的核心是对城市有限资源的“竞争”,竞争导致各种支配形式,并促成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从而形成特定的组织形式。

其次,这是一个空间改变和重组的过程。城市一方面从中心向外扩张,显示了城市的机体扩展。另一方面,在扩展的过程中,城市又形成了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区域。所谓自然区域,正是帕克和芝加哥的其他学者提出的作为城市基本组织单位的“社区”。

最后,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虽然帕克在分析都市及都市人类时处处类比生物学,但它坚持认为人与其他生物有着某些重要区别,因而他的理论是“人类生态学”而非一般“生态学”。沿着这条思路,帕克的几代学生不屑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芝加哥学派理论。 2. R. D. 麦肯齐(R. Mckenzie)

如果说帕克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设想,那么麦肯齐则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生态学的界定和方法。他指出生态学的定义不能充分包括人类生态理论领

8

域中必然包含的全部因素。麦肯齐把人类生态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类在其环境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作用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麦肯齐认为,城市人口流动和空间布局是竞争和选择的结果,因此竞争和共生是城市人类生态学的原则。通过对芝加哥城市社区的研究,他发现城市空间变化包括浓缩和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和接替等生态过程。 ①浓缩和离散说明既定区域内同类人口和机构的数量增加和减少的趋势; ②集中和分散分别说明相同职能的机构的聚集和分散的趋势; 集中。主要指相同职能的机构向城市中枢地区汇聚,特别是对银行和商业来说,在城市中心区集中起来会极大促进业务发展。分散。指人口和机构离开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二战后美国城市人口和工商企业大规模向郊区搬迁就是例子。

③隔离指人口和机构趋向同质性地区而形成的彼此分离; 由于竞争的结果,相同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的人群或相同职能的机构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整个城市由一块块各具特色的地区组成,它们彼此分离,这就是隔离。美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与外界隔离的黑人聚居区和由外国移民组成的少数民族居住区。 ④侵入和接替分别指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地区和取代该群体的过程。这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一个群体离开它原来的居住地而进入另一群体的领域,便是侵入;当后来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并实施对该地区的有效统治时,就形成了接替。黑人和外国移民起初在城市的居住地域很小,以后由于人数激增,黑人和移民逐步“侵入”邻近的白人居住地,白人居民大批迁至另外的白人区或郊外,结果黑人和移民便“接替”了很多原来的白人区。

可以说正是麦肯齐引进了更多的生态学概念,从而把城市人类生态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进行经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概念。 3.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9

欧内斯特·伯吉斯( Ernest W. Burgess)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帕克的学生。在其漫长而富有成果的学术生涯中, The Growth of the City“城市发展”这篇著作可以说是伯吉斯对城市研究最富盛名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如果说帕克和麦肯齐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开拓,那么,帕克的学生伯吉斯则是运用他们的理论研究城市的发展过程。伯吉斯是第一个运用人类生态学理论来建立有关城市发展和空间组织模型的学者。他将芝加哥城作为他的分析对象,构造了一个有关城市生态的“同心圆模型”。它既是芝加哥城市形态的一张地图,也是有关城市扩展的动态过程的一个理论图表。

图1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这张图表示一个城或镇。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地带组织起来。

作为整个生态布局中心的是同心圆最内核的地带即“中心城市”,一般来讲是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中心地区的优势地理位置带来了竞争并使这一地区的土地价格上升,一般部门难以承受这里的高地价,所以一般人们在中心商业区看到的都是百货商场、银行、高层商务中心等。

紧靠中心商业区的过渡地带是有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是由移民、平民、游民组成的居住区。“中心城市”的外围通常是“贫民窟”或称“退化地区”,这个过渡区基本上是一个没落、人口日渐稀少的地区。

在过渡区的外围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阶级居住区或称为工人住宅区。居住在这个地带的居民的一个基本特征使他们一般为第二代移民,他们是从过渡区前一出来的, 这个地区的房屋一般较陈旧、简陋,但由于它们的位置接近工厂和中心城区,往返方便且交通费用远比住在郊区便宜。对于住在过渡区的人来讲,向第三圈地带迁移是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的标准。

