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第三单元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Word版含解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字谜招书童

王安石打算招个书童,可连着看了几个都不中意。这一天,家人又找来个书童,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问了他几个问题,小家伙答得不错。王安石看他聪明伶俐,也没说什么,在纸上写了几行字,交给了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家人看了,沉思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家伙留下了。王安石写的是个字谜,谜底就是一个字,你能猜出是什么字吗?

答案是个“用”字。

◎作者卡片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家之一。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他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背景呈现

这首词是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居金陵时所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时有感而作的!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思今,写下了这首“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知识链接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

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传说在冰魄银蟾的月亮上有一颗高大的桂树,枝繁叶茂,四季飘香。有一年,玉皇大帝想翻盖天上的凌霄殿,却缺少一根栋梁,此时他忽然看见了月亮里那棵大桂树,于是选派在西河得道成仙的吴刚去砍那棵月中桂。但吴刚却未能砍倒月亮里的大桂树,那棵大桂树反而越长越精神,

香风从天上一直飘到人间,给世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绮思,也给文人们带来说不完的话题。唐代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为之吟道:“桂子中天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772~846)则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于是在宋代有人便依此意,创制了《桂枝香》这个词牌。

一、字音

天气初肃(sù) 澄江似练(chénɡ) 翠峰如簇(cù) ...征帆去棹(zhào) 酒旗斜矗(chù) 星河鹭起(lù) ...漫嗟荣辱(jiē) .二、一词多义

①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名词,都城.

之民不加少 名词,国家(1)国②邻国 .

 名词,地域,乡土③红豆生南国.

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名词,遗憾.

那可论 名词,愤恨,悲伤 (2)恨②生人作死别,恨恨..

之复返也 动词,埋怨③以是知公子恨.三、名句默写

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②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③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④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词人上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名师指津] 指出诗句的描写角度(远与近、动与静、上与下、点与面等)、描写意境和表达效果。

我的理解: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先写远景,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千里长江好似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青翠耸立,似亲密地聚集在一起。词人巧妙地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去淡,星河鹭起”四句细致地刻画了词人登临所见。“征帆去棹”指远行的船,帆竖立在船上,从高处望先看到帆,所以用它代指船,同用“棹”来代指船一样。“征帆去棹”是突出写离去的船。

2.词在下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名师指津] 围绕“借古讽今”作答。

我的理解:感叹六朝皆以竞逐繁华而相继亡国覆辙重蹈的史实,讽喻当今的统治者,表达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词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3.词人在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名师指津] 引前人之事的诗句是用典。从借古讽今的角度谈用典之妙。

我的理解:“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时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陈后主还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而词人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词人借助这些典故,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4.“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名师指津] 概括诗句意义,说出“此”字所指内容,指明“漫嗟”蕴含的情感。

我的理解:千古以来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历史上的悲恨荣辱,只能留作后人凭吊。古往今来的人们怀古叹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的感慨。从怀古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感慨。“此”字,既可具体指眼前景色,也可抽象概括指北宋当时的社会状态。“漫嗟”中融进了词人深情的期待与最终的无奈。

登 临 送 目, 正 故 国 晚 秋, 天 气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正是一派晚秋的景象,天气刚刚初 肃。 千 里 澄 江 似 练, 翠 峰

开始萧瑟。清澈的长江如同蜿蜒千里的白色绸缎,青翠的山峰如 簇。 征 帆 去 棹 残 阳 里,

好像丛聚在一起。 江上来往小船在夕阳里行驶,背 西 风 酒 旗 斜 矗。 彩 舟

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高高挑起的酒旗。华美的船只穿梭在浮云淡薄云 淡, 星 河 鹭 起, 画

的晴空下,倒映着星空的长江上,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妍丽的景

①故国:旧时的都城,指图 难 足。

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描绘出来。金陵。②练:白色的绸缎。

③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

簇,聚积。④星河: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念 往 昔 繁 华 竞 逐, 叹 门外楼 头, 悲 恨 相 续。

想到六朝竞相奢华,以致亡国遗恨络绎不绝。千 古 凭 高 , 对 此 漫

向来到此登临凭吊六朝遗迹的,不过徒然感慨盛衰兴替,却并未真正地嗟 荣 辱。六 朝 旧 事 随 流 水,但 寒 接受历史教训。六朝的旧事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

烟 衰 草 凝 绿。 至 今 商 女,时 时 犹 唱,

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现在歌女们还在唱着

⑤竞逐:竞相仿效追逐。⑥悲《后庭》 遗 曲。

陈后主所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⑦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⑧《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最后一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的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傍晚的金陵风景图。用典贴切自然,加深了作品的意蕴。立意新颖,远瞩,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真知灼见。词人下片所发议论,反映了词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及焦急心情,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对统治者的警示。

结构技巧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如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中,作者在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写法极类散文。“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一句,开门见山,表明时地,“天气初肃”表明天气,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山川的形势——“似练”的“澄江”、“如簇”的“翠峰”,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接着“征帆”两句是在这背景下的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是对远景的描写,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 “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史上文人们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人的情感蕴藉在词句中,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赏析诗词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以及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诗词结构的类型

(1)从古诗词意象与情感的关系来看,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景后情和以景结情。 (2)按照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可分为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和过渡。 (3)按照诗歌主旨的体现方法,可分为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和对比。 2.鉴赏结构的技巧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初肃(sù) 萧瑟(xiāo) 洞箫(xiāo) ...B.如簇(cù) 斜矗(chù) 伫立(zhù) ...C.去棹(zhào) 焯水(chāo) 绰约(zhuó) ...

