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反思与优化路径分析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反思与优化路径分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反思与优化路径分析

作者:钱永慧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必然要求下内涵得以丰富、地位得以提高。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青少年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現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反思当下实践中面临着的课程目标定位偏差、课程资源支持不足、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师资配备力量薄弱、课程评价方式僵化等异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并基于马克思劳动幸福观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这些实践困境的优化路径,以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开展。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优化路径

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面对部分青少年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指导,反思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建议,对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内涵

劳动幸福观在马克思劳动观谱系中居于关键地位,它涉及人类劳动的目的及价值,阐释了幸福的实践向度,关乎人类幸福的复归。 1.价值旨归:实现幸福

马克思作出了对幸福的基本规定,即幸福是劳动创造与享受相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劳动则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通过劳动,人不但能够具备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并且可以在劳动中发挥自身潜能,获得物质幸福、精神幸福以及人际幸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本身也意味着更高内涵上的享受。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的一种路径,是一种快乐。人类劳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创造、实现幸福的历程,是人的“自由的生命”的体现,也是人实现幸福的来源。 2.幸福消解:劳动异化造成劳动者疏离幸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创造幸福的规则不仅没有被遵守,反而遭到了破坏,以至于在社会中产生了劳动的异化现象,劳动者因此陷入贫困,疏离幸福,生活痛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异化。劳动者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之间都发生了异化,那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已是必然的了。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者疏离幸福,使得幸福消解。 3.复归幸福:自由劳动

马克思生动地描述了主义社会中幸福劳动的状态,即“自由”的愿景:“任何人在主义社会里,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活动范围没有特殊性,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所以人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打猎,捕鱼,畜牧,安排自己的劳动时间。”主义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批判,依靠人,为了人,真正发挥人的潜能,完全复归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幸福,这是一种自觉的实现方式。当然,真正实现自由劳动的终极目标,需要人们的不懈奋斗,这是一个曲折而长期的过程。

二、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困境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现存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课程资源支持不足、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师资配备力量薄弱、课程评价方式僵化。 (一) 课程资源支持不足

一是校内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不少教师错误地以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是课程本身。以至于一提起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就是要编订教材或是购买教材,其实这是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二是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足,各学科与劳动教育内容断裂,致使学科中劳动教育渗透作用微弱,学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浪费。三是校内校外资源缺乏共建,校外资源如农田、林区、牧场、工厂、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少年宫等等都可作为劳动教育的场域,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教师教学思维的局限,致使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二) 课程实施形式单一

第一课堂“照本宣科”式授课。教师为教学主体,而学生为客体的“教师授课”是很多中小学教师所采取的方式,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凭自己的主观倾向讲授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或者“照本宣科”式授课,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及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造成学生缺乏对劳动的主动性和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兴趣。第二课堂劳动实践教育以“大扫除”为主。大多数中小学将“大扫除”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参加校外劳动、去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劳作等方式并不常见,可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形式较单一,缺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三) 师资配备力量薄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上采用三种方式:一是专门安排一位教师负责全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工作。这种方式看似重视劳动教育,但存在“单匹马” 的弱势,其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单学科的固有缺陷;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来兼任。这些教师往往将劳动教育视为副科,要么将劳动教育当作班会或自习课来对待,要么把其课时直接侵占或挪用,作为其他所谓主科的“第二课堂”。三是规定所有教师都要担任劳动教育任务。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方式只会导致无人负责,无人管理,劳动教育“放任自流”。显然,劳动教育的师资是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四) 课程评价方式僵化

劳动教育课程由于受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评价基本上还是学校教师自己进行的,真正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相关部门、学生和家长并不多。另外,教师对学生参与劳动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无法以“分数”加以量化,对于学生的实际表现缺乏评判依据,评价内容不具象,区分度不高,既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收获,也难以实现科学评价,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因此,探索多主体、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着力解决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问题,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尤为重要。

三、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优化路径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同样指出了复归幸福劳动的途径:自由劳动。要达到真正的幸福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也应该从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师资配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寻求中小学生的自由劳动,从而走出实践困境。 (一) 课程资源:开发整合

在学校内部,学校可以物尽其用,发掘校内可利用的场所和设备。例如,建设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在学校外部,可以系统构建校内校外打通、家庭社会参与的联合联动机制,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种养殖厂、社区服务中心等联系,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可行的劳动。另外,要注重线上线下资源融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最大的优势就是万物互联,不仅人人相联,而且人物相联,物物相联。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全地区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统筹考虑,实现所有的劳动教育资源向所有的学生开放,极大地释放劳动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极大地提高教育效能。教师要依托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丰富课程内涵与形式,将学生在线上线下组织起来,构建网络背景下的合作学习新方式。 (二) 课程实施:灵活多样

单一形式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难以承载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选择相适应的课程实施形式,使方法、手段、时间、空间等教学要件多样化、灵活化。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将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现场”,在“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充分释放学生的身体,可以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贯穿在研学旅行、社区实践、志愿服务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另一方面,构建“主题活动”式劳动课程教学形式。如以“劳动·成长·价值”主题活动为例,整合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多种学科,语文课以珍惜英雄劳动人民的美德故事为主,政治课以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的学习为主,生物课则可以到劳动基地翻土等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可以贯穿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 (三) 师资配备:专兼结合

马克思所言说的“自由劳动”的实现根本在于去除私有制,消除资本阶级这一强制性的力量,这样才能实现劳动者为自己本身的幸福而劳动,出于自觉自愿的劳动。在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劳动的过程中,也应该消解教师的“资本性”,消解他们对于学业的强制力量。因此,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首先,提高科任教师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必须让科任教师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并不是增加教师教学工作负担,反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其次,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考核与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把劳动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聘,拓宽晋升渠道。最后,可以从社会上聘请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家长等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发挥示范和帮扶作用。 (四) 课程评价:动态生成

马克思指出人必须有尊严地参加劳动,也要通过劳动被承认从而获得应有的尊严。所以,尊严意义上的劳动幸福反映的是人以及劳动中的人被尊重的程度以及劳动价值本身被认可的程度。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静态的评价方式,而要走向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动态生成的评价方式。一是要坚持多主体参与评价。不仅仅让教师参与课程评价,要让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也参与进课程评价。二是要坚持动静态评价相结合,要建立起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核心的个性化评价,融合学生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推动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支点”,也是構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点”。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指导,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反思与优化,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任静.马克思劳动视域中的幸福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 [5] 常保晶.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

[6]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7] 王清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导刊,2020(04):1-7.

[8]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1):1-7.

[9] 李超.当代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42-43. 作者简介:

钱永慧(1999年-),女,安徽滁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