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13年第2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理论体系 赵丽君 国政浩2 (广东省徐闻县党校/电大广东徐闻524100)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以“”报告 的形式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报告和建设生态 的方针,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脉络,基本条件和路径等。本文梳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阐释现实生 活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10(2013)02—0046一o7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is related to peopleg welfare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Since our country is in a period with prominent resoum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it’S nee— essary and important to discuss hte topic fo ecological ciivlization construction f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rm ofthe 18th Congress.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port to the 18th Congress and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hte hteory system of ecological ciivil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iwth Chinese characterisitcs,includ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consturction fo ecological civiilzaiton and the basic concept,basic cou/'se,basic conditions and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of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comb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n the one hand, interprets the basic problems exist in real life in aspects of;on the other hand,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uftur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irsitcs;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ory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 资源环境问题,在中国近期集中出现。我党在 义深远。 “”报告中,审时度势、远瞩,把生态文 一、必要性和重要性 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 收稿日期:2013-02一O1 作者简介:1.赵丽君(1984一),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广东徐闻县党校(电大)助教,法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主要 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国政浩(1984一),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徐闻县党校(电大)教师,法学学士,主要从事法学 研究。 ..——46.-—— 2013年第2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 作;当人与自然处于不和谐的状态时,即长期处于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进人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发展与生 态的一系列压力和问题,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当前 重大的理论和建设问题。 (一)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 son)出版《寂静的春天》,这是近代人类关注生态 环境问题的开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阶 段,生态系统出现了很多问题:环境污染、气候恶 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和社会鸿沟加深等。于 是,众多学科领域的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共同探 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探讨唤醒了全 世界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并推动了全球多种形式 的环境协作和发展经济社会方式的转变。 2.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以10%的增长速度 创造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但也出现了很多 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2013年1 月灰霾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问题、饮用水质问 题等。中国党高度重视资源与生态建设问 题,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七大”、 “”并使此问题进一步升华。继1992年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不久,中国就组织 编制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21世纪,中国党以科 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道路。“”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 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 度,这是中国生态文明观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二)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要 求。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前提。自然界中生物 群落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依赖,并不断地进行物 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人是生态 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 量交换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人与自 然处于和谐状态时,人类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工 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等生活、工作环境中, 人类就极易病变,引起疾病,甚至死亡。因此,人 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这既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 经验总结,又是对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 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 何观点都是苍白的。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 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恩 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 们进行报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 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 明——生态文明。 2.重要性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良好的 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生态 建设对人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即 良好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 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 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 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文明是区别 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立在人 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 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空间高 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天蓝山青水 秀,生态产品丰盈富足。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 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一些资源消耗 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护生 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解 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 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j,’,通过生物自净、物理自 净、化学自净实现环境的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建 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 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 展状态,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 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 的发展。 一47— 2013年第2期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美丽 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 是一派天蓝山青水秀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最好状态,而这恰好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我 国披肝沥胆,已走过64个年头,并取得建设和改 革的伟大胜利。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对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 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生态文明战略 思想的指导下,必定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中 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 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体系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文明 文明是对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 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称。文明一词渊源流长, 《周易》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经学家孔 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 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 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普光 大地,属精神文明。 2.生态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在人文领 域,生态还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 自然与生态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自 然外延广泛,包括人类生活的世界,生物生活的世 界和地下资源世界等,因此可以说各种天然因素 的总体就是自然。生态是由各种生物因素组成 的,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在内的系统整体。 3.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 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 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 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 态 J。