第四圈居住地带是“中层郊区”,也称为高级住宅区,以白领工人、中产阶级和职员、小商人为主,他们居住在一些比较高级的公寓里。第五圈地带称为往返

10

区,是“外层郊区”与“城乡结合部”。中上层社会人士的郊外住宅坐落在这里。另外还有一些小型卫星城,住在这里的多数都往返于市中心和居住地。

这张图清楚的说明了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即内层的每一个地带向相邻的外层地带入侵( Invasion) ,扩展自己的地盘,最后达到替代或者说继承(succession) 。城市在竞争和共生的作用下,呈现出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显然,城市的这种同心结构也反映了城市的政治经济关系。

伯吉斯的城市发展的同心圆模型启发了后来的研究,也招致了批评。房地产经济学家霍伊特认为城市空间并不是按同心圆模式扩展的,而是由不同经济活动集中构成不均匀的扇形区域并沿着交通线由中心向外扩展,也称为“扇形说”。

地理学家哈里斯和厄尔曼则提出“多中心模型”,认为城市是围绕多个而非一个经济活动中心发展的。但这些批评并不妨碍伯吉斯研究广泛而长久的影响。后来许多城市社会学家的工作都受惠于伯吉斯。比如芒福德的城市戏剧和雅各布的街头芭蕾理论,在精神上就与伯吉斯的城市动力学彼此呼应。 4. 路易斯·沃斯的都市性理论

路易斯. 沃斯(Louis . Wirth , 17 - 1952)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帕克的学生,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成员。沃斯认真分析和总结了以前城市社会学家的理论和观点, 研究了社会学家积累的大量描述城市现象的材料,构建了系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 1938 年,沃斯在他著名的论文Urbanism as a Way of Lif e“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城市性理解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他认为,城市的本质是异质性heterogeneity ,城市是“由具有城市异质性的个人所组成的较大规模的较高密度的永久的聚落”。 沃斯抽象出城市的三个核心特征,它们是人口规模(size) 、人口密度(density) 和人口异质性( heterogeneity) 。他认为,人口异质性的增大、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提高三者综合作用决定了城市生活,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或特有的“城市人格”。 沃斯对城市社会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他给都市生活下了一个意义丰富、逻辑一致的社会学定义,而且更重要是沃斯系统整理了以前的城市社会学思想,将欧洲的传统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观察研究相结合,组织

11

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即克服了古典社会学纯粹思辨的偏颇,也纠正了芝加哥学派的先驱者偏重描述性研究的倾向,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体系。

(三)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贡献及其局限 贡献

作为社会学进入美国本土后出现的第一个流派,芝加哥学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统治美国社会学界长达30年之久;而对城市社会学来说,芝加哥学派更是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并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 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20 世纪初创立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可以说影响深远。芝加哥学派引入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为城市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角度。自从帕克和伯吉斯等人引入生态学后,一半以上的城市社会学家继承了这种方法,并逐渐完善使之成为今日具有科学的理论框架、有的学术地位的人类生态学,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两个主要流派之一。

首先,人类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美国社会学早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人类生态学填补了美国社会学发展理论方面的不足。是美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社会学理论。在结构功能主义异军突起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支配了美国社会学界。

其次,人类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功不可没。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身理论体系,是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出现之前城市社会学领域唯一居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在当代,人类生态学理论虽然面临新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强大挑战,但它仍然是城市社会学领域唯一能与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相抗衡的理论范式。仍为当代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

12

最后,人类生态学理论对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影响不仅表现在理论贡献上,而且也表现在对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上。后来的城市社会学家以人类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纷纷展开了对城市的经验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

