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3年第9期(总第199期) 山东纺织经济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水 隋敏,孙延衡,董琦玮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摘要: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形成了所谓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抑制 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已被赋予了 “教育服务”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型办学思路,为学校革去旧 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新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为管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了 新的方向,从而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增强学校凝聚力、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lO.3969 ̄.issn.1673—0968.2013.09.024 The Research on the“People—oriented’’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U niversity SuiMin,Sun Yanheng,Dong Qiwei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02,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 has formed the SO——called “administrative mode”under the influence of planned economy in long—term.This model has inhibited the creativity and initia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WTO,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servicing for education”.The “people-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provide a new educational ideas for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remove the old closed-end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school,and establish a new set of open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ansition of management functions from the“administrative—type’’to“service—type”.which can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school,enhance the cohesion of school and achieve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hte schoo1. Key Words:pe0ple一0riented,teaching management,spirit of innovation 一、引言 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消 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费质量,而不应该是受支配的人,成为被动的消费 而形成了所谓“行政管理模式”,即管理者处于支配 者。21世纪是经济知识化和市场化的时代,以其多 地位,以刚性的制度规定老师该教什么,如何教,学 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的人才从不同层 生该学什么,如何学。这种管理方式只重视生产效 次和不同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大众教 率,把人禁锢于刚性的制度中,弱化了人的社会属 育下学生多个性、多样化需求的形式,让学生学有 性,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需求,这种胁迫似的教 所成、学有所用,尽最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已成 学管理模式“造就的只能是思想狭隘的经济人和被 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坚持探索的问题。在这种 动服从的奴性人”。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已 背景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继续沿用这种传统的教 被赋予了“教育服务”的内涵,某种程度上来说,学 学管理显然已不能满足多样化和创新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3—06—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制度建设研究”(11CGL018);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 课题“‘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IHE1015);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会 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创新研究”(GJY1 107 o 作者简介:隋敏(1980一),女,山东文登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孙延衡(1990一),女,山东济宁人,主要从事 会计学研究;董琦玮(1990一),女,山东济南人,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7l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第9期(总第199期) 发展的需要,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固我国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教育规模, 提升大众教育的教育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多层次需 求的人才,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课 题。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为高校管理者提 供了一种新型办学思路,为学校革去旧的封闭式的 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新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为管 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了新的方 向。“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充分体现了尊重人 理解人的思想,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最高价值目 标,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 师和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 造性。对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益、增强学校凝聚力、实 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社 会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促进高等院校教 学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合适的激励机制,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方法来激发教 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 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 展日标。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对 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中在西方首先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泰罗的科学管理 将人简单定义为“经济人”发展到后来行为科学的 “社会人”假设,西方管理思想逐渐摒弃非人性化管 理思想,继而出现了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 伯格的双因素论、弗洛姆的期望论等理论为代表的 人本化发展理论体系,目前仍旧处于不断地发展和 完善之中。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主体,人与其他事物相 比是更加根本和重要的,要求我们在面对任何问题 时,都应围绕“人”进行统筹分析和规划,关注人的 共性和个性,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党的十六届 i种全会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 核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基本思想就 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在管理 过程中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成长, 满足人的需要,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 性和创造性,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 展与进步。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 创始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指出:“在每个管理决 72 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 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这是对人的本质的认 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体 制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将其作为教学 管理的指导方针,把学校中的每个个体看作管理的 核心,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出对 人的理解和尊重,按照其本性、特点及规律自主成 长、自由发展,并且能有效地为促进人的成长和发 展服务。 具体而言,人本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 点: 1.以学生为本 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最主要、数量 最庞大的人群,也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 学生为本,是高校管理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要求, 高校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尊重、关心和 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让学生 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拥有自己的主人翁意 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 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学 习、全面发展的空间。 2.以教师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的 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职责,是联系学生与管理层 的桥梁,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动力和中流砥柱。以教 师为本,是高校教学管理所要遵循的核心要求,高 校应当充分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让教师“两条腿” 走路,自主选择科研型或教学型的职业道路,为每 一位教师提供有利于其进行实验、学术研究以及互 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带有浓厚的行政化管理 色彩,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目前, 随着管理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许多高校也 在管理的人本化思潮中尝试学校管理的人本化改 革,但这也仅仅是在原有的教学管理中添加一 些“润滑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过程中忽视 “人”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人本化教学管理更 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受我国国情及其他一些 因素的影响,真正实践起来还缺乏实施的可能性和 操作的可行性,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上,还必须从我 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人 本化教学管理。 (一)“填鸭式”灌输教育,无法培养学生创造力 2013年第9期(总第199期) 山东纺织经济 和创新精神 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归根结底,是学校过于重视书 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的结果。 诚然,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前就 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越来越多的 大学是一个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育机构,如果 仍采用与初中、高中相似的单一式灌输教育方式, 则会导致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自我分析能力以及 判断力,变成一个不会思考,没有思想和主见的人。