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 包括自然;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 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因此,人类与其 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 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一48—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 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集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 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 展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 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 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 续发展为目标。 (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体系中的几组关系概念 1.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和发展,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 上,因此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内 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 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 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 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更不 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 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今天的整个社会 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工业文明推动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必将 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只有超越资 本主义工业文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应 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更能斗争, 也不仅仅是比生产力谁更发达,还要比谁更坚持 公平正义,谁更,谁更富有道德文化,谁 更能带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谁更能使社会更加 和谐。在当今全球环境危机空前严峻时,更要比 谁更能可持续发展,而资本主义逐利自私的本质 注定他们很难主动承担全球环境责任,美国就是 最好的例子。 2.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一致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内在 要求一致。孟子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013年第2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就是我国儒家 主张的天人合一。《中庸》日:“能尽人之性,则能 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提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重要 的文化内涵。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 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道家 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 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 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J,’。其次,社会主 义事业走的是文明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无 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还是从能源资 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 展的成效上,都必须走这条道路。 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类行为的 基本皈依 J。老庄更是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 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即主客体的相通相 融。中国佛家则主张众生平等,如《涅桀经》中所 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并 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可见,中华文明蕴 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 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是以遵循自然规 律为准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发展的文明形态。这与中华传统文明主张的“道 法自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理念思想 深刻契合。因此,对中国而言,中华传统文明中固 有的生态观为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 学基础和思想渊源。对世界而言,中华传统文明 成为国际社会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3.生态文明在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社 稷的长远大计。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明体系,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总体 布局中,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 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 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社会内部,经 济是基础,政治、法律、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是自然环境,没有自然环境这个载体,人类就无法 生存,就没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建设。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 受、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 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 发展的必然要求。 4.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是对我国科学发 展观的升华。首先,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 理论 任何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代,会形成自己独 特的发展轨迹和发展体系,中国也不例外。中国 党在发展中,探索出一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的思路已初成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形 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并不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海 洋中,同时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养分。 在我国,“生态文明”一词最早是研究生态学 的叶谦吉教授提出的。1987年,在全国生态农业 问题讨论会上,叶教授说“生态文明就是既获利 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 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j, 呼吁人们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角度关注生态文明 建设。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的深入,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2007年 10月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生态文明”概 念,并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务。2012年7月,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 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 的理念深刻融人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 良好生产生活环境”。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 大报告中同志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还在报告第 八部分单篇论述。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理论体系逐见完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软 件支持 一49— 2013年第2期 保护、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近年来,我国频 频爆发的生态危机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我的 行为。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中不断进行着衡 量,衡量的结果是经济要发展,生态要建设。于是 一些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有意识的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自觉维护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很多地区、企业的自觉选 择,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 企业等成为新宠。开发、利用低能耗、小排量交通 工具;拒绝浪费、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粮;保护野 生动植物,特别是拒绝消费珍稀动植物成为风尚。 因此,从个人到企业,从农村到城市形成的环境自 觉意识,即生态文化是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 基础、最重要的软件工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 伟目标 1.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目标,美好生活、美丽 环境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最高追求。中国党在 21世纪初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更是对我国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期望。 什么样才是“美丽中国”,基本就是那种环境 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水源清洁,人际关系和谐的 状态。中国的美丽不是孤立的,必将带动世界的 美丽,美丽中国的建设轨迹也将为世界生态安全 作出贡献。 2.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 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华大地以自己的乳汁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源泉。但是大自然的馈赠不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会感 恩。尊重自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 业留下给多的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 天蓝、山青、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这正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 治保障 一50—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 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人民群 众创造优质生产生活环境,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过上美好的 生活这是我党和的庄严承诺。中国党必 将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的教训,坚定信心,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新时代的到来。这是对我党的基本要求,也是 我党的优势所在。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实现人民群 众的利益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根本宗旨。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一条 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 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 态理论;另一方面,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 他国经验、模式,走自己的生态建设道路,在继承 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他国优 秀的文化成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 径选择 自2007年起,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 设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高热度词。报告对如 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路径,概括起来就是 “转、优、节、保、建”。