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语⽂课程标准》指出:诵读⼉歌、⼉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的优美。同时,结合⽣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开掘多种⽅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幅⼭⽔画(题写“远看⼭有⾊,近听⽔⽆声。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字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朗读课⽂。(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
⼀、观察图画,引⼊诗句
1.教师呈现⼀幅彩⾊的⼤幅的课⽂插图。(画上有⼭、⽔、花、鸟,并题写课⽂:“远看⼭有⾊,近听⽔⽆声。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花、鸟”)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个别读、⾃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式进⾏朗读。
4.教师引导学⽣进⾏⼩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组内互相说⼀说⾃⼰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发现题字是课⽂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与书上的《画》作⽐较。6.学⽣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读。哪些字不认识?请⽤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的观察能⼒。引导学⽣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字,把读诗、学字引⼊活动情境中,引发学⽣探究学习的兴致。⼆、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朗读诗句,对于在⾃学过程中⽤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的拼⾳多读⼏遍。
2.学⽣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声读⼀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定要教给同桌多读⼏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字卡⽚抽读要求会认的“近、⾊”等10个⽣字。注意倾听下列⽣字的发⾳:“⾊”是平⾆⾳,“声”是翘⾆⾳;“近、远、还”是前⿐⾳,“声、听”是后⿐⾳。有错及时纠正。5.学⽣读⽣字,教师检测。(1)学⽣⾃由读。
(2)重点抽读,⽤⽣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3)抽读重点字。(4)全班齐读。
6.导学:⽣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家再⼀次⾃由地⼤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读得更准确,句⼦读得更通顺。
7.学⽣⾃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
8.师导学:下⾯我们开展⼀个朗读⽐赛,⽐⼀⽐读古诗的时候,谁声⾳最洪亮,句⼦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先在⼩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名,然后派优胜者进⾏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的选⼿。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进⼀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形的印象,
感受汉字在实际⽣活中的应⽤。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们扫除了⽣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对课⽂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式的诵读,引导学⽣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的优美。三、熟读成诵,感知⼤意
1.教师导⾔: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谁背得最快。2.学⽣⾃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诗写的景⾊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正好相反。)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有⾊,近听⽔⽆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说说“⼭”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近听⽔有声。春去花不在,⼈来鸟⼉惊。”)
7.学⽣正确朗读两⾸诗,⽐较两⾸诗有什么不同。远看⼭有⾊, 远看⼭⽆⾊,近听⽔⽆声。 近听⽔有声。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来鸟不惊。 ⼈来鸟⼉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然景⾊⼤多数是“远看⼭⽆⾊,近听⽔有声。春去花不在,⼈来鸟⼉惊”。⽽课⽂所说的景⾊却刚好相反。⼤家想⼀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有⾊,近听⽔⽆声。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呢?引出课⽂题⽬。9.学⽣演⼀演,说⼀说,读⼀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现场演⼀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找,然后再说⼀说或演⼀演。⽣汇报:有—⽆ ⾼—矮 多—少 早—晚(4)同桌相互读⼀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游戏:我们⼀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第⼆课时
