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线路应力放散与锁定施工流程图⑵ 当实测轨温低于设计锁定轨温下限时,利用拉伸器和撞轨器配合作用,通过均匀拉伸轨条,使其达到实际锁定轨温时应有的长度,从而使锁定轨温一步到位。即综合放散法。
1、滚筒放散法 ⑴ 计算放散量:
ΔL=α×L×(Tsg-Tp) 式中:ΔL ——放散量(mm)
α ——钢轨钢的线膨胀系数,α=×10-6/℃
L ——单元轨节长度(m)。为放散单元轨节与已锁无缝线路末端所拆扣件长度(25~75m)之和。
Tsg
—
—
施
工
时
所
测
轨
温
(
℃
)
。
4
Tp ——铺轨轨温(℃)。
当施工轨温低于铺轨平均轨温时,ΔL为负值,即放散后单元轨节要缩短,此时应立即锁定线路,将前方单元轨节向后串动焊接。
当施工轨温高于铺轨平均轨温时,放散后则需锯轨。锯轨量为两轨端之间的长度。锯轨时按锯轨操作程序进行锯轨,并要求轨端不垂直度小于。
⑵ 解除本单元轨节和后面已锁无缝线路末端25~75m长度范围内的所有扣件。 ⑶ 每个小组分别用压机从各自管辖范围的两端向中间抬起钢轨,每隔10m(17根轨枕)在轨底垫一个滚筒,使得轨底高出橡胶垫110mm。
⑷ 在线路放散全长范围内均匀设置2个撞轨点,并沿放散方向撞击钢轨数次。同时用大锤敲击钢轨,使钢轨能够自由伸缩。敲轨时人员均匀分布在钢轨两侧,边走边敲。
⑸ 当钢轨端部发生反弹且已锁无缝线路末端零点归零,则视为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此时停止撞轨。否则应检查滚筒有无倾斜,脱落,钢轨有无落槽以及撞轨不够等现象。
⑹ 钢轨放散均匀后撤掉滚筒,使长轨平稳的落入承轨槽内。
⑺ 迅速上好距单元轨节末端25m范围内的全部扣件。同时将作业人员均匀分布在应力放散长轨范围内,由两端向中间隔二上一上紧扣件。
⑻当隔二上一完后,进行另一股钢轨的放散作业。
⑼ 记录钢轨落槽时的轨温与25m(单元轨节末端)范围内扣件上完时的轨温,取这两个轨温的平均值作为实际锁定轨温,填入表中。
⑽ 在单元轨节末端设临时位移观测零点,以观测钢轨端部位移回弹量,在放散下一根单元轨节时此点必须归零。
⑾
5
设置正式位移观测桩零点标记。在位移观测桩与轨头外侧相对应处,作出清晰的、规范的标记。
⑿ 本单元轨节两根钢轨全部放散完后,补齐所有扣件。 ⒀ 整理工具向下一单元轨节转移。 2、综合放散法
综合放散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确定放散长度
放松扣件 垫入滚筒 测量轨温 低于设计锁定轨撞击钢轨使之达到自由计算拉伸设拉伸位移观测标记 拉伸钢轨 同时撞轨 继续撞轨 读取位移 均匀 钢轨落槽,安装扣件 设位移观测标记 6 读取并记录初始位移 不均匀 测量并记录
⑴ 测量轨温,在单元轨节两端分别用两块轨温表测量钢轨温度,轨温表须贴在钢轨轨腰背光处。
⑵ 解除本单元轨节和后面已锁无缝线路末端25~75m长度范围内的所有扣件。 ⑶ 每个小组分别用压机从各自管辖范围的两端向中间抬起钢轨,每隔10m(17根轨枕)在轨底垫一个滚筒,使得轨底高出橡胶垫110mm。
⑷ 在线路放散全长范围内均匀设置2个撞轨点,并沿放散方向撞击钢轨数次。同时用大锤敲击钢轨,使钢轨能够自由伸缩。敲轨时人员均匀分布在钢轨两侧,边走边敲。
⑸ 当钢轨端发生反弹,则视为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此时停止撞轨。否则,应检查滚筒有无倾斜,脱落,钢轨有无落槽以及撞轨不够等现象。
⑹ 测量此时轨温,根据此时轨温与计划锁定轨温之差计算拉伸量、锯轨量: ① 计算拉伸量 △L=α×L×(Tjh-Tsg) 式中:△L——拉伸量(mm)。 α——钢轨的线膨胀系数α=℃
L——放散长度 (m) 。为放散单元轨节与已锁无缝线路末端所拆扣件长度(25~75m)之和。
Tjh——计划锁定轨温 (℃)。
Tsg——施工时所测单元轨节的平均轨温 (℃)。 ②
锯
轨
量
7
△L'=△L+25-Lf
式中:Lf——长轨处于自由状态时,长轨末端与下一个单元轨节 始端的距离( mm)。有轨缝时取正,无轨缝时取负。
△L':如计算出为正值则需锯轨,如计算出为负值则不需锯轨。 ⑺ 锯轨时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轨端不垂直度不大于。
⑻在单元轨节两端及中间每隔100m在钢轨上设一临时位移观测点,以观测钢轨在拉伸过程中位移量是否均匀。临时位移观测桩采用石笔在轨枕预埋件和钢轨轨腰上刻画竖线,通过竖线的相错量来确定拉伸量。
⑼安装拉轨器。
⑽ 拉伸钢轨,同时测量轨温。拉轨的同时配合撞轨,拉伸量达到预定长度且已锁无缝线路末端零点归零后,停止拉轨,此时撞轨器仍继续撞轨,当钢轨末端出现反弹时,停止撞轨,拉轨器保压,在锁定作业完成之前不得因拉轨器的失压而使轨端出现位移。
⑾ 收集各临时观测点位移量数值,与理论数值比较,如发现不均匀点,继续撞轨,并在此点前后进行重点敲击,再次收集记录各临时观测点位移量数值与理论值比较,直至放散均匀后方准进行下一道工序。
⑿ 撤滚筒,使长轨平稳的落入承轨槽内;
⒀ 迅速上好距单元轨节末端25m范围内的全部扣件。同时将作业人员均匀分布在应力放散长轨范围内,由两端向中间隔二上一上紧扣件。
⒁ 隔二上一完后,进行另一股钢轨的放散作业。
⒂ 根据拉伸的实际长度和拉伸时的轨温,换算出本根钢轨的实际锁定轨温值,填入表中。
⒃ 在单元轨节的末端设临时位移观测零点,以观测钢轨末端位移回弹量,在放散下
一
根
单
元
轨
节
时
此
点
必
须
归
零
。
8
⒄扣件隔二上一上完后即可把拉伸器取掉。
