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

论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29卷第3期 长沙大学学报 Vo1.29 No.3 2 0 1 5年05月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May.2 0 1 5 论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 李陈岚茜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随着译者主体性研宄的盛行,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研宄表 明,翻译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制约与控制。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受动性都是译者主体性不 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格的译者应该既有创造性也有自我约束性,两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应避免无的极度张扬与重重的过度压抑,只有这样译者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有效提 高译本的质量与效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本;环境;主题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l(2015)03-0110—03 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追 balancing process achieved by constructing a target textunder the 捧。然而一味地宣扬译者的主体性容易导致自我张扬的极 constant restraint of a source text.(翻译是力求平衡的过程,是 端,从而使翻译作品失实失真,甚至有悖于原文或原作者本 在原文不断的束缚下进行的构建译文的行为。)”【2】完全摆 意。因此,在正视译者主体性的同时,正确认识译者主体性 脱语言层面的“翻译”不可称之为翻译,而是全新的创 之受动性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是指译者在发挥 作。译者应时刻提醒自己,“翻译”与“创作”之间有着不可 其主体性的同时受到的种种影响及。这种大致可 逾越的鸿沟。 分为三个方面:文本、环境及主体。 译者在语言层面上所受到的是翻译中译者主体性 一文本 之受动性的根基所在,远离文本语言的完全的译者主体 性是不存在的,否则其受动性也就无从依附。 文本是语言层面上对翻译活动的因素,简单的 说就是原文文本对译者的。正如Bassett和Lefevere在 二环境 “Constructing Culutres”中所提到的“the translator always has to 环境指的是翻译活动进行中所处的众多大环境因 look over his or her shoulder at the origina1.(每个译者总是不 素对翻译行为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译界翻译 得不关注原文本身。)”¨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 规则和翻译评论的,以及目的语输入环境中意识形态及 基于原文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以迎合不同文化中读者的需求, 文化的。 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原文是译者永远无法忽视的因 (一)翻译规则与翻译评论的 素。当然,所谓受原文,即以原文为参照,其参照不仅仅 Toury在他的著作“Descriptive Translatoin Studies and Be— 在具体的文本内容上。还包括词汇,语音,语法特征。语篇特 yond”中说:“At times,norms change rather quickly;at other 征,交际功能,文化要素及读者等等。译文很难同时满足以 itmes,they aremore enduring,andthe processmaytakelonger. 上所有的参照条件,只要译文在一些条件上是符合原文所给 Eihterway,substantial changesintransnatlonal nol3Fn¥too,quite 的参照,就属于翻译的范畴。哪怕是拟音翻译,如早期不少 often OCCUrwihtin one§life—time.” l。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 佛教经典的翻译,也称之为翻译。反之,如果译文在任何方 新,基于翻译理论的翻译规则自然也变化万千。准确的说, 面都没有参照的痕迹,就不是翻译,应该列入创作的范畴。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译者,他们所遵循的翻译规 译者翻译活动中的原文就像戏剧家所要处理的生活原型,而 则都在变化,他们有意识地遵循某一翻译规则。却也不忘时 译者的翻译活动正如戏剧家加工生活中的素材使其成为喜 不时打破规则寻求新的突破。在早期,我们要求翻译是摹 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一样,然而无论怎样的艺术创作及再加 本、画像、镜像,甚至是透明玻璃,一味追求绝对忠实于原文。 工,我们仍可以从戏剧中看到真实生活原型的存在。 而后,众多的译者开始突破该传统,创造更多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无论翻译如何再创作,都不可逃离原文的束缚,都 和读者需求的新规则。如今的译界更是百花齐放,各个流派 是为原文服务的。Reiss在“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 所设定的规则在不同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功 tials and[imitations”中早有说明:“every translation project is a 能翻译理论所设定的翻译规则就为不少实用翻译者指明了 收稿日期:2015—03—01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类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JB13767S。 作者简介:李陈岚茜(1983一),女,山东微山人,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总第125期 李陈岚茜:论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 读者的口味而不惜曲解原作,在可能保留原文寓意的情况 下,任意发挥,如把“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0me8 the tug ofwar.”