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学案)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标要求】
1.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危害。
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考点要求】
测试要点 水土流失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一首陕北民歌,展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入新课。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判读图3-1-2)
具体测试内容和要求 知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结合实际,提出综合整治措施
【考点例析】
例l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地带,植被由森林向草原过渡 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区 2.危害:
【点击思维】
结合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分析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答案】干旱、暴雨、洪涝、寒潮。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点击思维】
陕西省土地总面积虽然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案】陕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恶化示意图
【考点例析】
例2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
此回答(1)~(3)题:
(1)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 B.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自然因素为主 C.史前及现代水土流失都以人为因素为主 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目然因素为主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貌类型区是 ( )
A.黄土塬面区 B.黄土丘陵沟壑区 C.沟谷间地貌区 D.沟道小流域 (3)这一段文字表明了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 ( ) 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 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
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 D.人类只能减轻和减缓水土流失,不能根治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工程措施
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心:水土保持 (1)工程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
(1)、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轮作套种 (2)、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科学施肥 (3)生物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乔、灌、草结合
4.“三结合”原则
(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5.目的
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例析】
例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回答(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答案:(1)B (2)A。
【知识梳理答案】:1.黄 2.海 3.太行山 4.日月山 5.长城 6.秦岭 7.土层 8.土壤养分 9.耕地质量 10.地上悬河 11.自然灾害 12.生态环境 13.疏松 14.不均 15.夏 16.暴 17.滑坡 18.塌
陷 19.泥石流 20.垦荒 21.防护林 22.林果业 23.护林网
【点击思维】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对该地区河流水文状况产生何影响? 河流的含沙量降低,径流的季节变化趋小。
【问题探究】 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为什么? 答案: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山区。
这是由于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较丰富,容易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流水作用强烈;又由于山区地形多斜坡,地表径流速度快,所以在山区以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为主。因此,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山区,由于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知识拓展】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请特别注意地貌、植被状况的变化与土壤侵蚀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二是环境遭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要从黄土高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加以分析,不论从海拔高度还是从水平方向来看,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包括农业生产都处在过渡带,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灾害出现频率增加。其次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说,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太多;另一方面,经济和人类活动方式比较落后;三是经济贫困,资金不足。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在这里比较普遍。
因此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一、单项选择题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
A.峰岭众多,地表呈波状起伏 B.石灰岩广布,地表起伏很大 C.黄土覆盖,地面坦荡无垠 D.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壑纵横 2.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生态环境的破坏 C.风力强大 D.土质疏松 3.“轮荒”这种耕作方式引起的后果是 ( )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B.水土流失得到抑制 C.原生林草植被破坏贻尽,无法恢复 D.林草生长更为茂密 4.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读“南六道河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回答5~6题:
课时演练
5.南小河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 )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6.小流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
A.防风固沙、滞洪蓄水 B。蓄水拦沙、保持水土 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 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区严重 D.黄土高原的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8.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 )
①修水库 ②平整土地 ③植树造林 ④修水平梯田 ⑤深耕改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
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0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
11.下图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 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
(2)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12.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13.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有
对黄土高原地区及其下游产生的严重危害有 。
(2)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落后的耕作制度是 ,使原有的林草植被破坏殆尽。形成新的水土流失物源和触发机制是 。 (3)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 14.读“黄土高原地区位置和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东起b 山脉,西到a 山,北到d 南到c 。
(2)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是 ,判断依据是 。
(3)黄土高原的成因是 ,其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的成因是 。
15.读“黄土高原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平坦,在农业土地利用中,通常用作 ,黄土高原传统的粮食作物是 。 (2).B处若作农业用地应修建 ,为减少水土流失,C处应 ,D处应修建 工程。 (3).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 ,它是由于严重的 造成的。 (4).20世纪以来,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呈 循环,它体现在: 。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5.B 6.D 7.D 8.C 9.C 10.A 二、综合题
11.(1)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2)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 (3)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差,夏季多暴雨
12.(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②使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引发洪涝灾害;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13.(1)黄土表层疏松,易被流水侵蚀,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冲刷力强;人口过度增长,过度毁林开荒,轮荒等落后的生产方式,开矿等;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粮食减产,下游河床抬升,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加大(2)轮荒 ;开采露天煤矿 (3)保塬、护坡、固沟
14.(1)太行山;日月山;长城;秦岭(2)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的流向(3)地壳运动的抬升和风力的沉积共同作用而成;流水的侵蚀作用 15.(1)耕地 谷子
(2)梯田 植树种草 挡土坝(或淤地坝) (3)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 (4)恶性 略 (5)从左向右:BADC
(6)生物 工程 农业技术 社会经济 消除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