2. 芝加哥学派大力提倡实地调查研究,从而将社会学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率先走出了昔日闭门造车的象牙之塔,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以芝加哥这个沸腾的城市为实验场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最终来修正并完善各种社会学理论前提。当然,在芝加哥学派之前也有少数人对城市社会的某些方面进行过调查,但把实地调查提高到与社会学理论阐释相并列地位的,却是自芝加哥学派始。而且芝加哥学派的实地调查是对以前的调查手段进行彻底改造后而出现的一种崭新方法:旧式调查随意掺入调查者的主观意向,芝加哥学派则竭力实行“价值无涉”,要求准确客观地反映城市现实,只有这样,研究的科学性才可得到保证。另外芝加哥学派的实地调查是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避免了空泛、零散的毛病,为创建完备的社会理论贡献可靠的材料。 局限: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个理论范式,其开创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清晰化,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首先,城市人类生态学过分强调生物性因素,而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文化属性。人类特有的情感、社会交往等因素和人类社会的交通、通讯、科技等因素都对城市生态模式有深刻影响,而城市生态学的变量中却没有吸收这些因素。帕克在引入生态学方法分析城市结构时,虽然也曾意识到人类社会与动植物世界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却不知不觉地原样照搬主导生态世界的竞争法则,认为经济竞争是决定城市人口、机构分布的唯一因素。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文化因素如居民对居住地区的依附情感、某块地域的象征意义也都可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其次,城市人类生态学忽视了社会和人类规划的作用。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就指出:“生态学方法往往低估了有意识的设计和规划在城市组

13

织中的作用,把城市看作一个‘自然地’过程。”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在形成之初是处于自然状态的,而到了后期,其发展就置于社会和人类规划之下。

其三,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模型不具有普遍性。伯吉斯的城市生态模型是在研究芝加哥生态地图的基础上提出的,霍伊特的扇形说和哈里斯与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都证明了,同心圆模型并不具有伯吉斯所期待的普遍性。吉登斯就认为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模型是由美国经验提炼出来的, 而伯吉斯关于城市分布的同心圆五环模式则过于简单化,除了像芝加哥这样旧式的大城市外,很难适用于解释中小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的分布状况。

第四,沃思认为城市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大这三个特征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疏远的观点也是大可怀疑的。首先,城市也存在像农村那样保持亲密的首属关系的社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如此。更重要的是城市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亲密的人际关系不一定非得像农村那样在同一生活地域才可建立。一个城市人幸许从整座楼、甚至整个社区都找不到知心朋友,但他可能在几个街道之外,在另一个社区却有生死相托的友人,城市发达的电话网和交通系统使居民能与亲友(即使相距遥远)保持密切的关系。沃思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他没有区分城市生活的公众方面与私人方面。在人多密度高的公众场所如街道、商店等地方,人际关系一般显得冷漠和敷衍,而在私下熟人之间情况则大不一样。沃思只注意到公众场所的冷漠并把它说成是整个城市人际关系的普遍状况,有欠妥当。如果要对沃思城市人际关系的观点作些补充的话,似乎可以这么说:城市人仍有自己亲密的首属关系;但与农村社区绝大部分成员同属于首属团体不一样,由于城市人多,城市人遇到的经常是事务性的次属关系,城市人际关系在很多时候确实显得疏远和表面化。沃思只说对了一半。

第五,城市生态学表现出空间决定论倾向。在城市生态学看来,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基础。人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对于获取经挤利益的能力是一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空间成了人们努力争夺的对象。这种观点不仅夸大了空间的作用,而且根本没有考虑到人类在空问形成中的创造作用和空间的社会属性。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生态学的空间观提出批评,认为城市生态学将城市中的一切问题或现象都看成是城市空间所决定的,把城市空间看

14

成是城市社会的自变量,因而·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是一种‘空问拜物教”。其实,城市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问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

新城市社会学

除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生态学外,现代城市社会学理论,也称新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产生后,人类生态学派一直占统治地位,其主流地位并未受到动摇。20世纪70年代,“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使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受到挑战,城市社会学形成多样学派、观点并存的格局。

