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来源:保捱科技网
关于《毛概》课程的建议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喊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却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或是通俗易懂的解释。怎样建设也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不能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

一个盛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们回顾历史,在中传统文化下出现过几个盛世:“文景之治”、“明章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前两个是汉朝,后两个是唐朝。正是这四个盛世奠定了中国古代大国形象。盛世下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风化肃然。现在想起来很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财富、文化道德水平能使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呢?古代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工具和现在都没得比,国富民强主要指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因此物质财富远不如今天。可见物质财富并不是一个盛世的决定因素,只是一个基础。而文化确定了一个时代是否和平,能否真正达到盛世。

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成熟是在汉朝,因此又称汉文化。现代的“汉字”、“汉人”都始于此。秦文化与汉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成君忆先生把他们定义为“渔夫文化”和“园丁文化”。秦文化是嗜杀成性,谁敢杀人就是勇士,谁杀的人多就是英雄,所以有长平之战的惨案。这样的文化里鼓励用暴力和权谋无获得财富,人与人之间感情冷漠,充满竞争,勾心斗角,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环境。天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人民感到不安就容易心生叛逆,因此秦统一仅仅十余年就迅速崩溃。

刘邦刚建立汉朝时,也是危机四伏,到处有人谋反叛逆,刘邦为此杀了很多人,包括功高盖世的淮阴侯韩信。但还是有很多事故发生。弄得他惊慌失措,唯恐重蹈秦始皇的覆辙。这时,一个叫陆贾的学者,对他说了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从此大兴儒道而有了汉文化。在汉文化里,管理的的重点不在于权力的问题而在于文化的问题。评价一位管理者,不在于如何奴役人民,而在于如何给他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生,热爱生活的文化。成君忆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园丁文化”而合,因“渔夫文化”而分。“园丁文化”意味着对生命的理解与爱护,而“渔夫文化”则意味着因为人性败

坏而滋生的贪婪与残忍。

以古人讲的“三从四德”为例来说明一下汉文化。“三从四德”,“三从”出自《礼记》,即“为女从父,为妻从夫,为母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现代人往往粗略的理解为是旧社会束缚和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其实是误解。《礼记》是西汉时期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写的著作,不仅记载了生活中各种场合的礼仪,而且详尽的论述了各种礼仪的意义。其中“三从”,是针对女性提出来的行为规范,仅仅是礼记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其中“从”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服从或顺从之意。也包括选择、追随、帮助和扶持之意。《国语》中记载的“敬姜遗徵”讲的就是母亲敬姜帮助儿子公文伯改正错误,要热爱劳动,保持善良的品性。就是一个为母从子的光辉体现。至于《周礼》,原名《周官》,书中记载的是周公“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详细规划,相当于现代管理学中组织结构、职务权限、人才评定、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四德”指的是嫔妃的行为规范,意思是说做女人要由品德,能言语懂礼貌,相貌端庄,懂治家之道,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也就是说“三从四德”原是教导妇女如何做淑女、贤妻、良母,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这怎么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枷锁呢?

汉文化讲礼而有《礼记》。礼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谦和。是对生命的理解与爱护。古人举才以德,德讲忠、义、孝、悌、廉。这些都因该是人们因该自觉遵守的,也因该是一种社会文化导向。“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自古都是创业时凡有一技之长者都可用,但一旦国家稳定举才便是先以德后以才,当然才德兼备最好。而观现代教育,虽然也在评“三好学生”,“三好”中虽有德,但都不尽是以德评的。

现代社会上很多人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算在传统文化上,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落后的封建文化。其实真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在陆秀夫背着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在鮜门投海时就已经失落了。少数民族的铁骑踏碎了南朝的旧梦,女人被奸淫,男人被,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绝性打击。至此以后,中国文化被充入了暴力和掠夺,仁义和道德成了权力和阴谋的面纱。而现代从“文化大”批孔一来,道德更是被摒弃。人们宁愿相信曹操真的奸诈,权谋与残忍,也不愿相信刘备那“伪”的仁德了!

中国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国崛起,就因该实现文化上的转型。重拾那古老而厚重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出一种大国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去影响世界,使世界文化走向一种和平的文化,而不是现在美国宣扬的霸权文化。当世界文化里蕴涵着对生命的理解与爱护后,世界才会真的不再有战争,世界走向盛世。在盛世的文化里约束人们的将不再是法律,而是道德。法律在怎么修订也不可能到达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道德却是“上善若水”,能侵透到人们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