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问题研究

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问题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第20卷第3期2014年8月 Journa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Vo1.20 No.3 Aug.2014 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问题研究 连 华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 析,指出当前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建设标准低,尚未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网 络系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考虑不足等问题.结合当前兰州市的实际情况, 在生态视角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视角;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19X(2014)03.叭53.06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体中,存在于 建筑实体之外,主要由城市外围的农田、森林、山地 丘陵、郊区公园、风景游览区和城市园林绿地、水域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就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在兰 州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中把生态城市的理念 贯穿始终,不断总结兰州城市开放空问发展的特点, 深入发掘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从而在宏观规划层面上形成反映生态城市理念的兰 州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形态,在微观层面上应用生 湿地、沟壑以及城市生态廊道等共同构成的生态网络 系统….因此,城市开放空间中既包括了道路、停车 场、广场、未利用荒地等灰色空间,也包括绿地、农 田等绿色空间和水体等蓝色空间【2J.其中,城市开放 空间中的绿地、农田、水体等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是 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具有 不可替代性.其在降温增湿、净化空气、减噪杀菌、 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在调节城 态设计原则、标准和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兰州城市 开放空间生态网络系统.这对于解决兰州市的生态环 境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和意义. 市小气候、导引风向、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 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城市 中的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往往以其纯净的自然性和 特有的开放性,常常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以及身心上 的放松与愉悦.这些空间提供给人们游憩和观赏的场 所,满足了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体现了其重要的 1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 在兰州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殊的 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特有的城市文化传承以 及历代建设者独具匠心的规划布局等多种因素的作 用,共同构成了当前兰州市特有的城市开放空间形 态.兰州城市开放空间主要由外围环绕的南北两山、 东西方向带形拓展的黄河谷地、组团之间楔形嵌合的 防护绿地以及城市中分散布局的公园、游园、绿地和 城市广场等组成.如图1所示,兰州城市开放空间主 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景观生态价值. 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半干旱区域 内,受气候条件影响,城市日照强,降水量少,蒸发 量大,气候干燥,绿地率偏低,城市的生态自我调节 能力差,受外界的扰动大,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兰州 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生态视角下的兰州 收稿日期:2014—03.18;修订日期:2014.03—31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厅2011年第五批科技计划(创新引导计划)项目(1105ZCRA228) 作者简介:连华(1977一),女,河南项城人,兰州交通大学讲师,硕士.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连华:生态视角下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问题研究 ’1 57。 2.3城市规划中对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考虑不足,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兰州城市规划中对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考虑不 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的城市规划 中,城市开放空间未作为城市的一种功能予以考虑, 损害了城市与自然界之间的有机整体性.传统的城市 规划在空间上首先确定城市的路网结构,然后用法定 “红线”确定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域边界,忽 视了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问应有的连续性和整 体性,城市成为区域尺度上阻碍生态系统运行的障 碍[5].兰州城市建设受用地制约的问题较为严重,城 市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在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详细规 划中仅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地的规划,忽视和 周边用地之间的联系,不考虑周边区域内开放空间的 生态环境效益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工业区布局的不 合理是影响兰州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在兰州 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对这一因素考虑不足,未能从根 本上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兰州城市 中的重工业如兰炼、兰化等位于兰州中心城区范围内 的西固组团内,与兰州市安宁组团距离较近,且位于 黄河的上游,重工业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废气等对 兰O,i、I城区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由于兰J,i、I城市受地形影 响静风频率高,排放在空气中的废气很难扩散,造成 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兰州城市开放空间在布局上对其 生态功能考虑不足,这使得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 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生态视角下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的 对策与思路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开放空问承担着生物的 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 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生态环境功能,是城市生产和城 市生活的空间载体,它包含城市生态、文化、景观、 控制、保护、价值等多重功能目标.