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某基坑SMW工法支护体系数值模拟及分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能源技术与管理 154 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5.06.058 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5年第40卷第6期 Vo1.40 No.6 徐删某基坑SMW工.去文护体系数值模拟及分析 王彦君 (江苏地质矿产设计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徐州某SMW工法支护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 拟,建立了考虑内支撑作用、桩土接触、型钢一水泥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元模型。模拟 了不同桩径、不同内支撑截面条件下桩身位移和内力的变化,总结了相应规律并提 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SMW工法;内支撑;/L化;ABAQUS有限元模拟 [中图分类号]P628 ̄.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_9943(2015)O6 154 3 1 200 mm。搅拌桩长15.0 m,进入⑥层黏土层,型钢 长度1 5.7 m,搅拌桩施工前①层杂填土基本挖除。 0 引 言 SMW工法是基于深层搅拌桩施工方法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颖的基坑围护方式,于1976年在日 本问世,现占全日本地下连续墙的50%左右。该 2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2.1本构模型的选取 工法现已在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许多地方广 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SMW工法 挡墙进行分析研究,使用扩展的D—P模型来模拟 土体和水泥土。由于土体是弹塑性模型,因此将 泛应用。近几年在我国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推广 非常迅速,受到广泛的欢迎口]。该工法在徐州地区 为首次使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 D—P模型与线弹性模型联合使用。所需的土体参 数为:弹性模量、摩擦角、剪胀角、泊松比、密度、粘 聚力。 2.2有限元模拟设置 2.2.1基本假设 该工程场地位于徐州市中山北路东侧、二环 北路以北、徐运新河以南,用地面积22 592 m ,拟 建立考虑空间效应、桩土接触和型钢水泥土 建住宅楼、综合楼、地下车库等。二层地下室,开挖 面积约15 300 mz,基坑周长627 m,基坑尺寸约为 236 m×66 m×9.5 m。基坑东侧为5~7层居民 楼,碎石基础,南侧为6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居民 楼,碎石基础。西侧为中山北路,北侧为某公司中 山北路仓库。 1.2工程地质条件 接触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土体假定为弹塑性 材料,并用线性D—P模型模拟;由于降水在基坑 开挖前已经完成,故不考虑渗流的影响。 2.2.2模型的建立 模型段选取基坑长边中部空间效应较小的部 位,根据一般的工程经验,开挖基坑的影响深度为 基坑深度的2 3倍,影响宽度为基坑深度的2~4 倍 。为更好地模拟支撑效应,模型的尺寸及简化 如下:①桩体的高度为15 m且底端位移为零,因 此认为桩底以下土体不受影响并设置模型高度为 15 113。开挖引起的坑外土体影响范围取2倍开挖 深度,即19 m;坑内的开挖土体取1.5倍开挖深 度,即14 m。因此模型中的开挖尺寸定为14 m x 9.5m×2.4m,模型总尺寸定为33m×15m×2.4m。 