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来源:保捱科技网


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概念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日前,我教学了这一课,颇有感触,现将我教学这堂课之前之后的得与失整理如下:

一.在课前,我认真分析了一下教材和学生的情况。

分析教材,我感到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考虑到学生对分数含义理解的困难,在本教学内容的前面安排了“整体与部分”的学习,为认识几分之一作了铺垫。而这部分教材又是通过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分析学生状况,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一些量,但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其认识事物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喜欢尝试。

二.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项活动: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成活动的课堂。

课的一开始,我安排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苹果,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

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半个的表示方法,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再次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想一想,感悟分数的含义;让学生找一找,体验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力求体现出数学课堂活动化。

2、强调学生对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过程。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建立过程,我重点安排了让他们经历:“分——说——折——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初步描述出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是他们自己通过操作、实践得来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还采用了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等形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如:在分学具时,我采取同桌协商的办法,折纸采用操作的办法,讨论分数的意义时用小组合作等,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着诸多不足:

1、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如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平均分苹果,引出一半可以用“1/2”表示,原来预计学生5分钟时间能完成,但实际进程花了9分钟时间。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该课中,从逻辑起点的角度来看,教材第一次编排分数,学生也是第一次正规学习,但从现实起点的角度来看,学生在1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已或多或少见过或听说过分数,课堂教学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进行教学呢?课前我犹豫了再三,采用了该种导入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其自主引出“1/2”,但实际教学出乎我意料,首先是无法顺利平均分苹果;再而是学生又是躲躲闪闪,犹犹豫豫,才引出了0.5、1/2等分数。直接导致整节课的练习无

法完成。因此,在教学预设时,只有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这些起点,教师才能自始至终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对概念的引入过急。对概念的教学学生应经历“具体形象——抽象——具体化”这一认识过程,而低年级更应侧重于第一环节。理解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给予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再而让其在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多争辩一下,进行完善概念。但在该环节中大部分小组学生均一反常态,坐在那边无语。而在反馈时,一学生直接提出了:“1/2”是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就是它的1/2。听此结果后,我很高兴,即刻“采纳”该同学的说法,草草收场,进而进行“推广”。而此时我还并未注意到学生已脱离了实际的半个圆片、半个长方形纸片等实物,进行了一次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直接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后半段的学习中不能够很好的把其它各个分数的含义说完整。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数学学习规律、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好学习材料,不随意拔高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应该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以个别学生的思维结果代替整体,必要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力度,促进整体提高。

总之,反思自己的得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一个有思想、重学习的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