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欣赏”“鼓励”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
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评价特点是过程化、多样化,重视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发展功能,而不是用于选拔和排序。
1、评价——自我肯定。
在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学生是主题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既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因此,让学生学会积极的、科学的自我评价、自我肯定,会开启学生内部的动力,促进他们做得更好。在活动中,孩子们完成了作业,当孩子问我:“老师我做得好不好?”我会对他说:“你对自己的作业满意吗?满意在哪?不满意在哪?怎么改进?”让孩子们把自己对作业中最满意的地方写下来。这样一来孩子们为自己制定了努力的方向,这是孩子客观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中敢于肯定自己,树立自信基石。
2、评价——相互欣赏。
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时候是组建小团队,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真诚评价,有利于帮助成长中的个体在智慧、做人方面渐趋,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欣赏,相互接纳,相互帮助。教师是一面镜子,学生从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行为。在活动中我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接纳。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包容孩子的心,时刻去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渴望被欣赏,得到了别人的欣赏就是给了他们进步的动力。
在一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去搜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课前我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王朗高举着一份资料,大声说:“老师,我搜集到了。”我走过去问他“你搜集的是有关什么动物的资料?”他放下资料不做声。“是什么?”我追问。王朗皱了皱眉头,赶紧看资料。我看着他,低声问:“资料怎么搜集来的?”他支支吾吾地说:“刚才把同学的资料复印了一张。”“做得很好,说明你很想完成作业,同学之间也该资源共享,不过你把复印的资料整理一下,找到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内容就更好了。”我亲切的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赶紧整理资料,王朗原本准备接受批评的神情转为一脸惊喜,点点头坐下去整理资料。课上汇报资料时他第一个发言,得到了大家真诚的掌声。
每个单元活动结束时,我会向大家提出,“请每个人说说所在小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哪方面做得好,你要学习她(他)什么。”孩子们在小团队里得到了合作伙伴的欣赏,在以后的活动中很自然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力去做得更好。
在每个主题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交上来作业,我会先让团队之间互相评价,我常会看到这样的评语,“你们的设计很有创意,把颜色涂匀就更好了,继续努力呀。”“我们组喜欢你们的作品。”“你们的字迹很整洁。”学生相互说说心里话,相互“赞美”,孩子们感受到在他人心目中是受欣赏的,这份欣赏会激励他们积极进取。
3、评价——重在鼓励。
综合实践活动关键在教学过程,而不是过分注重结果的评价。所以,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对学生的集体和个体进行及时的和经常性的指导和评价。所谓评价过程化是指评价不是只重视活动结果的验收或评价,而是重视孩子们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重视孩子们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创意、思考等。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论是失败的,也应从孩子们获得了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
在活动中我首先注重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我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言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你说得很有道理。”说这些话时,语言要亲切,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真心的赞美。在孩子们把作业交给我时,我要当面指出作业中什么地方好,怎么好。同时还会提出两个以上的可操作性建议,孩子们会相信自己做得更好,继续完善作业。
适当的赞美,增强了孩子们创造的信心,为其多样化个性的发展创设条件。可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嗔怪的话语都给孩子以鼓励和感动。活动中我真诚鼓励他们,给予孩子们积极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自我肯定、相互欣赏、得到鼓励,培养他们是敢于肯定自我,会欣赏他人,有坚定信心的人。
“肯定”“欣赏”“鼓励”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
怀柔二小 尹艳霞 2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