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研究探讨德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及其采取的保障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及其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保障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现如今的诸多高等职业院校只是完成了名称、形式的变更和培养目标的重大转移,但是,其根本的教育、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等却没有改变。其次,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技能应用型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这就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社会适应性,以至于好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成功范例之一。德国高职是以面向企业、面向实践为原则,采取先进的职业理念、科学的专业与课程结构、以实训为核心的“双元制”的办
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由经济界参加决定教育过程,并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地点实施教育。通过协调与沟通,学校与企业在理论知识层面和技能实践层面达成共识,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1.质量保障的组织形式。依据德国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
2.行业协会的监督。在德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监督就是行业协会。作为专业决策机构,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包括:企业培训资格的认证;监督、咨询,即协会通过相关管理人员对培训人员与培训场所进行监督,受理企业和学徒就培训提出的有关方便的咨询,并向有关教育部门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此外,审查培训合同、组织技能考试等也在行业协会监管范围之内。
3.“宽进严出”的教学过程。德国大学普遍实行严格的宽进严出制度和弹性学制,其入学资格相对宽松,但教学过程管理很严。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中间考试、毕业考试、师傅考试和进修考试才能顺利毕业。因此,在德国虽然入大学比中国容易,但学起来却并没那么轻松。这种制度有效地为德国高职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4.有效的国家干预。在德国,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较高质量,使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各自的职责及相
互关系)达到统一管理,联邦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完成学业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工商联合会给考试合格者统一颁发合格证书。这期间,为了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整个考试的组织实施过程都将由行业协会承担。
5.倡导整体性教育。整体性教育,即高职院校不仅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其工作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6.健全法规。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规范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使德国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以法律形式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总之,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拥有严格的高质量观,并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尽快立足社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框架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指标体系,同时参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本文认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因子主要有:办学指导思想、教
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素质。
1.办学指导思想。在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办学指导思想”是第一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工作定位和教学改革与发展三个方面。
2.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所需的资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经费三方面。
3.教学建设。教学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建设。 4.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教学质量管理。
5.学生素质。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是评价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 三、结论与建议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两种因素:其一是内部因素,主要有课程、教学设施、师资和管理;其二是外部因素,包括生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就业程度和社会评估。内部因素是因,外部因素是果,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①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③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④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保障体系。通过各种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教师和学生评教,教学管理人员、督导专家等对各教学环节的随机抽查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同时,要引进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使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更具科学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6).
[2]王春升.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及保障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9,(16).
[3]马陆亭.的期望和责任[j].现代大学教育,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