D.澄江(chénɡ) 澄清事实(chénɡ) 澄清浑水(dènɡ) ...解析:选C。“绰”应读chuò。 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翠峰 荟萃 憔悴 淬火 B.漫嗟 轻慢 蔓草 曼笔 C.家族 簇新 箭镞 蚕蔟 D.遗曲 馈赠 派遣 谴责 解析:选B。曼—漫。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簇:聚积 .B.征帆去棹残阳里 棹:小舟 .C.对此漫嗟荣辱 漫:徒然 .D.但寒烟衰草凝绿 但:只有 .

解析:选B。棹:船桨。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C.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D.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选C。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5.填空。

(1)登临送目,____________,天气初肃。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图难足。 (3)____________,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4)千古凭高,____________。

答案:(1)正故国晚秋 (2)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3)念往昔繁华竞逐 (4)对此漫嗟荣辱 二、阅读鉴赏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词人在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描绘了金陵深秋时节傍晚的景色: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江中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的酒家的斜矗的旗迎风飘扬。水天一色处的舟楫在夕阳里来来去去,白鹭在倒映着星空的长江中腾空而起。

特点:深秋的傍晚,景色清丽,气象恢弘。 7.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的兴衰认识,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谴责,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菩 萨 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8.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透露了哪些信息?“闲”字有何妙用? 答:

答案:表明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的官宦居处换成了水边茅屋,此时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9.“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南 乡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 ①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③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④更:再,又,不止一次地。⑤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的名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0.“绕水游”和“上尽层楼”两个动作,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

答案:“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上尽层楼”这个动作含有“登高怀远”“登高而愁”之意,被赋予了思念故国之情。

11.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看,作者的“愁”都包含哪些内容?

答:

答案:一个愁字,既有被贬的无奈,也有空有一腔热忱无法舒展的委屈,也有对短短生命的一丝无奈。

三、语言表达

12.请将诗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改写成散文片段。

答: 解析:补充细节,详细描绘两个画面:夕阳中江面帆船行驶,江岸边集市酒旗招展。 答案:夕阳将最后的光芒毫不吝啬地铺洒下来,宽阔的江面上波光涌动。数不清的船只都在热闹的归途中,高高树起的帆杆们盛满了金色的阳光,鼓鼓囊囊。岸上,炊烟已经升起,但市集依然热闹,迎风飘动的酒旗高高挑起,即使巷深十里也不会被遮挡住;旗布翻动,似是在向归船上的水手们招手致意:酒香醉人,一壶陈酒,几个下酒小菜,定能慰劳您一天的辛苦。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 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________________”的奇效。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前后语境,比如第①处,前一句说“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紧承而来要答出“教师更应……”,后一句说“他将‘游客’……”,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导游”,完整答案就是“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答案: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②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安石“拗相公”的悲剧

木 风 从仁宗时代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到徽钦二帝的“靖康耻,犹未雪”,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花了短短100年时间。而这份亡国的罪状书,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了。

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180度的转变。梁启超说他是“三代下唯一完人”,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他和他的改革,到底如何?

最好的士大夫

王安石首先是个文人,一个文章和道德都无可挑剔的文人。

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20岁的王安石给父亲守满了三年孝,从江宁出发,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

卷子送到仁宗那儿后,发生了意外。

一句“孺子其朋”,让仁宗皱了下眉头。这是周公训成王的话,“你这年幼的王啊,今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区区一个王安石,竟敢用这种口气对答天子考题?再读下去,觉得文笔冷峻峭拔,很不对胃口,便降到第四名。

第四名就第四名吧。关键时候,人品立显。王安石没有酸溜溜地说状元本是我的,也没有矫情地说我本才疏学浅,总之,他严肃而平静地接受了平生第一个职务:淮南签判。

从这一天开始,他在地方上一呆25年。他喜欢《周礼》,卷不离手,但他看的不是文学,而是,那些上古的朴素,有哪些可用于眼下的政务。

到鄞县当知县时,王安石走遍了14个乡,兴修水利、兴建县学。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尝试把官粮低息借贷给农民,秋收以后再还给官府——这是日后“青苗法”的第一次实地预演。正是试点的成功,让王安石坚信以《周礼》为蓝图的改革是可行的。

于是,王安石给仁宗写了一封万言书,情真意切,告诉皇帝他对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御书房内,人到中年的仁宗,翻开了这卷沉甸甸的奏折。久违的王安石风格扑面而来,冷峻如昨,犀利如昨。