其中,由于横撑由6道组合槽钢构成,其作用范围 内约有24根水泥土桩,因此模型厚度取一道槽 钢平均作用范围内的4根水泥土桩搭接长度,即 控制深度内土(岩)层为:①层杂填土、②层粉 土、③层黏土、④层粉土、⑤层黏土、⑥层黏土、⑦ 层粉质粘土、⑧层含砂礓粘土、⑨层强风化页岩。 ①~⑤层工程地质性质一般,⑥~⑨层工程地质性 质较好。 1.3基坑支护方式 该工程采用SMW工法挡墙支护结构,SMW 桩的桩径为 850 mm,搭接长度为250 mm,型钢 的布置方式为“插一隔一”方式,H型钢的截面尺 寸为H700×300 mm×13 mm×24 mm,轴线间隔 2015年12月 Dec.,2015 王彦君徐州某基坑SMW工法支护体系数值模拟及分析 155 2.4 in。②为方便划分网格及考虑到空间作用,将 对应的一组槽型钢支撑用横截面为2.4 In x 0.5 in 的梁代替,梁长13 m。③将插入水泥土的H型钢 简化为同抗弯刚度同材料的圆截面钢柱,截面直 径为0.384 In。④由于水泥土挡墙的变形较小,因 此将其与土体、型钢的接触面假设为无滑动。⑤模 型的边界条件为:左右两侧的 方向的位移, 前后两侧Y方向的位移,模型底部三向 位移,顶面自由。 2.2.3各种材料参数设置 土体采用D—P模型联合线弹性模型,具体参 数如表1所示。型钢采用线弹性模型。其参数为: 密度7 800 kg/m ,泊松比0.3,弹性模量200 GPa。 SMW工法桩体采用线弹性模型,具体参数如表2 所示。 表1【u/漤 牛 各土层参数 4 2 O 8 6 4 2 0 序号 名称 ,( ,)压篇 内 角涫松比 3计算结果分析 3.1 SMW挡墙水平位移分析 考虑到实际工程中基坑周边放坡,桩后土体 高度位于距水泥土桩顶端1.2 m处,因此将距桩 顶1.2 m处的桩体水平位移作为基坑边界水平位 移。从开挖后挡墙水平位移场、应力场云图可以看 出,水泥土桩体的变形特征完全符合实际。 由于水泥土为脆性材料,其强度符合第一强 度理论,即最大主应力理论;型钢为弹塑性材料, 其强度符合第四强度理论,即米塞斯应力理论。从 上图可以看出,两种应力场分布特征均符合实际。 3.2 SMW挡墙水泥土桩径影响分析 3.2.1 不同桩径下挡墙水平位移 对桩径分别为0.6 in、0.7 131、0.85 In、1 m时桩 体的水平位移规律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 图1不同桩径水平位移 由图1可以看出,由于桩径越大刚度越大,因 此水平位移曲线较为平缓,最大水平位移和桩顶 位移也相对较小;最大水平位移点都距离桩顶4 ITI 左右;在支撑部位以及嵌入部位出现明显的拐点。 桩径为1 in和0.6 Ill时的最大位移差为1.44 mm, 差值较小,可见此次工程中桩径增大对于最大水 平位移的控制不是特别明显。O O 0 O 0 O 0 O 0 O O 拗 m 3.2.2不同桩径下挡墙Mises应力 由于水泥土采用D—P模型,因此对不同桩径 下挡墙Mises应力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 , 一0.7 nl+1.0m .,. I 4 6—8 10 12 14 1 潮 图2不I司桩Mises应力值对比 由图2可知,在嵌固端以上随着桩径的增大, 挡墙的最大主应力将明显升高,桩径为1 m和 0.6 m时的最大主应力相差近20倍;在嵌固端以 下桩体的三个主应力均为负值,表现为三向受压 状态,不同桩径的Mises应力曲线基本保持一致。 由于水泥土的抗拉极限远小于抗压极限,在承受 一定的拉应力下有可能开裂导致受压区减小,从 而引起更大的水平位移。 3.2.3不同桩径下的支撑轴力 不同桩径支撑轴力的分析如图3所示。 互280『 j 260I—————————・———一…一一 一~———・ 罨240L………~…一…… ……一…一… ・600 70()80(】 900 l00() 机饪/innl 图3不同桩径支撑轴力 能源技术与管理 1 56 Energ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5年第40卷第6期 Vo1.4O No.6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桩径下钢支撑的轴 力基本保持在258 kN,可见水泥土刚度的增减对 于支撑轴力并无影响。其原因在于,支撑的作用主 要为“抵消”桩体的水平位移,水泥土刚度大,自身 变形就相对较小。 