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妥善使用拉镜头

妥善使用拉镜头

来源:保捱科技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电视时空 视只提供新闻事件本身,而不关注事件中的趋势和意义, 最终只会把观众培养成为国际政治事件、突发事件、灾祸 事件的看客,成为传播学所称的“容器人”,被海量信息 所淹没。 北京卫视的《世界报道》经常就热点问题与驻外记 者及专家连线分析。东方卫视的《环球新闻站》设有 “环球试点”板块,对全球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还聘 请了外交学院院长、我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作为特约评论 员。 这些分析评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受众在资讯泛滥的媒 体环境中保持对新闻事件相对可观的判断以及引发对社会 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它是电视媒介深化竞争的一种较好选择。 / 四、增强内容贴近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贴近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国际新闻的贴近性应 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中国公民参与的“国际新 闻”,例如中国驻海地维和制止暴力,帮助当地顺利 大选,沙特麦加发生件,造成中国朝觐者遇难等; 二是国际新闻的“中国视角”,从纽约股市到伊拉克战 争,都会对普通的中国百姓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的 新闻应该努力把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新闻做出贴近中国观 众生活的关联性来;三是周边国家的新闻,例如朝鲜问 题、日韩独岛(竹岛)之争、泰国大选等等往往比其他 地区的国际新闻受关注度更高。 五、画龙更要点睛,标题制作体现亲民性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题好文一 半”,电视新闻标题通常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写好 了,能帮助观众对新闻有更好的理解,甚至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国际新闻的标题如果避免“平、大、空”,突出新闻 的一些有情趣、人性化的细节,可以激发观众的收视兴 趣。例如,去年5月份,德国在野党联盟推举默克尔为总 理候选人,挑战时任总理施罗德。按照常规,这条新闻标 题处理成《德国在野党联盟推出总理候选人》就已经把 主要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但这样的新闻标题处理也许不 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针对总理候选人默克尔是 “女性和高学历”这个观众的兴趣点,可以把标题处理成 《施罗德面临女博士的挑战》,增加观众的收视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社) tm 2OO6年第5期 妥善使用 链镑 口庞艳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画面的质量直接影响新闻节目的 质量。作为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我着重谈谈拉镜头的使用。 拉镜头就是使用拉摄的拍摄方法拍出的电视画面。拉 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 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 法。其动作是由近及远,景物是由大变小,由清晰变得模 糊,形成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印象是远离感、结束感。在最终 的落幅画面中,主体仿佛戏剧舞台上的“退场”和“谢幕”一 般。拉镜头具有这样特别的效果,给受众造成特别的情绪 色彩,运用在恰当的地方,就能够增强画面的震撼力,达到 语言符号不能获得的表现力度;反之,如果把握不好,则降 低画面表现质量,甚至形成表达岐义,误导受众对该新闻节 目的理解。特别在编辑采访型新闻节目时,一定要慎重。 比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运用拉镜头是合适的,但在采访段 落中间使用,往往显得不合时宜,特别是当被采访者正充满 激情、慷慨陈词的时候,拉镜头所暗示出来的远离感与观众 希望走近的愿望恰恰相悖。因此,使用拉镜头要慎之又慎。 那么,在采访中,遇有重点内容时运用推镜头,推到人物的 近景或特写之后,如何变换成其它景别呢?一般说来有三 种方法:一是在记者提问或插话时,镜头趁势拉出。因为受 众此时希望看到提问或插话的记者,这时拉镜头不会使观 众产生远离感。二是加入一个切出镜头,变换景别。所谓 切出镜头,就是切离被摄主体、切到周围的景物上去。三是 用特技手法变换景别。特技是借助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手 段实现的一种特殊画面效果,它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的 视觉感和节奏感,使电视画面多元化。随着特技种类的日 益增多,有些也被运用到采访型节目的组接编辑工作中。 常见的有黑场、白场、划像、淡出淡人等。这些手法的运用, 使原本难于过渡的段落平滑过渡,使原本无法衔接的镜头 自然衔接。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电视台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