因此,兰州城市 开放空间系统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其生态功能,从宏 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构建兰州城市开放空间 体系. 3.1在宏观层面上建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区域生 态模式 宏观层面的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城市近郊的农 林山地、风景游览区等开敞空间体系,这些一般在区 域的层面进行考虑.对兰州城市而言,在宏观层面上, 应建立在对区域生态系统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兰 州城市开放空间的特点,把兰州河谷区放在市域甚至 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规划,把南北两山及其外围的农 田、林地等城市外围的开放空间和城市内部楔形嵌合 的及分散布局的开放空间一起进行考虑,把黄河廊道 放在整个黄河流域或者其生态所影响的流域范围内 进行综合考虑.理清区域范围内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 脉络,建立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性的生态格局,从 而有效地对城市进行生态,更好地解决未来兰州 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3.2在中观层面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构建“斑块 一廊道一基质”相协调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生 态景观格局 中观层面的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城市中的自然 和人工景观,即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广场、道路体 系等,它是宏观层面的延伸与细化,又是进行微观层 面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兰州城市开放空 间中观层面的建设主要是在兰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 展开,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针对兰州城市外围环绕的南北两山进行的 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兰州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比较恶 劣,南北两山既是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缓冲地带,又是 城市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和生物流动的通道,由于兰 州城市南北两山植被稀少,山地生态群落比较脆弱, 破坏后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兰州城市中的南北两 山的建设,不能仅仅以美学为导向来建设公园,其建 设应在逐步完善南北两山绿化的基础上,选择较为自 然、稳定的植物群落,保证其生物环境类型及生物的 多样性,把南北两山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进行 建设,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第二,针对兰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带型拓展的黄 河生态走廊进行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黄河是兰州城 市开放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 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兰州城市而 言,黄河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廊道.因此,应将黄河 带型拓展的城市开放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栖息 地进行生态保护,在建设中主要保护河道水体及其周 边的带状植被生境.据相关理论研究发现,河流植被 的宽度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 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 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绿带 廊道宽600 l 200 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生 态结构[61.因此,在具定河流绿色廊道的宽度时, ・158・ 应参照规划目标确定相应的宽度.此外,针对沿黄河 两侧13条排洪沟的城市开放空间形式,应在完善其 绿化的基础上,把城市中的排洪沟及其周边防护绿地 一起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建设,以便更好地保护 城市水体及周边的植被生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在完善城市的生态廊道的基础上,强化城 市中自然和人工植被斑块在生态环境中所发挥的生 态效益.首先,大面积的自然植被可以为很多当地分 布物种提供生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 用.在兰州城市开放空间中,白塔山、五泉山、徐家 山、兰山以及仁寿山等大型的公园及周边大面积的自 然植被为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兰州 城市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此外,城市中的人工植 被在保持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景观的异质性,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对于城市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提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在兰州城 市开放空间建设的中观层面上应结合南北两山的植 被廊道、黄河廊道以及城市中的公园、游园、广场和 单位的附属绿地等的建设,建构起保证物质能量流 通、生物迁移等生态学过程起保护和控制作用的生 态景观格局,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开放空间的生态 效益. 3.3在微观层面上建立功能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生 态网络系统 微观层面的城市开放空间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 关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一般是指位于城市局部地段 的公园、广场、居住区中心绿地、绿带等.城市中微 观层面的开放空间可调节小气候,形成通风廊道,改 善城市中局部地段的生态环境.微观层面的城市开放 空间建设中应注重发挥其生态功能,注重和城市中 规划建设的其他开放空间系统的衔接.对兰州城市而 言,首先,在城市局部地段应以“点”成“线”、以 “线”成“带”成“面”进行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即通过道路及道路绿化、河流水系、防护林等串联起 城市中的公园、游园、广场和绿地,在拓宽道路绿化 及河流水系两侧绿地的基础上拓宽“线”成“带”成 “面”,把城市开放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在市区范围 内建设生态功能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系统,以最 小的经济投入换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其次,兰州城市 开放空间的建设中应结合城市中不适宜建设的地区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年第20卷第3期 进行考虑.由于兰州城市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在 兰州城市中有诸多因地质构造原因或地形条件形成 的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如兰州城市中的七道梁、摩石 关南地区土地窄小、水源干枯,不适宜城市建设的区 域 J.在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中应把这些地区和 周边的园林绿地、河流水系及道路绿化等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最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设 要和城市中的文物古迹以及古建筑相结合,从而更好 地体现兰州城市的特色和文化. 