新城市社会学派产生的背景是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城市危机。城市危机的加剧使当代城市社会学家更加关注城市发生的一切。他们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变可以自动达到和谐、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城市危机,城市现象不只是城市空间所能决定的,城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支配,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 ,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这样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 ,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1974年列菲弗尔发表了《空间的生产》一书, 详细论述了“空间辩证法” 的展开过程。可以这样简要地来概括“空间的生产”的基本含义。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 每一种特定的社会都历史性地生产属于自己的特定空间模式。社会生产的主导实践方式决定着空间生产的方式。就此列菲弗尔指出, 不难在欧洲历史的各阶段发现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投射的空间模式。希腊人的实践和其宇宙观紧密相联, 相反罗马人则把权力实践放在首位,空间也因此而变, 作为希腊城市中心的,集市,一定是空的, 一律按照中道的黄金分割律安排比例, 这样希腊自由公民可以汇集在那里, 在“ 宇宙的统一性”当中进行交流。而罗马城市中心的城镇广场则布满了纪念堂、祭坛、寺庙、甚至监狱, 集中地投射着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权力关系。

因此, 列菲弗尔“空间的生产”概念中的“ 空间” 包括三个层面, 这里的空间是三位一体的空间, 也就是说, 它既是一种空间实践(一种扩展的、物质的

15

环境 ), 一种空间表征(用以指导实践的概念模型, 同时也是表征的空间(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作为人的实践产物的“空间”, 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成果, 表现为可感知的物理意义上的环境;其次是特殊的符号抽象, 表现为统治者的空间抽象模型对普通民众的空间观念的控制以及后者对前者的“ 反控制”;最后生成的总体空间是作为中介的表征的空间,身体在其整个生命之中通过此中介与其他身体交流互动,全体社会成员(包括统治者)都在这个中介当中行动和物质化。“空间的生产”因而不仅是对“空间” 、“社会空间”的生产, 而且也是在社会阶级的各个层面内部和之间对不同“空间感” 、“空间的心理印象” 的生产, 最终也是对一般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现代城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空间也变得支离破碎,并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转移,现代城市空间经历了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的变迁。在20 世纪60 年代末,亨利•列斐伏尔继承了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展开了研究,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空间如何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对城市进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组织的联系给予了重视。

一、城市与空间

列斐伏尔在最后一部重要的城市研究著作《空间的生产》(1974年) 中,充分表达了城市研究的许多理论创新,他提出新的“空间生产”概念作为城市研究的新起点,强调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与人的关系时的意义,指出城市社会生活展开于城市空间之中。列斐伏尔更加明确地探讨空间和社会再生产这一中心主题,借用空间/ 区域的冲突来取代阶级冲突,把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当作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最为现实的切入点。

16

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方面。理解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需要把握其思想体系中空间、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三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列斐伏尔基本观点是:城市不仅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建筑环境,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载体。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既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者,城市空间正是时、空、人、物的流转及其背后权力架构之组织与管理规划,所有的资本主义关系通过城市空间组织作为载体而实现了再生产。

二、全球化是时代空间发展的脉络背景

列斐伏尔认为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空间发展的总体背景。随着整个世界进入国际资本快速流动的全球化阶段,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代表的“全球城市”不仅成为最具象征意义的新的空间形态,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规划管理者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树立了样板。全球化已经成为统领空间生产实践的主导话语,“国际大都市”即是这样一种全球化话语的表述。在关于城市发展的支配性话语体系中,“国际化”的程度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空间实践的一个评判标准,城市面貌的迅速改观成为大小媒体上的焦点话题,“与国际接轨多少”、“距国际化大都市有多远”的问题不仅成了规划者考量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治理问题时反复强调的标准,而且深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设“国际大都市”成为主导城市空间实践的全球化话语。金融街、高科技开发区等新的城市功能区,以及奥林匹克公园、国家大剧院等标志性的建筑形式的兴起,构成了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之中的再现空间。

三、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城市的建筑象征了资本主义关系,城市居民被分散到郊区也是一种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因为中心地区被商业功能占据,居住空间的使用被驱逐到边缘地区) 等。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是剥削空间以谋取利润的资本要求与消费空间的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利润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列斐伏尔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城市阶段,斗争的关键是争取让日常生活摆脱资本主义组织,实现由人民大众来管理空间,并让空间为

17

人民大众服务。

列斐伏尔指出,工业化进程对城市空间不断进行重构,现代经济的规划成为空间的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地域性管理只是这种空间规划的要素,城市有它自身的实践,城市空间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在他看来,城市只生产一种东西,就是它自己的空间。

