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课前导学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叶圣陶(1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结构图解
作者与读者
主旨点睛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阐述,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字音字形
歌谣( yáo ) 契合( qì ) 旷远( kuàng ) 海啸( xiào ) ....苟安( gǒu ) jū nì( 拘泥 ) .
词语释义
契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空旷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作
者
所感 所见
(领会)意境
读 者
(读)文字 读者欣赏作品
驱 遣 我 们 的 想 象
(想象)画面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比得上的。 自主探究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作者阐述的观点。
答: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和高尔基的作品为例,指出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最后点题,进一步强调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顷刻(qǐng) 陨落(yǔn) 狩猎(shòu) 长吁短叹(yū) ....B.契合(qiè) 苟安(gǒu) 拘泥(ní) 怒不可遏(è) ....C.炽热(zhì) 缄默(jiān) 酬和(hè) 汗流浃背(jiā) ....D.歌谣(yáo) 海啸(xiào) 旷远(kuàng)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签赏 炊烟 轻描淡写 无可比拟 B.畏缩 恐惧 怅然凝望 一泄千里 C.懊悔 斑斓 舒适愉快 粗制滥造 D.萌发 倾诉 得意扬扬 迫不急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A.那刺眼的白光瞬间把蓝黑色的天空照得亮如白昼,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奇观。 ....B.这里的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尽显城市别样风情。 ....C.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D.为了看日出,徒步登山队队员趁着夜色早早爬上泰山山顶。他们登峰造极的精神真让人....
钦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 ①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
②但因为乘在这只熟悉的船上,我们竟不感到陌生。 ③但只要这只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风景。 ④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
⑤这是一只小小的船,却要载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A.④①③⑤② B.④③①②⑤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
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滋润着碧绿的树。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阅读迁移(2018南通中考)【核心素养:人文底蕴】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
)、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
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
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8.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9.“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
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示例: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
10.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示例:我认为可以。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1.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12.(改编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雨”是一个象形字,因为它的样子正如从天空降落的水滴,点点滴滴的。 B.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唯一的来源是文字。
C.中国年初一贴春联,既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也是敬畏汉字和中国文化的表现。
D.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每个汉字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