⼀、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课⽂插图,趣味提⽰,指名背诵古诗。(学⽣背诵⼀句,课件出⽰⼀句:“远看⁄⼭有⾊,近听⁄⽔⽆声。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1)师⽣搭档每⼈背⼀句。
(2)学⽣分⼩组在组内互相背诵。(3)男⼥⽣互相⽐赛背诵。(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5)学⽣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背诵的欲望,使学⽣感受到学习语⽂的乐趣。同时⼜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学⽣字
1.指导学⽣读课⽂,画出⽣字,多读⼏遍,记住字形。2.⼩组内利⽤⽣字卡⽚识记⽣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字卡⽚,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的识记⽅法。(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加⼀加”的⽅法识记:“⼟+⼛=去”;“⽶+⼀=来”。
(2)⾊,上⾯是“⺈”,下⾯是“巴”。可以⽤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帽⼦。组词:彩⾊、红⾊、⽩⾊、有⾊、⽆⾊。
(3)听,左右结构,可以⽤“加⼀加”的⽅法识记,左边是“⼝”,右边是“⽄”,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4)⽆:可以⽤区别形近字的⽅法识记,“⽆”和“天”都是四笔,“⽆”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换⼀笔变新字的⽅法识记,“天”换⼀笔变成“⽆”。
(5)远、还、近:都有“辶”。⽤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加⾛之旁;“远”——“元”加⾛之旁;“还”——“不”加⾛之旁。(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不出头”。组词:不好、不⽤。(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声、声乐、声母。4.教师引导学⽣学习新的偏旁“辶、⺈”。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转盘。(课件出⽰转盘,转盘上⾯标有本课⽣字)让学⽣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那个字组词并说⼀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童特点,将学⽣熟识的语⾔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的⽣活经验,引导他们利⽤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求识⽤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通过⼩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转盘游戏等活动⽅式,引领学⽣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法,激发学⽣学习汉字的兴趣。三、指导书写
1.呈现“⽔”“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2.教师逐字范写,学⽣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字的笔画在⽥字格中的位置。“⽔”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横短,第⼆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独⽴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5.学⽣在书上描红,对⽐⾃⼰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6.学⽣再写,班级展⽰。
设计意图:对于⼀年级的孩⼦,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臵、正确笔顺,⽣字的⼤⼩,甚⾄笔画从哪⾥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书写过程。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充满激情)这⾸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拓展背诗,产⽣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幅美丽的⼭⽔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课程标准》指出:“积累⾃⼰喜欢的成语和格⾔警句。背诵优秀诗⽂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积累古诗,激发学⽣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板书设计画
远看⼭有⾊,近听⽔⽆声。春去花还在,⼈来鸟不惊。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个⽅⾯: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不同⽅式朗读,学⽣边读诗句边认⽣字,让孩⼦既在⽂中识记⽣字,⼜注意了⽣字的应⽤。⽼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然⽽然地成为学习的主⼈。
2.在学⽣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学习习惯不好、缺乏⾃主、合作能⼒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从⽽提⾼学⽣学习的有效性。7 ⼤⼩多少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由于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看图说、看图找本课⽣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仔细观察画⾯,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的语⾔能⼒。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的⽣字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熟读课⽂,预习⽣字。(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游戏导⼊,激发兴趣