译作“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正确译法应为 “两雄相遇,其斗必烈”)。这样的翻译有时让人哭笑不得, 尤其是在小说或戏剧的翻译中,试想一部背景为维多利亚时 方向,这样的规则良性更新仍在不断进行。翻译发展的历史 一再证明,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规则不仅仅是与被的 与翻译规则密切相关的翻译评论对译者主体性也有重 关系,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错而又相对的关系。 要的影响。一名译者很难完全忽视翻译评论者,尤其是专业 评论者的目光。翻译评论与翻译规则相似,大多基于当时主 流翻译理论。当部分翻译在译界流行时,在必要时,译者毫 不犹豫地采用;当部分翻译被视为对原文的“背叛”而饱受批 判时,不少译者愿意采用全文翻译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指 代的英国小说,突然出现了“张飞”与“岳飞”,多么让读者费 解。 三一主体 责,哪怕这种全文翻译达不到预期的翻译目的。这样的现象 般认为,翻译的主体包括原作者、原语读者、目的语读 屡见不鲜。因此,为了给译者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翻译环 境。我们应该动态地评价译文。专业翻译评论不该仅以主流 翻译理论或标准为参照,译文的个性、文化背景、读者的可接 受性等都应该列入评价标准的范畴。 (二)目的语输入环境的 所谓目的语输入环境(receiving environment)即目的语 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目的语文化等范畴。其中,目的语意 识形态及目的语文化尤为重要。 I.目的语意识形态 哲学家Terry Eagleton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为“the ways in which whatwe say and believe connects witll the power—struc- ture and power—relations ofthe society we live in.”【 简单地 说,翻译中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来自于政治、经济、社会地 位等我们所居住的大环境及思想价值体系。我们首先来探 讨的是目的语读者意识形态,因为这一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 译本在目的语语言环境中的效用。有一个例子十分典型,过 去我国的国家“”大多翻译为“chairman”,这是译者意识 形态的外在表述,然而这一版本无法得到目的语读者的广泛 认可与接收。如今更流行的译本为“president”,正是迎合了 目的语读者的意识形态。可见,仅仅满足译者意识形态需 求,一味屈从于源语的语言习惯,远远达不到译本预期的翻 译效果。 2.目的语文化 没有一个译者能够摆脱目的语文化的。不受目的 语文化的规约,译本的可接受性得不到保证。然而目的语文 化及原文化之间经常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协调这两种文化,寻找共性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把握这种协 调的尺度始终困扰着每一位译者。有时,为了迎合目的语文 化。译者不得不完全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甚至是意象以寻求 可接受性及最终效果。2008年我国著名的“狗不理”包子正 式注册英文名“Go Believe”,意义为“试一试,你就会相信”。 这样的翻译与中文原文谐音并且充分考虑了目的语文化的 要求及目的语文化中商标翻译的特点,也不违背原商标的初 衷:创意十足,吸引顾客,宣传产品。如果一味地屈从于原文 化的版本,很难达到如此效果。然而,这样创意十足的翻译 也并不是完全不受原文的规约,它幽默的谐音与所要达到的 宣传效果正是原文规约与目的语文化规约双重作用的结果。 作为译者还要避免另一极端,即为了迎合目的语文化,迎合 者及译者。原作者对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中体现 得十分明显,而原作者的写作意愿及目的对于译者而言也有 一定的参考作用。传统翻译希望翻译达到的效果,是使译文 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然而,翻译 行为中的主体性更多来源于目的语读者及译者本身。 【一)目的语读者的 一个成功的译者是双向对话者:与原文对话的同时,与 目的语读者展开对话 J。他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翻译,向目 的语读者传达正确必要的信息。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 就表现在翻译过程中,包括译者对读者审美标准、读者期待 及读者社会身份的考量等多个方面。 首先,目的语读者必然会使用自我的审美标准,当译本 符合其审美时,译本较容易被接受,这在文学作品及商标、广 告语翻译中尤为明显。当然,这种审美标准是不断变化的, 译者应当与时俱进地把握读者的审美变化。 其次,所谓读者期待(hoirzon of expectation) J,简单地 说是读者想从译本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决不能以牺牲读者期待为代价。满足读者期待是译者面对 的又一难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读者与译者的文化背景、教育 水平及专业方等差异。译者著以自身为标准传达信息,经常 会导致误译、漏译。例如,林则徐画像下的注释“林则徐 (1636—1711)”。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信息只需直译即 可,但拼音直译却并不是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信息。他们想了 解的不仅仅是图上的人的名字,而是身份与历史作用。因 此,为了满足读者期待,译者不得不将信息补充完整:“Lin Zexu,government ofifcial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key figure in the Opium War”。 最后,读者的社会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不同的翻译面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群体对译本质 量、语言、甚至结构要求皆有不同,译者在发挥主体性时不得 不考虑读者群的社会身份问题。在国家法令的翻译中,我们 可以明显感觉到译者翻译时不能仅仅绝对忠于内容意义。 若是普法类的宣传手册,用于解释而非原文引用法令,译本 就会是两种模样。若同样一部英文小说交给一名优秀译者 令其翻译成儿童读本与成人读本,最终的翻译结果也将是不 同的两种译本。