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的意思和典故
揭竿而起,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贾谊《过秦论》。这个成语原意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十分残暴,秦二世元年七月,淮河一带的九百多农民被征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去戍边。当行至大泽乡时,遇大雨,路不通,延误了到达渔阳的限期。依照当时的法律,延误了限期是要被斩首的。队伍中的陈胜、吴广商议:不能按期到达要被处斩,逃亡也是死,横竖都是死,不如起来反抗。
陈胜、吴广组织农民砍断树木为武器,高举竹竿作为旗帜,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拥护。他们率领军攻占了城池,与秦朝的作战。虽然陈胜、吴广的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点燃了反抗的火种,鼓舞了后来的人们继续斗争。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便源自陈胜、吴广的故事。后人用“揭竿而起”形容人民的开始,例如在元末农民中,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明朝的。
在语法功能上,“揭竿而起”可以作谓语和定语。例如,“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压迫”,这里“揭竿而起”作谓语;“这场被称为揭竿而起的一场”,这里“揭竿而起”作定语。
这个成语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当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时,他们会勇敢地站起来反抗。这种反抗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源泉。
总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不仅是对陈胜、吴广的描述,更是对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时刻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勇于站出来为正义和公平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