3.2.4桩径优化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桩径的增大,最大水 平位移有所减小,最大主应力明显增大。考虑到安 全适用性以及经济合理性,对本次基坑工程支护 桩径提出优化建议,数据如表3所示。 表3数据整理 桩径/mm 600 700 850 1 000 最大水平位移/mm 14.97 14.55 14.03 13.53 增长率/% 9.6 6.3 2.8 0 最大主应力/kPa 19.38 36.17 111.39 210-31 下降率/% 9O一82.8 47.0 0 由表3可看出,同一桩径下最大主应力下降 率远大于最大水平位移增长率,因此在满足变形 要求以及止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使桩径减小,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桩体水泥土受拉裂缝,而 且能提高经济效益。 3.3 SMW挡墙支撑截面影响分析 3.3.1不同支撑截面下挡墙的水平位移 选取不同大小截面的组合型钢支撑进行挡墙 水平位移分析,为方便分析和软件的使用,对EA 采用无量纲化和归一化的方法(下同)。假设支撑 截面的实际抗压刚度1,保持其余参数不变并在 此基础上令EA分别为0.6、0.8、1.0、1.2进行对 比,对比数据如表4所示。 表4数据整理 支撑截面抗压刚度EA 0.6 0.8 1.0 1.2 最大水平位移/rum 16 2 14.9 14.0 13.4 下降率 0 8.0 13.6 17.3 桩顶水平位移/ram 13.4 11.35 9.76 8.6 下降率/%0 15.3 27.2 36.1 由表4对比可见,支撑截面越小,挡墙水平位 移值越大,且越接近顶端位移差值越明显。当 EA:0.6时,桩体最大水平位移为16.2mm,桩顶水 平位移为13.4 mm;当EA=1.2时,桩体最大水平 位移为13.4 mm,下降约17_3%,桩顶水平位移为 8.6 mm,下降约36.1%。由此可以看出,增大支撑 的横截面积可以有效控制桩顶位移。 3.3.2不同支撑截面下支撑轴力 选取不同大小截面的组合型钢支撑进行支撑 轴力分析,假设支撑截面的实际抗压刚度 =l, 保持其余参数不变,并在此基础上令EA分别为 0.6、0.8、1.0、1.2进行对比,如表5所示。 表5数据整理表 支撑截面抗压刚度EA 0.6 0.8 1.0 1.2 轴力/kN 216 239 256 268 应力/kPa 300 250 214 186 如表5可以看出,随着支撑截面的增大,所受 轴力也相对增大,但增幅略微降低。当EA=0.6时, 轴力为216 kN;当EA=1.2时,轴力为268 kN,增 长约24.1%。较大的轴力不一定对应较大的应力。 随着支撑截面的增大,应力却相对减小,当EA= 0.6时,应力为300 kPa;当EA=1.2时,应力为 186 kPa,降低38%。由此可见,增大支撑截面不仅 可以有效控制挡墙的水平位移,还能提高支撑本 身的安全性,与增大桩径相比具有很高的安全效 益。 4结论 针对徐州某基坑工程SMW支护结构,利用 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三维模拟计算及分析, 主要讨论了不同桩径、不同支撑截面条件下支护 体系的稳定性响应,主要结果为:①建立了模拟 SMW支护体系的三维模型,验证了所建模型对于 徐州某基坑支护工程的适用性;②对比分析了不 同桩径下墙体水平位移及最大主应力的变化特 征,依据最大水平位移增长率和最大主应力下降 率提出桩径优化建议,即在符合变形要求和止水 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减小桩径,提高经济效益;③ 对比分析了不同支撑截面下墙体水平位移以及支 撑应力的变化特征,增加支撑截面可以有效减小 挡墙水平位移,降低支撑自身应力,提高基坑稳定 性。 [参考文献] [1]史佩栋.SMW工法地下连续墙[J].施工技术,1995,5 (2):52—53. [2]杨桂通.弹塑性力学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王彦君(1971一),女,高级工程师,硕士,现从事建筑材 料、岩土检测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