1.(课件出⽰情境图)教师激趣:⼩朋友们,今晚的夜⾊真美,不仅⽉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果图⽚的⽣字归类贴在⿊板上。(如黄⽜、⼩猫、鸭⼦、⼩鸟;苹果、⼤枣、杏⼦、桃等)设计意图:由于学⽣学前已经有了⼀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字对学⽣来说并不难。设计这样的导⼊,不仅激发了孩⼦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孩⼦的⾃信⼼,也为下⾯集中识字做好了铺垫。⼆、结合图画、韵⽂,学习⽣字(⼀)学习韵⽂,识记“⼤”“⼩”。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通过观察进⾏汇报)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发现。现在⽼师带着⼤家到⽥野中看⼀看。(出⽰⽥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汇报⾃⼰的发现:黄⽜和猫、鸭⼦和鸟、苹果和⼤枣、杏⼦和桃。)3.学习韵⽂。
引⾔:它们谁⼤?谁⼩呢?让我们⼀起⾛进这个⼩韵⽂吧!(1)⽼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
(2)学⽣⾃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
(3)这个⼩韵⽂⾥第⼀、三⼩节藏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的字卡)(4)黄⽜和猫⽐,谁⼤?谁⼩?(学⽣⽐较后汇报)(5)苹果和枣⽐呢?(学⽣⽐较后汇报)4.⽤“⼤”“⼩”练习说⼀句话。如:爸爸的⼿⼤,我的⼿⼩。飞机⼤,汽车⼩。
5.指导朗读。把“⼤”“⼩”两个⽣字宝宝送回课⽂,指导学⽣有感情地读课⽂。(⼆)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第⼆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组图,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学⽣观察图⽚,说说发现了什么。如:左边的鸭⼦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什么⽅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加、记笔画等)3.⽤“多”“少”练习说⼀句话。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ww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外、上—下、左—右)(⽣汇报拓展)
设计意图:《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多种识字教学⽅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识字教学效率。”教学⽣字时,把⼩韵⽂与反义词结合,借助带图的⽣字来进⾏教学,让学⽣在情境中感受反义词的特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拓展更多的反义词,让学⽣去感受汉字的博⼤精深。三、游戏形式,巩固识字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师:我说⼤。 ⽣:我说⼩。师:我说多。 ⽣:我说少。师:我说上。 ⽣:我说下。师:我说⾥。 ⽣:我说外。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年龄⼩,游戏是孩⼦们最喜欢的形式,教学中设计了“对对碰”的游戏,使学⽣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对⽣字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常漂亮、⼯整。2.复习⽥字格的位置名称。(课件出⽰⽥字格)齐读⼉歌:⽥字格,四⽅⽅,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位记⼼间。
3.学⽣根据⼉歌找到⽥字格每⼀个⼩格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4.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少、⽜、果、鸟。(1)少:①复习笔画“⼃”,教师写,学⽣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③⽰范书写,讲清楚每⼀笔的位置。④提醒学⽣书写的姿势要端正。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予以指导。(2)⼩: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①中锋下⾏;②提笔;③⾃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设计意图:学⽣认识⼀下⽥字格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帮助他们今后写字时更好地掌握汉字间架结构,明确每笔起始、结束位臵,为今后规范书写奠定基础。⽽教师的范写,⼜可以直
观、清晰地再现每个笔画⾏进过程及先后顺序,对于刚刚学写汉字的学⽣来说,⼤⼤降低了写字的难度。教学反思
以学⽣喜欢的摘星星游戏活动引⼊,既符合学⽣的⼼理需求,⼜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布置,学习内容的出现,由“字——词——句——拓展造句”,符合学习语⽂的规律。对学⽣的要求⼀步⼀步提升,使学⽣的学习情绪时时⾼涨,学习效率时时增⾼,且学得轻松愉快。8 ⼩书包教案设计设计说明
《语⽂课程标准》指出:第⼀学段要求学⽣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年级的孩⼦还没有⾃主识字的能⼒,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字,顺应⼉童的⼼理,结合学⽣的⽣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到学习汉字中去。本设计⼒求充分调动学⽣的多种感官参与,⽤联想、⽐较、拆分、组合等⽅法引导学⽣⾃主识记⽣字,提⾼识字效率。并在动⼿实践的过程中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享受“学语⽂、⽤语⽂”的乐趣。课前准备