⒅ 设置正式位移观测桩零点标记。在位移观测桩与轨头外侧相对应处,作出清晰的、规范的标记。
⒆本单元轨节两根钢轨全部放散完后,补齐所有扣件。 ⒇整理工具向下一单元轨节转移。 七、埋设位移观测桩 (1)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原则
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在单元轨节两端就位后立即进行标识,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单元轨节起终点的位移观测桩宜与单元轨节焊接接头对应,为了充分利用接触网杆(或基础)等结构物时,允许有一定相错量,但纵向相错量不得大于30m。道岔区的位移观测桩必须设置准确。成对的位移观测桩连线宜垂直于线路方向。见附图1。
(2)位移观测桩的设置位置(暂定)
横向:观测桩在区间埋设在路肩上,在站内可埋设在站台上;观测桩距道碴坡脚和路肩边缘均应大于300mm。
纵向:线路以单元轨节为单位,采用“均匀相对”式布桩。
桥梁地段:桥梁地段的位移观测桩设置于防撞墙顶部,成对设置,埋设钢桩,桩顶刻十字丝,高于设计轨面5cm左右。
(3)位移观测桩的编号及标识
位移观测桩按我们的铺轨前进方向顺序编号。书写格式为“X-Y-Z”,其中X为铺架单位编号,我单位为B;Y为单元轨节编号;Z为每个单元轨节内位移观测桩的编号。编号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并在桩号右上方标注“#”标记。现场的编号应标记清晰、耐久。其标记形式为白底红色正三角形,并在标记处外侧轨腰标出位移观测桩号。具体格式见附图3(位移观测桩的编号及标识图框)。
八、质量检验
1、线路锁定作业要严格控制轨温,并遵循以下规定: ⑴
9
线路锁定前应掌握当地轨温变化情况,根据轨温变化规律,合理选定施工时间及计划锁定轨温。
⑵ 测量轨温的方法为在单元轨节的两端分别用2块轨温表同时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
⑶ 整正轨距及轨枕后 ,应两股同步锁定,同时在轨头外侧顶面上设置纵向位移观测桩的零点标记。
⑷线路锁定时允许实际锁定轨温变化范围为设计锁定轨温Ts±5℃。相邻两段单元轨节锁定轨温之差不得大于5℃,左右两股钢轨的锁定轨温差不得大于3℃,同一设计锁定轨温的长轨条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之差不大于10℃。
⑸锁定轨温与锁定日期应列入竣工资料。
2、无缝线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放散或调整应力后重新锁定,并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⑴ 实际锁定轨温超过设计锁定轨温允许范围。 ⑵ 不符合本小节1、⑷的规定。 ⑶ 钢轨产生不正常的过量伸缩。
⑷ 无缝线路固定区钢轨出现严重的不均匀位移。 ⑸ 原因不明或施工时未按设计规定锁定的线路。 3、单元轨节锁定前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位移观测桩。
4、必须在确认放散均匀后方可锁定上扣件,上扣件时必须清理橡胶垫上的碎碴。 5、上扣件人员必须步调一致、紧张有序,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完扣件。 九、安全事项
1、每天上班前进行安全讲话,强调安全事项。
2、防护员要坚守岗位,随时注意工程列车动向,及时树立好防护牌。 3、拆扣件时注意弹条飞砸伤人。
4、垫滚筒时为防止钢轨倾斜或滑落,应在钢轨两侧用两台压机同时打起钢轨,落滚筒时严禁压机突然卸载。
5、上扣件时每两人之间要间隔3根轨枕的距离,且人要站在扳手的一侧,防止相互
碰
伤
。
10
6、撞轨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撞块飞出伤人。
7、锯轨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方可作业,锯轨机正前方严禁站人。 8、平板车在线路上停放必须打好止轮器,防止溜车。 9、拉伸时,人员严禁站在曲线内侧. 十、作业记录
记录人员应及时、准确填写记录表格的各项内容,且填写时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线路应力放散及锁定记录表格详见附表2。
十一、附注说明 编制人: 复核人: 批准人: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沪宁城际铁路铺轨II标工程项目经理部
2009年10月25日
11
附表1
