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写作纲要
一、写作提纲:
1 生态文明的形成 1.1 人类文明演化历史
1.2 工业文明的恶果促进生态文明的产生 1.2.1 环境污染严重 1.2.2 资源枯竭 1.2.3 耕地减少 1.2.4 生物多样性问题 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
2.1 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 2.2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2.2.1提出背景
2.2.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2.2.3意义
1 / 12
3.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3.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3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二、题目释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而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的迫切要求,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选题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我们应当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问题来干涉我们的工业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 / 12
在和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包括控告和检举权、监督权、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权,确保程序的可操作性。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善待生命、关爱生物的道德良知,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植物的基本生存权。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技术。应以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大力开发高端高新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的利用开发技术,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市场”的发育、绿色产业链的形成。此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从而缓解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3 / 12
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 生态文明的形成
1.1 人类文明演化历史
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人类依靠粗糙的劳动和集体的力量生存、生活。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随着铁器的出现,人类使用工具进行农业活动,自然利用率得到提高。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工业开启了人类现代生活,这一阶段为时约300年。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产力得到质的飞跃,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不断地创造新的财富。但工业文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无的滥用资源、工业污染给文明埋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
1.2 工业文明的恶果促进生态文明的产生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耕地减少、资源枯竭、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凸现出来。人类为了竞争性的增长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2.1 环境污染严重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4 / 12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现在,酸雨、全球变暖、PM2.5等问题日渐严峻。
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发展。
1.2.2 资源枯竭
石油已不可无地采掘而人类对石油的需求却在持续增长。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日益蔓延。而有关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世界能源消耗量将猛增55%。 1.2.3 耕地减少
表土流失极为严重,而人口却在持续增长。
1.2.4 生物多样性问题
物种锐减、灭绝的速度之快导致无法。据有关数据显示一种植物灭绝每天就有一种动物灭绝。
目前世界上每分钟就有
工业文明的恶果使人们反思,只有建立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5 / 12
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
2.1 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重大的环境公害事件。如日本的水体污染、英国的大气污染、美国的光化学烟雾等。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接连出现能源危机,以及意大利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等。印度学者萨拉·萨卡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
【1】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达国家的剥削、压迫和过度消耗资源”。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和日本崛起的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理论家与活动分子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意义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2】。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从内容上看,它肯定马克思理论的生态学可能性,认为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危机主要来自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主张靠社会主义来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的主体思想是强调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不是以统治者、掠夺者的角色对待自然,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按照理性的方式、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建立使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社会【3】。
2.2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
6 / 12
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且论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方针、和措施。
2.2.1提出背景
首先国内背景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达 ,经济规模扩大 ,使综合国力得到飞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我国的增长方式,从根上说,还是一种以粗放型为主 正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主要特征为 三高二低一依赖,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水平,过度依赖国际资源 技术和市场其次,从国际背景来看 世界资源环境问题严峻,可持续发展道路漫长任务艰巨,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已成为国际潮流【4】。
近几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水平严重酸雨污染突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受酸雨影响,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日益突出 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纪中国发展的瓶颈解决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
2.2.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产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5】。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化、具体化。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以此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3意义
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就由原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7 / 12
和政治文明扩展为“四个文明”,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3.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建设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生态道德意识
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8 / 12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流动形式来划分,人类经历了的经济可划分为三大发展模式,即自然经济线性经济和循环经济。流动形式是资源的直接取用,且其影响在自然界本身恢复、补偿能力之内的是自然经济;流动形式是线状的,即“资源—产品—废物”,是线性经济;流动形式具有环状或立体交叉的,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善待自然,由发展线性经济转向发展循环经济只有发展循环经济,自然界才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任何已有社会的优点,与生态文明有内在统一性,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
制度缺失和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
9 / 12
环境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1】
(印)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张淑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57. 【2】
郇庆治:生态社会主义述评[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0年第4期。 【3】
刘铁明.生念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J].科技创业月刊,2008,(12):163—165. 【4】
方在农.关于生态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J].唯实.社会纵横. 2008 :8-9.139-141. 【5】
江一舟.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思考[J].生态文化.2008:01.
资料综述
10 / 12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的选择
国内学者有关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著述数量很多,但总体上来说,都是以介绍性、综合性和评述性分析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理论,对许多重大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以生态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为例,生态学是否生态学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空白?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点是什么?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生态运动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什么问题?发达国家生态危机的性质是什么?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否已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态运动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关系如何?生态运动的发展前景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吗?生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原因主要是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包括生态马克思主义)本身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其次是忽视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的研究。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展开深入研究:
第一,对生态社会主义现有理论的研究与辨析,可称之为本体研究。最好的 方式当然是翻译出版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去认识它、研究它。但是在研究思维上要放开,用郇庆治的话来说,最好从广义上来理解和研究生态社会主义,否则显得论域过于狭窄视野不够开阔。例如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等,都是亟需拓展与深化的研究课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一直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者所关注。其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马尔库塞的《论》和《反与造反》、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观》、本.阿格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安德烈.高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威廉.莱易斯的《自然的统治》、大卫.佩玻 的《生态社会主义: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等等。具体来说可分为肯定与否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两派。因此,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与辨 析、消化才能扬长避短做出自己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第二,有关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应用与本土结合点的研究,可称之为应用研究。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审视现存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和平问题科技负面效应问题、南北经济差距问题、社会公正问题、社会民主问题、国际垄断资本问题、生化核武器问题、人们的生活消费问题等等现实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在现代生态科学、系统论、边缘学科的启迪下,在各流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一股社会主义流派。正因为生态社会主义是在对现存社会批判的审视下,揭示了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并致力于寻求解决现存社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派别,是构筑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所以其理论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社会主义与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构
11 / 12
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启示等方面。因此,党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和谐社会问题、生态文明问题、改善民生问题等等,都是我们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结合点。特别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要求扩大循环经济,控 制污染物排放,倡导绿色生产与消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解决环境不公平问题等, 都可以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借鉴。
第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可称之为未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认为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但对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制度设计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因此,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上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义 ,在政治上、 经济上带有浓厚的乌托邦情调和无主义倾向,但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思潮和流派, 未来可能有更大的扩散空间与内在发展 要求,特别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绿色理念还是可以预期的现实前景。因为,人类社会当代进程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生态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社会发展模式的前景。对我国学者来说, 当务之急是要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本身的一种强烈的现实需要,也会构成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深入与具体化的重要视角。对社会主义的未来理想与制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像我们这样依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以上内容摘录自刘铁明的《生念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
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