1.⽣字卡⽚,制作多媒体课件(与课⽂中⽣字相关的实物图⽚)。(教师)2.预习⽣字;朗读课⽂。(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
⼀、猜谜激趣,导⼊新课
1.引⾔: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课件出⽰谜语)(1)⼩⿊⼈⼉细⼜长,穿着⽊头花⾐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铅笔)(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3)⼩⽅盒,薄⼜薄,⾥⾯知识可真多!(书)
(4)有⽅有圆,有⾼有矮,肚⾥有笔,书包中藏。(笔袋)
2.铅笔、橡⽪、笔袋它们都藏在哪⾥?今天我们就和朝⼣相处的“⼩书包”⼀起来学习⽣字。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书包”两个字。
(1)拼读“书包”两个字的拼⾳。引导学⽣注意“书”是翘⾆⾳。(2)识记字形。
①观察“书”字,我们⽤拆分的⽅法,可以把“书”字分成三部分:由横折、横折钩组成了⼀个楼梯的形状,还有⼀个竖和⼀个点。然后编⼩⼝诀记住“书”字:书是⼩阶梯,⼀竖到顶点。
②观察“包”字,介绍“包”字的偏旁——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列举“句”“勺”等字。③说⼀说记住这两个字的⽅法。
预设:⽤“加⼀加”的⽅法、“联想”的⽅法。(3)组词识记,多种形式读词。
⼩结:刚才⽼师和同学们⽤拆部件编⼝诀、“加⼀加”等⽅法记住“书、包”这两个字,真是太棒了!你们还有什么识记⽣字的⽅法?我们就⽤这些⽅法来学习更多的⽣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增强学⽣的学习情趣,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学会新的识字⽅法,使学⽣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字。⾳、形、义的组合,不但使学⽣记得牢,还能加深对汉字含义的理解。⼆、合作学习,活学活⽤
1.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中的六个词语。已经认识的字,你就⼤声地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就先借助拼⾳再多读⼏遍。2.教师请⼀名同学领读,⼤家跟着⼀起读。
3.师:这么多的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朋友,我们可要热情地迎接它们,现在就⼤声地读⼀读它们。课件出⽰:书、包、尺、作、业、本、笔、⼑。
(1)指名给这些字宝宝标⾳。⼩组合作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要求学⽣明确⼩组学习的要求:
①已经认识的字,请你⼤声地读⼀读,不认识的字,⼤家要⼀起想办法记住它们。 ②完成识字任务后,请给这些⽣字找到好伙伴,组成词语。
(2)教师巡视,组长检查,总结⽅法。4.学⽣汇报⽣字认读的情况。
(1)说⼀说在⼩组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出⽰⽣字卡⽚,学⽣认读卡⽚上的⽣字。(提醒学⽣注意读准字⾳)(3)①包:半包围结构,“⼓”是包字头。②字理识字“⼑”。
③笔:⽵字头是⽵⼦的变形。出⽰⽑笔的图⽚。⽑笔的上⾯是⽵管,下⾯是⽑。根据结构,组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笔”字。“笔”是会意字。
(4)开⼩⽕车:读字并组词。
(5)⼩游戏:⼩组内四⼈⼀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将实物与词语卡⽚对应放好。⼩组内评价。(6)记忆⽐赛:以课件的形式快速出⽰⽣字,⼀次出现四个字,看谁读得好,记得准。(7)扩词练习。⽤“尺、本、⼑”扩词。(可以列举⽣活中的实物来扩词)5.做课间操《上学歌》。
设计意图:这⼀⽚段采⽤了集中识字的⽅法。在教师领着学的基础上,放⼿让孩⼦⾃⼰学习,并创造性地进⾏部件组合、猜谜等游戏,引导学⽣⽤学到的本领来制造学习的乐趣。因学⽣年龄⼩,在⼩组合作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合作学习环节及⽅法的指导,引导学⽣有效地进⾏合作学习。三、动⼿实践,有序表达
1.教师引⾔:同学们学⽣字学得⾮常好,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并在我们的⼩书包⾥找出它们。(读⼀个,找⼀样)哎呀!⼩书包都被我们翻乱了,你们能⾃⼰整理书包吗?⾃⼰试着整理书包。
2.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教师建议学⽣⽤“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学⽣也可以选择⾃⼰喜欢的⽅式来表达。
设计意图:联系⼉童⽣活实际是教学的⽴⾜点,关注学⽣⾃主识字,流利表达是教学的重难点。将课后习题中单⼀的实践训练与学⽣的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有序地组织语⾔,说清楚⾃⼰做事情的顺序。将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学⽣的语⽂素养。四、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教师引⾔:同学们现在已经和⼩书包⾥的居民们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们更想快⼀点⼉写出好朋友的名字。现在我们要开始写字了,希望⼤家也能地完成写字的任务。1.学习书写“⼑”字。
(1)引导学⽣发现“⼑”字的撇是在⽥字格竖中线的位置起笔的。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和⽼师⼀起说笔画名称。(横折钩、撇)(3)学⽣练习书写。(4)展⽰评价。
2.学习书写“尺”字。
(1)引导学⽣观察“尺”字在⽥字格中的⼤概位置:字的⼤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捺要写得伸展、。第⼆笔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2)教师范写,请同学们注意笔顺,⼀边看⼀边说笔画的名称。(横折、横、撇、捺)(3)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注意书写的姿势。(4)学⽣书写展⽰评价,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3.学习书写“本”字。
(1)说⼀说:这个字和哪⼀个字⽐较像?(⽊)这个字该怎么写才好看?