不同温差下钢轨拉伸量表⊿T(℃)⊿L(mm)L(m)25507510015030045060075090010501200135015001650180019500.30.60.91.21.83.55.37.18.910.612.414.215.917.719.521.223.00.61.21.82.43.57.110.614.217.721.224.828.331.935.438.942.546.047.20.91.82.73.55.310.615.921.226.631.937.242.547.853.158.463.769.070.81.22.43.54.77.114.221.228.335.442.549.656.663.770.877.985.092.094.41.53.04.45.98.917.726.635.444.353.162.070.879.788.597.4106.2115.1118.01.83.55.37.110.621.231.942.553.163.774.385.095.6106.2116.8127.4138.1141.62.14.16.28.312.424.837.249.662.074.386.799.1111.5123.9136.3148.7161.1165.22.44.77.19.414.228.342.556.670.885.099.1113.3127.4141.6155.8169.9184.1188.82.75.38.010.615.931.947.863.779.795.6111.5127.4143.4159.3175.2191.2207.1212.43.05.98.911.817.735.453.170.888.5106.2123.9141.6159.3177.0194.7212.4230.1236.03.26.59.713.019.538.958.477.997.4116.8136.3155.8175.2194.7214.2233.6253.1259.63.57.110.614.221.242.563.785.0106.2127.4148.7169.9191.2212.4233.6254.9276.1283.23.87.711.515.323.046.069.092.0115.1138.1161.1184.1207.1230.1253.1276.1299.1306.84.18.312.416.524.849.674.399.1123.9148.7173.5198.2223.0247.8272.6297.4322.1330.44.48.913.317.726.653.179.7106.2132.8159.3185.9212.4239.0265.5292.1318.6345.2354.04.79.414.218.928.356.685.0113.3141.6169.9198.2226.6254.9283.2311.5339.8368.2377.65.010.015.020.130.160.290.3120.4150.5180.5210.6240.7270.8300.9331.0361.1391.2401.25.310.615.921.231.963.795.6127.4159.3191.2223.0254.9286.7318.6350.5382.3414.2424.85.611.216.822.433.667.3100.9134.5168.2201.8235.4269.0302.7336.3369.9403.37.2448.45.911.817.723.635.470.8106.2141.6177.0212.4247.8283.2318.6354.03.4424.8460.2472.06.212.418.624.837.274.3111.5148.7185.9223.0260.2297.4334.5371.7408.9446.0483.2495.66.513.019.526.038.977.9116.8155.8194.7233.6272.6311.5350.53.4428.3467.3506.2519.26.813.620.427.140.781.4122.1162.8203.6244.3285.0325.7366.4407.1447.8488.5529.2542.87.114.221.228.342.585.0127.4169.9212.4254.9297.4339.8382.3424.8467.3509.8552.2566.47.414.822.129.544.388.5132.8177.0221.3265.5309.8354.0398.3442.5486.8531.0575.3590.07.715.323.030.746.092.0138.1184.1230.1276.1322.1368.2414.2460.2506.2552.2598.3613.65.911.817.723.635.470.8106.2141.6177.0212.4334.5382.3430.1477.9525.7573.5621.3637.21234567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00023.6
12
附图1
100(L-200)/2单元轨节中心(L-200)/2100(a)单元轨节位移观测桩布置岔头位置间隔铁位置岔尾位置50(b)单组道岔位移观测桩布置50岔尾位置岔头位置间隔铁位置岔尾位置间隔铁位置岔头位置5050注:两组道岔之间距离大于50米时应在中间设位移观测桩,小于50米时可不设(c)多组道岔位移观测桩布置单元轨节接头
位移观测桩13
附图2
B
14
附表2 单元轨节应力放散及锁定作业记录
区间: 线别: 表5-1 单元轨节 起止里程 编号 单元轨节天气 气温 ℃ mm 长度 观测点间撞轨点间距 m m 距 计划锁定℃ 增加放散长度 m 轨温 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测 点 放散左 位移股 量右 mm 股 拉伸左 位移股 量右 mm 股 锯轨实测轨温 实际锁定轨温 作业前 作业后 拉伸量 量 左 股 轨右 股 缝 接头相错量 ℃ ℃ ℃ ℃ 作业起止时间 15
100 位 下行线 移 观 上行线 测 桩 (L-100)/2 (L-100)/2 100 上海 100 (L-100)/2 (L-100)/2 100 内填入桩号 16
制表: 复核: 年 月 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