然而以温文尔雅著称的仁宗,正因后宫无子,整日被包拯、韩琦一干老臣催问继承人问题,恨不得撞墙才好。万言书来得实在不是时候。

他冷冷地将奏章放回原处,仿佛王安石从来没有递来过。

得不到回应的王安石,心里也很清楚,变法时机还没到。他继续埋首自己的改革试验田。朝中不少大臣如欧阳修、韩琦,都非常赏识他,几番邀他入京,却被他一一回绝。

钦差把入京的圣旨带到了王安石家门口,他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他抓起圣旨一路狂奔,还给了钦差。

在北宋这样一个崇尚文士精神的社会里,王安石无疑成了士大夫的领袖、精神的贵族。

最超前的改革家

直到1067年,神宗继位,年方20。

20岁,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上网聊天、结伴出游的青春岁月,但是在943年前,这个毛头小伙子,已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夹击。《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清明上河图》画的市井繁华,都是脆弱的表象。国库没有一分钱,一年挣了多少,也就花了多少,一子不剩。那么多官僚、那么多、那么多佛寺道观,一张张嘴在等着钱;辽、西夏、金,侵之掠之,无一日安宁,开战也好,求和也好,还是系于钱。

20岁的神宗,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他想创造一个比仁宗更好的时代,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也能收复山河、堪比汉武。他还是太子时,就对王安石的万言书推崇备至,现在,他亟不可待地召王安石回京。

那一夜,仿佛是周文王找到了姜子牙,刘备遇见了诸葛亮。

神宗急切地问:天下怎样才能大治? 王安石答道:先要选对施政的策略。 他又问:唐太宗的怎么样?

王安石肃然正色:陛下应该效仿尧舜,何必要学唐太宗。

神宗的1069年变成了王安石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五个宰相里,除了王安石,曾公亮年迈管不了事,亲历过范仲淹改革的富弼告病假,唐介没多久就死了,剩下一个赵抃叫苦连天。当时就有人讽刺说,我们这五个宰相,正好是“生老病死苦”。

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天地所生货财百物,皆为定数”,财富不藏于民,就藏于国。王安石变法,本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经济,达到聚富于国的目的。青苗法,官府是粮食的借贷银行;市易法,衙门做起了垄断生意;均输法,朝廷要进行采购;甚至唯一得到众人赞同的募役法,就是劳役的货币化经营……你不得不惊叹,王安石,他的思想,他的,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几百年,甚至1 000年。

超前,注定了王安石是孤独的伟大者,宣告了他的改革将惨烈失败。

最“拗”的人

变法把北宋王朝拖入“党争”的漩涡,朝廷空前。

一边是“熙宁新党”,但除了王安石,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可以说,宋神宗和王安石带着一群来路不明的人在办事。另一边是“保守旧党”,非但有司马光、苏轼这样的社会精英,还有韩琦、文彦博这批范仲淹改革旧臣。

不仅仅是他们的目光不及王安石深远,更大的悲剧源于改革者自身的性格。北宋谁人不知,王安石浑名“拗相公”?

他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时随手抓到什么吃什么。有一次仁宗设宴,王安石面不改色吃掉了茶几上一盘鱼食。难得请客的包拯招待同事,不胜酒力的司马光都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死活不举杯。

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劲,发展成一种实践理想的狂热,让他看不到执行中的问题。

比方说青苗法。青黄不接的春季,官府低息贷粮给农民,秋收后农民再按息还粮。王安石夸海口说,“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两全其美。

但结果呢?一个农民敲开了县衙的大门,官吏说,借粮?可以,先填申请表吧。农民是个文盲,花钱请了书吏,交了表,石沉大海。一咬牙,掏钱,给官吏好处费。到了还贷时,一算利息,好家伙,竟是原定两分利的35倍!王安石改革至此成了一场黑色幽默。

老天也不作美。熙宁七年,大旱,民不聊生。宦官郑侠画了《流民图》献给神宗,哀哀哭泣:这是人怨,只要您肯停止变法,十日之内必会下雨;如若没雨,我以人头抵欺君之罪。

这就是“宋朝第一忠谏”。神宗无奈,诏命:暂停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新法。

三日之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神宗站在御花园里,瞠目结舌。王安石站在皇宫门外,呆若木鸡。这场雨彻底浇灭了两个理想主义者心头熊熊燃烧的改革之火。王安石知道,他再不会有神宗倾其所有的信赖了。

罢相、复职、再罢。终于,王安石回到了江宁。在听到最受好评的募役法也停止推行后,他拂衣悲喊:“亦罢至此乎?”抑郁而终。

执著和固执、一往无前和一意孤行,就像硬币的两面。然而恰是这一种“拗”,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王安石可爱的又可悲的背影。他像一个闯入官场的犟小孩,掀起了滔天党争,但“政敌”司马光依然敬重他的赤子心;他断送了北宋王朝,但 1 000多年后的史书读懂了他的天才。

(选自《环球人物》)

[赏评] 关于王安石的话题是很多的,本文作者从“最好的士大夫”“最超前的改革家”“最‘拗’的人”三个角度,全方位介绍了这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首先是一个文章和道德都无可挑剔的文人;王安石变法的超前,注定了王安石是孤独的伟大者,宣告了他的改革将惨烈失败;他的那种“拗”,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王安石可爱的又可悲的执著、固执和孤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