兰州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除在宏观、中观和微观 层面的建设外,在保障措施上,应健全法制体系,保 障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 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各个阶段和层次都应有城 市开放空间规划的内容,应在城市规划中划定明确的 城市开放空间用地.在控制措施上,可采用指标控制 和区位控制方法,逐步改变兰州各个分区中城市开放 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状况.在引导措施上,也可采用容 积率奖励制度促进城市开放空间数量的增加.此外, 城市中的其他专项规划也应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紧密结合,保障在兰州城市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开 放空间系统. 参考文献: [1] 连华.生态环境制约下的兰州城市开放空间演变研 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2.13. [2]解伏菊,胡远满,李秀珍.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开 放空间的格局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2006,28(6): 5—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10—220. [4]刘桂禄,冉有华.基于GIS的兰州市生态城市评价与 城镇体系建设构想[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5): 301-305. [5] 袁大昌,赵博阳.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开敞空间规 划探讨[J].城市,2007(11):61—63. [6]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 25(11):44.48. [7] 马炳祥.兰州生态地质环境与城市建设规则Ⅲ.甘肃 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4):416—417. (下转第176页) ・176・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年第20卷第3期 Petroleum Institute,Production Department,1 984. 岳夏冰,赵丽娅,谢永利,等.重塑饱和黄土应变一加 载速率时间计算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报,2012, 34(6): 101.104. S.CHAMEAU J。H0【 Z R.Efrect of [12] PRAPAHARAN strain rate on undrained strength derived from pressure. [8]CRAWFORD C B.The influence of rate of strain of ef- fective stresses in sensitive clay[C]//Symposium on Time Rates of Loading in Soil Testing.[S.1.]:ASTM Special Technical Publication,1 959:36—48. [9]周杰,周国庆,赵光思,等.高应力下剪切速率对 meter tests[J].Geotechnique,1 989,39(4):6 1 5-624. L、,ESTRI V Strain—rate effects in self-boring pres [13] SI砂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9): 2805-2810. suremeter tests in clay【j].Canadian Geotechnical 3our— nal。2006,43(9):915-927. [10]阚卫明,刘爱民.剪切速率对粉质粘土抗剪强度的影 响[J].中国港湾建设,2008,154(2):23.26. 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Soft Clay under Different Shear Rates of Unloading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LIU Meng ,ZHAO Rui—bin ,HU Heng—dong ,LIU Xu (1.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2.Chengdu Jzfz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td.,Chengdu 6 1 002 1,China;3.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 1,China) Abstract: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rine soft clay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under diferent shear rates.the consolidated undrained CU triaxial tests under diferent shear rates of un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with WF stress path apparatus.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strength,pore water pressure of marine soft clay induced by the diferent shear rates under unloading was discussed.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hear rates affected the shear strength greatly and the shear strength grew with the increasing shear rate.(2)The pore water pressure was related with both shear rate and structural yield.(3)During the unloading,the cohesive strength changed a little,but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妒rose as the shear rate increased. Key words:marine soft soil;shear rate;shear strength;friction angle (上接第158页)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Lanzhou Urban Op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LIANHua (Instiutte of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y.Lanzhou t730070,China) 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urban open space,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he Lanzhou urban open space and the problems during construction,and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Lanzhou urban open space there are mainly such problems as the low standard of construction.absence of a full—developed regional ecosystem network,and lack ofconsideration ofecological function ofurban open space in the urban planning.Based on the real siuatiton ofLanzhou,the paper proposes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Lanzhou urban op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macroscopic,mid—scopic and microscopic levels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Key words:ecological perspective;Lanzhou;urban open space;system;construc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