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笼式绞线机操作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φ500型(成缆用)笼式绞线机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操作。 1 设备技术性能和主要参数 2.1 JLY-500/12
序号 1 2 3 4 5
2.2 JLY-500/6+12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序号 框架内放线盘规格 PND500 10 绞合单线直径 ø1.8-6.0mm 11 最大绞合外径 ø30mm 12 6盘绞体最高转速 111.9r/min 13 12盘绞体最高转速 997.r/min 14 6盘绞体绞合节距 38.5-517.6mm 15 12盘绞体绞合节距 43.2-580.9mm 16 双盘绕包头转速 107.4-4.2r/min 17 双盘绕包绞合节距 6.7-305.4mm 18 名称 数据 2 操作步骤 3.1开机前准备
3.1.1开车前应检查设备、防护装置及附属设备是否完好。
3.1.2接受生产任务时,应具有生产任务书和工艺卡片,并与设备现行绞制产品进行核对。
3.1.3绝缘线芯上车前须每根测量线径和检查表面情况,核对线号。 3.1.4上绞体内的线盘时,应注意绝缘线芯的顺序。 3.2开机步骤
3.2.1 绞线应按工艺规定结构合理排列,分线盘上单线的分配应均匀。 3.2.2头子引出后,应对单线盘张力再进行一次调节,做到松紧适度,均匀一致。
名称 同心式绕包转速 同心式绕包节距 40装铠头转速 40装铠头节距 牵引速度 最大牵引力 中心放线盘规格 收线盘规格 主电机功率 数据 119-717.6r/min 6-275.7mm 153-340r/min 12.7-214.6mm 4.3-32.8m/min 1600kg PN800-PN1600 PN1000-PN2000 37KW 名称 框架内放线盘规格 最大牵引力 中心放线盘规格 收线盘规格 主电机功率 数据 PND500 1600kg 1600m 2000m 45KW 3.2.3根据工艺卡片节距要求调整牵引速度和绞体速,产品成形后即停车校对线径、节距和绞合方向,并请质检员进行首检,确认合格后才能开车。
3.2.4 根据工艺要求绕包塑料带或金属带,调整绕包转速与牵引速度协调一致。 3.2.5所有设备调整到工艺要求状态后,缓慢调速,逐步达到正常开机速度。 3.3质量控制
3.3.1按工艺规定,单线上车前应逐盘检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单线不得上车。 3.3.2在绞制过程中应随时巡视绞线质量,发现跳浜、擦伤、缺股、松股、蛇形和线径缩小等现象,应及时处理解决。
3.3.3经常注意穿线喇叭与导轮的磨损情况,如发现磨损,应及时更换,避免损伤线芯绝缘层。
3.3.4 绝缘线芯的接头严格按工艺文件规定执行。 3.4班后操作
3.4.1缆芯下盘后必须进行自检、互检,然后挂上制造卡。制造卡上应写明型号、规格、长度(包括短头子长度)。
3.4.2按要求记好各项原始记录,应将本班生产长度、产品质量、机电设备、工模具等情况详细。
3.4.3停机后,应及时清理设备,上油保养,关闭水、电、气路阀门。 3 紧急情况处理
4.1 熟悉急停按钮的位置,发生需要紧急停车的人身、设备伤害事故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按动紧急停车按钮,按安全预案妥善处理并汇报当班领导。 1.2紧急停车对设备危害很大,只能在危及人身安全、设备安全时使用,严禁在 正常开机状态下使用。
1.3熟悉灭火器、消防水箱位置,会正确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栓,发生火灾时,在 最短时间内使用灭火器、消防栓灭火,并向当班领导汇报。 5 安全注意事项
5.1非本岗位操作工未经批准不得操作本机,所有划有警戒线内的区域严禁闲杂人员停留,任何人不准随意拆掉或放宽安全保护装置等。
5.2上班期间必须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及安全防护用品,袖口、领口、下摆要收紧。 5.3设备运转时,禁止对设备旋转部位、带电部位进行清洁维护工作。 5.4操作场所、安全通道保持通畅,材料、产品按指定位置摆放整齐。
5.5使用吊车操作时,所有人员不准停留在吊车下方,使用吊车严禁歪拉斜拽,严禁超负荷吊运。
5.6上、下盘具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压伤人员、碰坏设备等事故发生。 5.7排线时,人员应站在安全防护装置以外,避免被电缆压住发生危险。整理收线盘上的乱线时,须停机处理。
5.8 严禁设备运转期间打开箱门观察绕包情况。
6 当班期间严格按照《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重 点做好以下工作:
6.1 做好工作期间的日常检查工作,主要检查内容为:电机运转情况,减速箱的油,所有螺钉的紧固情况,所有的仪表和指示仪是否灵便,牵引、绕包、收线等旋转部件是否有部件松动、卡死现,电机风罩、防尘罩是否有通风堵塞现象等。 6.2设备在运转中会发出各种声音和振动,有异常声音时应立即停车报修。 6.3按规定清洁和润滑设备。
7交时,必须面对面交接,人员应将设备当班运行情况详细告知 人员,人员应在交记录上签字认可。交接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设备运转的异常情况,设备润滑情况,原有缺陷变化,运行参数的变化,故障及处理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