两种译本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式的难 易度都将有很大的差别,这正是一个优秀译者根据读者的不 同,在读者规约作用下作出的适宜的翻译行为。 I12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5月 读者对译者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正如谢天振教 授所说,一名译者应在准确把握原文内容、风格特色、艺术技 译者的个人因素是主体性受动性中最难量化规范的成 分,然而个人因素对译本的影响重大,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 巧的基础上,尽可能以适合译文读者理解水平的流畅文字, 以体现原文风格特点的象征手段传达原文内容和形式特 点 。 (二)译者个人因素的 激烈及充满利益诱惑的当今社会,译者的职业道德及自我约 束力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译者职业道德对主体性的规约作 用必须得到重视。 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是复杂多元且与时俱进的。缺乏 受动性制约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将导致译者翻译行为的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个人因素,反 之亦然,译者个人因素也会主体性的发挥。这些因素包 括译者双语双文化能力、译者的意识形态及职业道德、年龄、 脱轨,最终成为纯粹的叛逆,脱离翻译的本质。无论是语言 层面或非语言层面的都可能对译本及译本的最终效果 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发挥译者主体性就要求译者认真 对待、时时把握其受动性,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平衡关系,力 求在语言与非语言层面的适当下,恰当地发挥译者的主 性格、心理、语言习惯等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 双语双文化能力、译者的意识形态及职业道德。 译者的理解表述等翻译过程无不依赖双语双文化能力。 译者只有具备良好扎实的双语双文化能力,才能很好地发挥 动性与创造性,摈弃没有的极端张扬与重重的极度 压抑,避免无意识的错译漏译,最终提高译本的质量与效用。 参考文献: [1]Bassett,Susesn,1. ̄fevere,et a1.Constructing cuhure——-E鹞ay5 Oil lit- 主体性。否则,无论译者多么努力地想传达原文也必然无法 成功,甚至导致误译、错译。 意识形态必然包含两个方面:译者意识形态与目的语读 者的意识形态。译者的意识形态及职业道德也影响着译者 主体性的发挥。译者的意识形态即译者对周边事物的态度, 往往会导致不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而出现不同的译本。 比如,“和平统一”一词出现了两种译本:“uniifcation”与“reu- niifcation”。我们可以看出前者将当成了的国家,后 者仍坚信并非国家,只是被出去的一个区域。 erarytransaltion[M].ShanOai:Shanghai Fomi@n IJanglI孵Educa- iton Press,2001. [2】Katha ̄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Shaghani:ShaIl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3】Toury,Gideon.Descrip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g[M]. Shang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这两个译本正是源于译者政治态度的不同。结合目的语输 入环境的中关于读者意识形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译者主体性意识形态上的是译者本身意识形 态及目的语读者意识形态间妥协磨合的结果。 最后,译者的职业道德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的是显 [4]Ea ̄leton L V.A ilnguisitc hteory:An introduction[M】.Minneapo- is:Universilty ofMinnesota Press,1983. [5]Hatim B,Mason I.Disouese and the t瑚s1at0r[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 ̄,e Education Press,2001. [6]陈大亮.谁是翻译的主体?[J].中固翻译,2004,(2). 而易见的,没有端正的翻译态度及道德约束,任由自身主体 性的任意发挥,其结果是十分危险的。法规、法令、公文、合 [7]谢天振.翻译的理论构建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6. 同等翻译中,一个数字的改变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 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On Fetters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UCHEN Lanxi (CoHege of People’S Armed Force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hte subjecitviy tofthe translator,he tfetters,including he tfetters ofthe subjectivity from he t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aspects,have aroused great attention.A translator should have a sense ofboth creatiity and selvf—restraint which restrain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Only when the translator can guard against two extremes:self—expression without any fetters and self—restraint with too many fetter Can he or she contribute to the higher qualiy oftranslattion.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y;ltinguistics fetters;environment fetters;fetters from the sbjeucts 【责任编校:余中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