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环节

来源:保捱科技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变。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握有限的40分钟,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拟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激发学生哪方面的兴趣: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过低会阻滞学生的发展。例如:

“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二、精心组织课堂语言

教学过程是对话、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语言的生动、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生动的素材、活泼的语言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揣摩、推敲课堂语言,确保课堂语言准确、精炼、简洁、通俗且生动,语气抑扬顿挫。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说:“请把这道题做一做!”倒不如用“我看哪位同学能做出这道

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呢?”此时再给同学们送去和蔼,慈祥的眼神。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语气,前者感觉生硬,没有激情,而后者则倍感亲切、自然,没有畏惧感,尤其那些后进生,和蔼的语气,慈祥的眼神是对他们心灵的引诱,这时就会使教与学水融,争做者跃跃欲试,效果则更好。

数学教学中,术语较多,一个术语用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术语用得不准,思维则跟着混乱,思考也就无法进行。比如“比某某扩大”“比某某不足”“互为倒数”……等,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未必灵活自然,这就要求教师用通俗简明的语言,提出精确化的要求,纠正一些常见的毛病和不良的语言习惯,使文学语言渗透在数学教学当中。

三、灵活课堂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个时间段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3、教学时间。现代教学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为了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引导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安排,必须进行科学,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例如教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可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黄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来算一算:一共摆了几朵花?(2+2+2=6)接着根据算式再来说一说: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的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分别表述为:(指上面加法算式)“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读作‘乘以’”;“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2×3),读作2乘以3”;“2乘以3,表示有3个2相加”。紧接着,要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方块,摆4组;4个4个地摆圆片,摆5组。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算一算。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要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主次不分、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深刻透彻,记忆牢固。

4、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

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圆周的认识》要使学生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了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拟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力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