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5篇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1
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再举个例,碗的中间是空的,即为〝无〞,倘若是〝有〞,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变成一个废物.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为〝无〞,倘若是实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总之,〝有〞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为人所用.另外,国画中如果说落过笔的地方为〝有〞,没有落过笔的地方为〝无〞,那么,便是〝无〞衬托着〝有〞,〝有〞衬托着〝无〞.〝无〞离不开〝有〞,〝有〞离不开〝无〞.总不可能一幅画里全部涂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学观念上,画中的〝无〞是有用的,给人空灵的感觉,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无〞.另外,〝有〞.〝无〞还有另一种含义:〝有〞代表着生,〝无〞代表着死.有无互相衬托,生死互相伴随.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无生则无死,无死何来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来会〝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如此看来,〝有〞和〝无〞之间,是大有学问的.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绝后的经典,它是自我阅读《弟子规》以来的第二部经典,给生命以启发.书中的道理,我感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抓紧时间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仔细咀嚼品味,是不无裨益的.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2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
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 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3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只有认真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
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内心愉悦.快乐工作.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4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
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_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5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读《道德经》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