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学习的
人从出生到死亡,学习从未间断。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的灿烂文化与一群爱学习爱思考的古人有着莫大的联系,古人的学习方法影响深远,在当下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孔子的“四结合”法
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认为:“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的读书方法很多,尤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四结合”读书法。①学与思结合;②学与问结合。问的对象有问书本——读书,问老师——听课,问同学——请教,问社会——参加课外活动及社会调查等;③学与习结合;④学与行结合。
2、孟子的自求、自得法
孟子主张读书学习必须在“自求”“自得”上下功夫,改变被动的听讲和单靠背记的方法。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离娄下》)意思是说,读书深造的方法,在于经过自己地刻苦思考去“自求”,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自得”。这样“自得”而来的知识,能变成自己的血肉,求得取之不尽的地步;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求得左右逢源的境界。
3、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
这是一种分清主次、掌握重点的读书方法。其具体步骤是:①抓住重点。即阅读一部书或一篇文章要尽力抓住这几点:一是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意图;二是时代背景;三是作品中的难词难句;四是
作品的中心论点或主题;五是作品的语言结构、重要文句及所起作用等;②去繁就简;③思考。如对作品的评价,不要受某一观点所左右,轻易作出判断,而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体会,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郑板桥的精当法
郑板桥的 “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郑板桥强调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他认为,所有史书,“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所有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他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最反对的是“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他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往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于我何与也。”
5、朱熹的熟读精思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标记精读”法主要是针对重要的书,初读的时候,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的时候,又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以后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朱熹认为,熟读是精思的基础,精思又是熟读的条件。只有熟读,才能记得牢,“一唤便在目前”;只有记得牢,才能思得精,领会所学的东西。
6、韩愈的提要钩玄法
韩愈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是一种抓住文章的要点
和主旨深入阅读,以便探本寻源、摄取精粹的读书方法。其要点包括;①勤读;②提要。对记事的书或文要找出要点,编成提纲;⑧钩玄。对说理的书或文要抓住主旨及最精妙的内容,尽得其精华;④温理。只有对文中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反复吟咏,才能真正把文章的妙意要道化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