四、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的中国意义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社会变化的现实。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整个世界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资本在国内国际间流动增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等因素影响力的增强,工业投资开始重新定位。在欧美大量工业资本从已经城市化的老工业城市流向新兴工业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工业区。工业资本抛弃老工业城市,不仅使老工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增加,还使得这些城市经济萧条,城市的工厂厂房和其他固定资产贬值,城市税收减少。资本流向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繁荣兴旺;而资本流出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萧条衰退。列斐伏尔注意到战后资本主义城市变化的这些特点,于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展开理论研究,试图解释空间是如何生产的,以及空间生产过程是如何整合到资本主义动态发展过程及其矛盾中去的。

列斐伏尔是公认的当代新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而新城市社会学是目前城市社会学的主导理论范式。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为理解和分析城市社会变迁的现实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传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相比,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个体行动者,无论是强势的还是边缘的个体行动者行动的强调。比如其对社会空间/ 差异空间的强调,社会空间是高度个体化和在地化的概念;社会空间的生产常常是个体行动者行动的结果。

列斐伏尔将城市的空间供给区分为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和空间本身的生产,强调要将城市空间置于资本主义方式下考察,强调城市空间在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以及资本主义生存中的功能与作用,注意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将城市空间过程与社会过程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比较有独创性的,启发城市研究深入城市空间变化背后的权力的作用和制度的力量,对于整个城市社会理论的发展以及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现实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18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将空间要素纳入社会理论分析中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列斐伏尔通过其在美国的理论诠释者和发展者,如D. 哈维、E. W. 索雅等人的著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后继的研究者开始重点考察空间的象征意义,并与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则相结合,发展出了诸多有助于理解当代城市变迁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 局限

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城市规划的否定过于激进和片面,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过分强调全球经济力量、资本积累、资本循环等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决定作用,认为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变化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积累等深层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和表现,认为城市的社会变迁完全是全球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深层力量的表现。列斐伏尔倾向于对社会现实(以及历史过程) 进行抽象化描述或揭示,一些观点主观专断而不符合逻辑。如他对政治权力的集中与日常生活分化的矛盾分析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夸大了这种矛盾现象的严重程度。

D. 哈维指出,列斐伏尔已将城市空间的“问题框架”上升到了难以容忍的中心地位和十分明显的自主地位,这种空间被社会的精英阶层构想为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化设计者、规划者与建筑师们一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城市更新模式,即拆迁原有的贫困人口居住区,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社区取而代之,这就是美其名曰的都市化迁移。这个过程更多考虑的是中产阶级和既得利益阶层的生存需要、发展利益与生活兴趣,而穷人则非其所愿地被赶到所谓新居——那狭小而拥挤的、火柴盒般的高层建筑群中,被迫过上一种拥挤但是没有邻居的、孤独的生活。穷人的“空间的实践”,被那些支持城市空间规划改造的成功人士们梦想的“空间的表象”残酷地、剧烈地改变了。这是消费社会、城市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穷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严重的空间化控制与剥削。

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城市化,实质上就是空间扩张和资本积累、增值的过程,城市空间的扩张与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城郊的农田和村庄被城市吞并,成为新的城区;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经历更为剧烈的改建、重建,

19

以提高土地的交换价值。城郊的失地农民由于城市空间扩张而被动卷入城市化进程,在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的获得中,自我缺乏基本的心理过渡和弹性,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化,城市空间产生了分化,出现阶层隔离和社群边界,城市内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空间上高度聚集,都市生活充满不确定性与挑战性。城市作为现代性活动拓展的最主要的空间,与它的急剧扩张相应的是乡村的迅速萎缩。时下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便是对这一城乡空间变动的正面回应,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是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农村空间已非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静止空间,相当数量的农民游走于城乡之间,中心城市对边缘乡村构成了空前严重的挤压,因此我们必须以空间流动的视野来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促进城乡发展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发展态势。因此,如何去赋予城市空间以日常生活的意义,重视城市空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必要的关注。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