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课文,教学时我重在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读出来的,而是读懂了说出来的,所以这一课当然是重在说,说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一带而过,深入浅出
在设计时,我就注意到教学要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对于与主题联系不大的片断,采取一带而过,点一下即可。如把1-2节的语言直接设计成导入语,一带而过,只是强调了50次的设计。
“三、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指导看图,带入情境
同学们看这幅图,谁在哪儿干什么呀?(一群充满童话色彩的宫殿式房子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一些可爱的动物们在草地上讲故事。)
这就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是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它有着“探险世界”“未来世界”“幻想世界”“开拓之城”等主题乐园,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寓于娱乐形式之中,丰富而且有趣。那一座座建筑新颖别致,造型独特,是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1、2自然段。
(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如何设计还没有具体方案。)
2、是因为到现在还没有设计吗?
(已经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我感觉这样很好,使得课堂整体结构更加一体性,整洁性。 而对跟主题思想有深切联系,并且有利于深化主题的文本片断,一定要深挖。分析一下本课,我感觉有二块金子:一是老太太销售葡萄的方法,一是格罗培斯受启发后设计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但要想深入地感悟其中的智慧,仅仅靠这两个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理智地对比这两方面,我又强调了他设计的路径与原来设计50次设计的路径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对比出只有“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设计也是最有效,最佳的。
最佳路径设计的功劳到底属于谁
当教到“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时,我引用了格罗培斯的一句话“其实那并不是我的设计,而是游客的智慧”。激问学生这到底算不算格罗培斯的杰作?在当初设计时,我没有设计这个环节,但在教学时,我感觉应该告诉学生这并不是个偶然。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又把格罗培斯前50次设计的方案拿出来,让学生来分析分析,这50次的设计到底有没有什么价值。讨论时我反问学生,经过葡萄园,看过老太太销售葡萄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格罗培斯才想出这个设计?如果没有前50次的设计方案,他看到老太太销售葡萄时,还会不会有所启发呢?一连串的问题,真正地碰击了学生的心灵之门,促使他们真真实实地理解格罗培斯的智慧。在讨论中,我还加入牛顿看苹果落地一事,让他们真正明白,灵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何引领学生向深入漫溯
在设计时,我就意识到,光靠挖掘文本的本身好像还不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教学之中,我又引入了“超市的经营理念”以及“附近林场路旁卖西瓜”两件实际的生活情景。在课堂中,这两个例子我感觉用得非常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现实性,更加有意义性,也更加被学生所接受,真正达到了“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程度。
采用“看”的方法确实有效
对于“葡萄园”的教学,一开始我就采取“看”的方法,“现在你就坐在格罗培斯的车上,你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读完后,交流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把这一部分给叙述出来了,因为这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场面了。然后让他们交流一下两种销售葡萄的不同之处。这个模块的文本教学我感觉也很顺利明快,因为学生一读就懂,也就不必要训练什么读书了。但只读懂了文本,才是第一个层次,这时,怎么把道理深化,变成学生智慧的才尤为重要。
小细节难住了我
在教学之中,有学生偶尔问了“法郎”是什么,没有想到第一课时没有提出,第二课时才提出,自己也没有在意。不过这是小细节,我就随机地告诉他是这是钱,就如平时说的“美元”、“人民币”等,但他们还追问,相当于(人民币)多少钱,这下我可哑了。
多给学生一点智慧的启迪
反思到这里,我仍然想,我们的教学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像这样的课文,我们确实不能把“读懂文本”看成终极目标(第二课时),而应努力地把实际相似的生活场面引入,“学习一篇课文,领悟一种智慧”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呀。李连珠译的《全语言全在哪里》一书中说得好“不能为了学习一种语言而学习”。小孩子很喜欢音乐,但一旦教得严肃呆板时,他们又会“只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了”。
《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第6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着重记叙了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原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过程。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四有”,即“目中有人”,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心中有本”,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层进与落实;“课中有情”,关注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学中有趣”,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我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二、角色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
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格罗培斯的秘书,你会怎样向工人解释电报内容……”、“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把最佳设计奖颁给格罗培斯……”、“如果你是格罗培斯,你想对后辈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让学生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会极大满足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他们会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会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发挥这种“有我之境”产生的巨大而无形的导引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让他们充分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不断释放自我潜能,不断蓄积情感,使他们的体验真实而多元且不断深入,进而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
三、有效的默读,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学会默读,进行有效的默读是我们四年级向高级过渡的一个要求。因此我在本课内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让学生围绕中心话题默读、圈注,课堂上静悄悄地持续了四五分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自学能力,如在学生自由默读第二大段时,让学生圈画出许多葡萄园主是如何卖葡萄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呢?他们各自卖葡萄的结果怎样?再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对比,思考如果自己作为一位买主会如何选择?思考老太太的办法好在哪里?为理解下文中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四、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我校一直在对学生积累、掌握、运用成语进行研究,加上我们是首届国标版教材,其中对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视。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成语,已经到了应该充分引导其运用的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地做着,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记牢了成语,学会了运用,使语言简练有说服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格罗培斯认真工作时,让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进行概括,用成语归纳老太太和其他人卖葡萄的不同结果,不仅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会了正确使用成语,而且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思考碰撞中培养运用成语的能力。
另本节课整体感不太强,如果在课始直接以:上节课同学们给课文的段落加了小标题是遇到难题—深受启发—完成设计—获得最佳,那格罗培斯到底遇到了什么难题?这样处理的话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