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会计专业为例,四大国 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2000年调查发 现,财会人员的最有价值的七个技能依次是:问题 解决能力与创造性,企业与行业经验,财务会计与 企业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只有将理论运用 到实践当中,才能更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快地 适应社会大环境,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对日 后个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有力的促进 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 制改革,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实现经济社会和 控制,团队精神,项目管理,财务系统(信息技术)以 及语言与沟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形 势要求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而培养民族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大学教育尤为重 要。因此,我国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改革,是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 的人才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流水线”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学生自主学 习和自由学习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和教师一般按照统一的标 准要求学生,把所有学生看作一个由相同个体组成 的整体进行常规管理,严重忽视了整体中的个体受 教育程度的客观差异性,无法满足个体发展的需 要。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自主选课;学生不能自主 选择教师;学生不能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学生不能 自由选择学习进程等方面。 只有学校和教师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按照 每个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进行服务,才能实现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充 分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主体地位的实现。与此 同时,也能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学校、教师、学生 三者有效互动,最大程度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进 程。 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自由度高、灵活、开放的教学 管理,从而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对个性化人才 的需求。因此,我国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改革,是满足市场需要,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健 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 我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力求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几年,“高分 低能”、“读死书”、“书呆子”等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教书不育人”,无法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学校任务的主要实施者,充分调动起 教师的积极性是使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的前提。 然而,很多学校却没有利用好教师这一重要资源。 由于教学管理不够民主,教师主体地位未能得 以落实,以班主任为例,除了教课之外,一个班的其 他日常活动班主任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这使得教 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有屏 障,彼此互相不了解,不利于学生品格的塑造。 因此,我国高校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改革,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教师教书并且育人的 职责和责任,使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最 大程度的实现。 四、“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构建的对策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要突破传统 的刚性管理,将“人”的理念引入到教学管理工作 中,增加教学管理的“弹性”,大大丰富高校改革的 内容,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学校的人本化管理提 供可行性。 (一)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以刚性的制度规定教师 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束缚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 仓U新能力的发展。教师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教学 科研的主体,教师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 ,首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 第一,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尽力解决教师 教学工作及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解决教 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真 正形成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第二,鼓励教师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工作作 风,给予教师足够的发挥空间。第三,建立发展性教 师教学评价制度,打破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从多 73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第9期(总第199期) 角度、多方面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充分调动教师 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成长,引导教学工作改进 的方向,以良好的学术风气、宽松的学术环境来激 发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第 四,加强师德建设,营造育人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 与管理。由于教师处于教学一线,与学生直接接触, 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锻炼, 全面衡量综合素质,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 成长与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 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科 学、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发挥长 处,弥补缺点,改正错误,关注、挖掘并培养他们的 潜质和创新能力。重视个性自由,尊重学生身 心发展的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与爱 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 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 育能力 因此,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 沟通交流,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学生 的真实困难,从而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更加具有 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改进措施。建设民主渠 道,认真听取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工作责 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开放型管理模式,由“管理型”转向 “服务型” 不同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更多 地强调价值观和理念,对于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塑 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建立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应加强校园文化 建设,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加强对学生 组织如学生会、自律会的管理,鼓励学生组织积极 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律、自 查,如可以通过“雅室”评比、宿舍文化节、“学风建 设月”等各种活动,加强学生自律性,提高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发挥优秀典范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吸收学生参与教学 管理,认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要,广泛 听取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高校改 革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做到真 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f1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 版)I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f21张朝晖.浅析高校教育管理如何“以人为本”IJ1.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25. 【3】陈细兵.“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fJ1.岳阳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1. f41张潍民,陶小兰,郭恩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以人为 传统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处于支配地位,只重视 生产效率,把人禁锢在刚性的制度中,弱化了人的 社会属性,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的需求。“管理型” 教学模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利于达 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健康 发展。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由“管 理型”转向“服务型”,着眼于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 学校的主体,把学生的真实需要作为管理的目标,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 件。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满意的高质量 的服务。营造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教育管 理环境,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能动性 和创造力。通过调查、走访、电话、网络等各种形式 与学生保持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真 实想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与生活指导,帮助 学生认识自我和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良好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维护师生的切身 利益,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更加人性 化、柔性化 合理化的管理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 行“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力争实现 和谐、民主的教育新观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质量 本评价机制的思考【J1_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2):41—42. 的全面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重视个性自由 打破以往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评价机制,采 取创新型的、灵活性的考核方式,从多角度、多方面 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不仅考核学生对书面知识 『51门兆红,张忠.以人为本理念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应 用『J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224. 『61刘爱莲,王慧.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j1.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6):163. 『71林鑫.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J】.科技创新 导报,2009;(21):127. 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 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