“转”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优”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就是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就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 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 建设。[。 1.合理开发利用空间格局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空间的开 发和利用格局关系到国土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 益。因此我国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土地的特性, 制订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解决我国国土规 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地说,如严守耕地保 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保护、合理开发等。 (2)优化海洋格局,建设海洋强国。由于我 国复杂的周边形势,报告首度将建设“海 2013年第2期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洋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向世界宣示中国 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国拥有1.8万公里 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作出建 设“海洋强国”的部署正当其时恰到好处。一方 面,我国是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提高海洋 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强国是拉动经济走出去的有 (2)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发展方式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内使经济得到“持续健 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生 产方法上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循环利用,从 源头上减轻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发展方 力引擎;另一方面,我国复杂的周边关系,纷繁的 国际争端,需要中国果断亮剑,维护国家海洋 权益。 把海洋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对提高海 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 境等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拥有较好的技术 条件,如首艘航空母舰试航成功,“蛟龙”号可以 完成7000米级下潜实验,都能很好的支持“海洋 强国”建设。一是做好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工 作,严禁过度开发、污染性开采,坚持“蓝色海洋 发展”理念;二是站在国家发展高度,做好统筹规 划,统一勘测,有序开发;三是培养海上渔民的国 际意识和国防观念,既不到他国海域钓鱼,又主动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争当国家海防力量的助手等。 相信通过多方努力,海洋强国将指日可待。 2.走资源节约集约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走什么样的 资源之路十分关键。十七大以来探索发展循环经 济、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走资源节约集约 之路,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又好 又快发展。 (1)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首要任 务,就是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绿色 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本质要 求。我党和把“绿色发展”明确写进“十二 五”规划,并单篇论述;“”报告中“绿色发 展”理念是“第一发展理念”。日常生活中,绿色 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 式、绿色采购等成为关键词。特别在农业发 展方面,倡导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 向绿色、环境、科技、品牌要效益。因此,全社会牢 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我国资源 利用、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还能实现我国经济社 会的持续发展。 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生产,使经济活动成为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无 废弃物”的反馈或循环过程,是转变发展方式的 重要体现。 大量实践证明,循环型生态经济既可以大幅 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又可以从根本上节能降耗减排,从而做到“资 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低、经济效益大”。近年 来,我国已先后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行业、工业园区和城市,成效显著,令人瞩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下的生 活方式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 提高,拒绝白色污染,灰霾空气等所有非环保的生 活方式;开始学会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等 所有环保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在社会上 已成为共识。我国颁布“限塑令”已有四个年头, 全国上下每年减少塑料购物袋240亿以上,相当 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约占大庆油田年产量的八 分之一;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3年来,5.2亿只 节能灯,5000多万台节能空调,460多万辆节能汽 车飞进寻常百姓家。L9 因此近年来,社会公众生 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参与意识的高涨,为中 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 文明下需要改变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提倡节 俭、适度消费的观念。量体裁衣、适度消费,追求 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质量的新 型消费模式已悄然成风。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先天条件。因 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 家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 产品——生态产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产 一51— 2013年第2期 品——生态产品,是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 源,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公品。可见,生态 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既能够满足社会 的环保需求,又能满足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生态 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态消 费力迅速提高,生态消费需求呈现急剧增长趋 势。” 。 社会主义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是。 副总理李克强在2012年召开的第七次全 国环保大会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纳人基本公 共服务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 属性的生态产品是中国不可推卸的职责。 “生态产品”首次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出现,体现 了我党和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良 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把加大 环保投入,保障人们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到国家 战略的高度。 (2)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决不能再走 资本主义的老路。我国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中, 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共 产党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其中,最重 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扬弃观,即主动吸取国际国内 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方法,摒弃消极的不利的理念 和方法。资本主义走过的不正确的生态环境道 路,社会主义中国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因此,中国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保护 为先防治为重”的生态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主动 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在 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活动。这既具 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 原则。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日常规范、制度 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也是如此。靠制 度保护生态,即把生态建设指标与经济发展评价 体系、干部业绩考核标准、中国的财税制度等结合 起来,形成长效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还需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划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票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否决制”体系中。制度都是人执行的,因此胡锦 涛同志说“做好资源环境工作,领导是关键”。所 以,必须增强各级领导抓好生态建设工作的责任 意识,“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 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人到位“。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理论,根据系 统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需要 从整体上去把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 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理论工程,更 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企业、 家庭、个人积极的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 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还是一场历史性变革, 将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作出重要调整,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李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认识[N].淄博 日报,2012—12一/12/(3). [3]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EB/OL].新浪.(2007 —1O一19—10:28).http://news.sina.tom.en/o/2007— 10—19/102712755105s.shtm1. [4]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EB/OL].新浪.(2007 —1O一19—10:28).http://news.sina.corn.cn/o/2007— 10—19/102712755105s.shtm1. [5]潘岳.生态文明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EB/OL].(2007—10-22—17:11). [6]贾治邦语. [7]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 忆一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社科版(武汉).2008(4). [8]李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iACe,[N].淄博 日{艮,2012—12一/12/(3). [9]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探索[EB/OL]. (2012—10—24—08:30)来源:人民日报.http://www. gov.cn/jrzg/2012—10/24/content_2249758.htm. [1O]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全国木材行 业管理办公室产业处陈瑞说。 责任编辑:杨建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