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谈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来源:保捱科技网
理化空间 对州 谈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余毅 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摘要: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每一 值,却又一定难度。 个教师及专家、学者积极探讨的课题。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所给函数可化为 从思维的严谨性、广阔性、灵活性、探索性、独创性去培养学生 =√( +2) +(o一3)2+√ 一1)。+(o一2) ;则可观察出两个根式与 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的严谨性、广阔性、灵活性、探索性、独创性 一.剖析概念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中的概念很多,它是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对概念的 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化 归能力。在教学中,对概念细细的剖析,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 性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辨析题的形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 效方法。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1)f(x)--x ̄+x; (2)f(x)-x2; (3)f(x)=0; (4)f(lx)=o(x>o). 通过对以上4个函数奇、偶性的分析,学生对奇、偶函数 的定义域必须关于原点对称这一隐含条件定会有更深刻的认 识,从而养成要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先必须考察函数定义域 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2判断动点M(x,y)的轨迹 (1)动点M(x,y)到定点F(3,0)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l:x=4 的距离之比为1 (2)动点M(x,y)到定点F(3,0)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l:x=3 的距离之比为1 通过对以上两个动点M(x,y)的轨迹分析,找到了抛物线 定义所没有强调的定点F与定直线l的位置关系,只有当n 时,轨迹才是抛物线;而当n时,轨迹却是直线。 在讲述一个概念后,设立几个带有陷进的判断题,先让学 生跳下去,然后让学生自己爬出来,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 性、严谨性的一种艺术。而且判断题的设立,留给学生很大的 思考余地,学生在判断过程中,用批判的眼光参照概念仔细分 析,找出与概念之间的异同,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对概念的更 深刻、更精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类比联想开拓思维的广阔性 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它们具有一定的 性,但又有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 为解题思维的广阔性发展创建了温室。 例3求函数Y=Vx +4x+13+√ 一2x+5的最小值 单独分析此函数,比较繁琐,既含有二次函数,又是两个 根式相加,而且两个二次根式的单调性又不相同,要求其最小 ,J, (-2.3) .lI } / y =锄/ / , \ .\~ 、 、 f 、 xO ..0) ? O E鞠1 \l 、\\ 解析式中的距离公式相似. 于是便可联想到此公式的几何意义:求点(一2,3)与点 (1,2) 到x轴上的点(x,0)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然后币U用几何 作 图l,即可获解。 三.辩证变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解答数学命题,就如同一场小战役,当正面攻垒不下时, 采用迂回战术,往往可收奇效。 例4求抛物线y2=4x上的点与圆(x一4)2+y ̄1上的点的最 小距离。 分析:两个点都在运动,如果在抛物线与圆周上分别任取 一点,然后用距离公式来解,的确太繁琐了,是否还有其他方 法呢?能否在动中找出不动的因素?思路便可由此展开,圆周 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于是乎,两动变一静一动,问题 便简单多了。 像这样,辩证法在解题中的应用,简化了解题过程,提供 了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常说的正难则反,化动为静等这些原 则,便是具体的体现。 四层层挖掘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有句名言:“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规律,是进行师生交流,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 引导学生层层挖掘,仔细分析题意,探索出隐含条件和简 易求解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索性能力以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的高贵品质的主渠道。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 学生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埋下了伏笔。 五营造氛围培养思维的性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要培养学生 的创造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的主 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中学生的性要求不能太高,凡是与常规思维相异 的简洁的思维,都应认为是性思维,都应大加表扬。 例5已知f(x)=sin(2x+2m+ ̄)为偶函数,求m的最小正数 值。 笔者先引导学生从偶函数的定义去思考怎么求解:即sin (2x+2m+ =sin(一2x+2m+ 对任意实数均成立,也就是[sin2x+ (2m+专)】=sin[一2x+(2m+专)】对任意实数均成立.再用两角和的 正弦公式展开就可求解。 这时,有学生提出:f(x)=sin(2x+2m+ ̄)为偶函数,则Y轴为 该函数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故frO)=8in(2m+ =,所以2m+亏=专 +kzr,k E z从而求出Ill的最小正数值。 此解法思路清晰,基本上不须运算,而且此法还可推广到 同一类型的题,实在是妙!这就是独创性思维能力的体现。 当然,要能够独创,首先必须对所学知识了如指掌,运用 自如。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思维“亮点”,加以引导、点拨,并予以 肯定与鼓励。独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只能为学生创 造一定的条件,具体过程,完全由学生完成。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学生 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 好的思维品质。 21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