(2)学⽣⾃⼰练习书写。(3)展⽰评价。
4.学⽣练习书写,要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设计意图:⼀年级是写字的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字的基本笔画、写字的笔顺规则。要求学⽣认真观察后,仔细领会,悉⼼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美蕴含在每⼀笔每⼀画之中。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认识了8个⽣字,会写了3个⽣字。现在让我们和我们新认识的好朋友道别。(课件出⽰⽣字,学⽣齐读)
2.布置作业。
今天学过的字回家读3遍。预习课⽂⾥的⼩诗歌,读两遍。⾃⼰整理书包。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识记⽣字,引导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到⽣活当中去,并能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课时
⼀、复习巩固,激趣导⼊
1.导⾔:同学们,我们每个⼈都有⼀个好朋友,每天它陪我们⼀起上学。放学之后它陪我们⼀起回家。它帮我们带好了学习⽤品。它就是我们的——⼩书包。(板书课⽂题⽬)2.复习词语。(1)认读字卡。
(2)扩词练习。出⽰“尺、本、⼑”。给这三个字组两个词。不重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并促进课内外知识的贯通。⼆、学习韵⽂,随⽂识字
1.教师范读韵⽂,对学⽣提出听的要求:认真听准字⾳,注意停顿。(1)学⽣⾃由练习读韵⽂。
(2)指名朗读,随机评价指导。(3)⼩组内互读韵⽂。
(4)对照⽣字表在韵⽂中画出⽣字或⾃⼰不理解的词。(⽣字⽤“圆圈”画出来,在不理解的词下⾯画“横线”。)2.说⼀说:这篇⼩韵⽂⼀共有⼏句话?每句话都说了什么?(1)学习第⼀句话。
①“宝贝”指什么?为什么称为“宝贝”?②指导朗读。
(2)学习第⼆句话。①这句话讲了什么?
②学习“课”字。“课”是左右结构的字,上课要⽤语⾔来交流,所以是“⾔字旁”。 ③这些是⼩书包⾥“宝贝”的代表,其实还有好多“宝贝”,我们没有说出来。你们能⽤书包⾥的其他宝贝来替换这句话吗?(给学⽣创造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畅所欲⾔。)(3)学习第三句话。①这句话说了什么?
②“静悄悄”是什么意思?(形容⾮常安静没有声响)那⼀般在什么时候会是“静悄悄”的? 预设:夜⾥静悄悄。⼤⼭⾥静悄悄。⼤⼈没回家,家⾥静悄悄。站队时要静悄悄。 ③指导朗读。(4)学习第四句话。
①学习“早”字。出⽰图⽚,体会⽇出的时候就是早晨。⽤“加⼀加”的⽅法识记“早”字。 ②学习“校”字。“校”是左右结构的字,是形声字。
③这句话讲了什么?④指导朗读。3.齐读韵⽂。4.做课间操。
设计意图:通过随⽂识字激发学⽣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兴致勃勃地交流识字⽅法,采取多种⽅法朗读来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胆创编体会⽤语⽂的乐趣,实现教学⽬标。三、实践操作,有序表达
1.教师引⾔:⼩书包是我们的好朋友,书包⾥的学习⽤品是我们的好宝贝。你们会使⽤这些宝贝吗?2.说⼀说怎样削铅笔。引导学⽣⽤上节课学过的“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话。3.⼩组合作说⼀说怎样在桌⾯上摆放学习⽤品。引导学⽣⽤⽅位词。我把( )放在( )的( )边。
4.汇报展⽰摆放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