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法及对策研究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法及对策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信息化教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法及对策研究

张 亮* ZHANG Liang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日益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摘 要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本文分析了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总结了信息化的工作成效,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成效;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9528.2020.01.048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的应用作为基础平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使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人们所共享,进而实现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最终推动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变革的原动力。高校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单位,其本身的信息化建设的高度已经成为当前衡量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参考指标1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做法1.1 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1)加强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提出“高水平、精品化、有特色”建设方针,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再计划”的动态循环建设与督导机制。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依托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过划拨专项资金先后建立自动录播教室、购置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媒体资源管理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有效地保障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制作。

(3)改革课程资源构建方式。打破以“章节”为纲目整合课程资源的传统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知识模块”为主干全面梳理知识内容、编制教学大纲,围绕“知识点”开展学习指南、视频课程、教学PPT和习题案例等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4)鼓励和支持课程资源的共享共用。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站上线使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大学资源共享课平台上线使用。同时利用学校优质课程资源,为省内其它高校提供跨校修读学分服务。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成效2.1 建立优质资源,实现课程共享

为满足新时代学生“碎片化、泛在式”学习的需求,以“建立优质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利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课程。同时加快图书馆的信息

* 沈阳药科大学网络中心 辽宁沈阳 110016

2020年第1期145[1]

1.2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原有系统优化与增量建设并举。通过开发并应用了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教务信息发布、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室管理等教学管理功能。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教务管理系统已有功能模块,又新增了教师在线调停课、网上借用教室等功能模块,增加学生成绩自主打印功能及终端服务设备。

(2)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整合。整合各科室部分职能,再造业务流程。对教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任务信息,进行数据信息一致化处理,实现了信息上的互通共享,业务流程上的有机连接,变信息化的“户户冒烟”为“集中供热”。

(3)站在使用者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出发点,站在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使用者的角度合理设计应用功能,研发便捷、清晰、流畅的应用界面。

1.3 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

将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服务使用者,根据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引进或开发相关的服务系统或信息资源。在继续教育方面,通过系统进行在线教务任务指派,登录成绩和毕业数据审核;学生通过在线系统查阅课表,查阅成绩。同时上线教师评价系统并建立幕课平台。

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化建设,加大了数字资源的采购,建立优质的信息资源。2.2 完善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互通

以“教学管理主要职能的信息一体化,实现信息互通、业务融通”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采用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2]。通过对原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优化更新,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为未来“数字校园”建设预留接口。通过建立教育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和精品课建设网等,这些网站和系统的使用加快了教育信息发布的速度及工作透明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2.3 推进人性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读者服务人性化、空间管理智能化和资源利用统一化。坚持以读者服务为中心,通过一卡通服务、自助借还服务、等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一站式大流通服务模式。通过引进座位管理系统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智能管理,通过在线浏览座位利用情况精准选择座位从而避免盲目的到处寻找座位,空间管理的智能化将极大地减少读者寻找座位的时间成本和增加图书馆的空间利用率。由于数字化资源种类繁多,利用平台各异,客观造成读者很难一次性收集到自己所需的全部信息资料,通过引进一站式检索平台,实现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等各种类型资料学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及下载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3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

准确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制定和研究对策的前提和基础[3]。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可从教学改革、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应对。3.1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进行

学校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深入开展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内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龙头,实施“三个协同、四项结合”的建设方略,推进教学工作相关领域整体改革。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协同建设;与教学项目研究、实验教学新体系构建、专业转型发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建设方略的实施,提升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了教学各方面工作的改革。

3.2 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薄弱,教育信息化软件标准亟待统一

制定了“坚持一条主线、实施二项举措,实现三大提升”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坚持一条主线”是坚持工作效率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升总体建设思

1462020年第1期路。“实施二项举措”是:一是原有系统优化与增量建设并举,加强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效能;二是打破“条块分隔,各管一摊儿、衔接不畅、影响效率”的传统分工模式,从全局入手、从整体出发、在细节做文章,再造业务流程,重新划分工作职能,以信息化改革驱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实现三大提升”是:提升教行调度、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工作的管理能力;提升面向师生、面向的其他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提升教学研究与分析、教学决策支持的参谋能力。

教育信息化市场比较混乱,教育信息化软件开发企业较多,没有统一的标准,软件价格差异较大,后续服务差,经常出现不进行后续维护的现象。教育信息化软件系统较多,互相信息共享不够全面,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下一步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减少重复建设。教育部门也应该和工商部门联合,规范教育信息化软件市场,统一软件开发标准,提高开发质量,提高软件利用效果。

3.3 数字教育和网络资源投入不足,跨区域资源共享亟待建设

突出问题表现在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没有持续可期的经费投入,设备专业维护及系统升级没有连续性,不能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缺乏系统培训学习,仅靠自学技术能力提升较慢;信息化建设还局限与各个学校内,跨学校跨区域共建共享还不够便利。在后续的工作中要加大经费持续稳定投入;加强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建立与相邻高校以及跨区域的跨校共建共享,同时对现行的教学软件进一步完善。4 结语

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于高校而言,教育信息化工作仍旧任重道远,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施勇.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记录材料, 2019,2(3):182.

[2]罗南.赣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2):117-119.

[3]田生湖,姚建峰,赵学敏.高校教育信息化治理绩效评价研究[J].理论探讨,2018, (3):29-32.【作者简介】

张亮(1983-),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和信息化。

(收稿日期:2019-1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