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考题解析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高考真题1】40.(2019年北京卷·节选)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据图,回答第(2)题。
(2)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10分) 【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解析】结合右侧图例,从图中看,德国老龄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匀,西部密度较大,东部密度较小,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表明德国人口增长过慢,老年人比重过大,造成德国劳动力数量减少,国防兵源不足,养老压力加大,老年人孤独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考点精讲 【知识框架】
【知识要点拓展】 ★一、人口的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差异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①特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②表现 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保持在较低水平 发展中国家 较高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原因 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 特点 人口增长 增长缓慢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增长很快 政治上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原因 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4)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减少。
②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
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点)。
(5)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状况,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例如,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特点 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速度 增长慢,波动较大 减速 状态 然增长率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低自然增长率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状况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原因 疗卫生条件差 备注 ☆重点考向
又称“高—高—低”型 又称“高—低—高”型 又称“低—低—低”型 考向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2)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基数大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有关。
①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基数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不变⇒<0:人口数量减少
③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增长的关系 =0:人口数量不变⇒<0:人口数量减少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所给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考向二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实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原因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 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趋势 渐减少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严格计划生育,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人口流动规模大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考向三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曲线图的判读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看趋势 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看数值 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看速度 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看阶段 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0%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2.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3.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 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
a.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b.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c.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学生感悟
真题链接 【高考真题2】(2018·天津卷·节选)13.(20分)度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3)据图11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
【答案】(3)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解析】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迁入集中地的说明,读图可知,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地区迁入人口少。
【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
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2008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増高的趋势;2000—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选择性别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3)可能导致婚姻困难;就业困难;犯罪现象増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财政负担,加大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解析】
(1)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分时间段分析。
(2)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等均有关系。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等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3)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増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财政负担,加大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4)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事业等多方面落实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