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来源:保捱科技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12月第8卷第23期Chin J Mod Dmg Appl,Dee 2014,Vo1.8,No.23 ・187・ 制通气)、PSV(压力支持通气)、SPONT(自主呼吸模式,为 能否保证呼吸机有效通气的先决条件,气管插管的患者应每 撤机时过渡应用),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调整合适的呼吸机参 2小时翻身叩背1次,必要时应用排痰机振动排痰,使肺内 数,维持酸碱平衡,提高氧合。 分泌物松动,可以及时吸出,若痰液较多且黏稠怀疑有痰痂 2结果 阻塞时,可纤维支气管镜配合吸痰。 成功撤机46例,死亡7例,7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 3.3.3气管导管的护理经口气管插管因操作简便且成功 治疗。 率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导管质地较硬,长期压迫 3观察与护理 可导致喉损伤,气管黏膜及声带损伤等,因此留置时间不宜 3.1插管前护理插管前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讲解 过长,气囊压力应<2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免造成 插管的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插管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气管局部坏死,气管插管深度班班交接,导管牢固固定。 仔细检查电源系统及呼吸机功能状况,管道有无漏气、湿化 3.3.4基础护理口腔护理2次,d,预防口腔溃疡或霉菌感 装置是否异常等。除紧急插管,插管前均需清理口鼻及呼吸 染,及时清除过多的唾液,能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 道分泌物,必要时插胃管抽取胃内容物,建立静脉通路,进 发生。协助患者及时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观察患者的 行多功能心电监护,监护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等。 排泄功能是否正常。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以防形成深静 3.2插管中的配合插管时协助医生将患者取仰卧位,必 脉血栓。 要时肩下可放软枕,以充分暴露气管和声门,插管时及时配 3.3.5营养支持机械通气状态下,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合医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足够的氧供。 管饲患者多数存在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的情况,因此及早的 3.3人工气道的管理和维护 进行肠内营养置管,显得尤为重要,每次管饲前要充分清理 3.3.1气道加温湿化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气体有 呼吸道分泌物,抬高床头30~45。,了解患者大便的色、性质、 加温和湿化作用,当建立人工气道后,人工气道直接绕开上 量,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呼吸道,直接由下呼吸道完成加温湿化,从而导致呼吸道黏 3.4撤机护理患者一般情况平稳,多次复查血气分析正 膜干燥.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人工气道的加湿化是至 常,感染控制、自主呼吸较强,咳嗽有力,可考虑撤机,撤机 关重要的,呼吸机湿化罐的温度调整在33—35℃,湿度保持 前要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减轻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可 在70% 90%,气道湿化采用雾化吸人和气管内滴注法,湿化 在撤机前备好无创呼吸机,进行序贯性通气治疗 。 液选用0.9%生理盐水或0.45%生理盐水,同时应及时倾倒 4小结 呼吸机管道的冷凝水,以免反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呼吸 机械通气患者病情较重,病情变化迅速,要求护理人员 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护 3.3.2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气道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吸痰 理,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征,切实做到无菌操作,按需吸痰,选择大小合适的吸痰 管,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熟练掌握吸痰方 参考文献 法,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2 min,以增加患者的氧储备,吸 [1]李艳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学杂志, 痰前要给予气道充分的湿化,吸痰压力在40~53.3 kPa,不宜 2004,19(15):70—74. 过大,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以免引起呼吸道损伤,禁 [2] 梅莉.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忌在严重低SpO:、心率和心律明显异常情况下吸痰,痰量较 2008,24(9A):75. 多一次吸不尽时,应吸氧与吸痰交替进行。呼吸道的通畅是 [收稿日期:2014—08—01] 留置导尿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丁秋香 【摘要】导尿或留置导尿是排尿障碍护理中非常常见的护理措施。准确地对患者实施导尿术,让 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能力并且教会患者如何自我导尿,指导并帮助患者选用正确的尿片等卫生用品提高 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是日常目前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留置导尿;患者;护理 随着社会老龄化,一些排尿障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失去尊严,不能进行自主活动,容易导致很多老年性疾病风 如:排尿困难、尿频、尿失禁等。这些病症不仅使患者的生 险的升高,如老年痴呆或者抑郁症等。 活能力明显下降,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患者 1留置导尿术 1.1明确导尿的目的明确留置导尿的主要目的,准确记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录数据并依此来观察患者的病情。在任何情况下,实施导尿 ・188・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年12月第8卷第23期Chin J Mod Drug App , ec 生 . ! .垫 的目的都应该是排尿和保持现有的。肾功能。因此首先要明确 2.10记录好气囊内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的量,供拔管的 时候参考。 每例患者的具体导尿目的:①避免尿路阻塞;②保证排尿 困难的患者尿路畅通;③避免尿液倒流而造成上行感染; 液可能会导致的皮肤感染和损伤。 2.11消除患者的紧张感,给其适当的心理安慰,让其放松, 都应当立刻停止。 2.1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导尿管及卫生用品,正确选择尿垫、 尿布等卫生用品,是改善症状、预防感染、建立自主排尿的 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应具备识别卫生用品的能力,掌握相关 知识。 3留置导尿观察重点及并发症的预防 ④尿路的检查与治疗;⑤保护尿路再造手术部位;⑥避免尿 不要恐惧,精神压力不要过大,这期间患者有任何的不适, 1.2留置导尿的适应证①避免尿液损伤皮肤和术后皮肤; ②手术、血管造影等的检查;③保护膀胱扩张等手术缝合部 位;④急救过程中需要保持尿路通畅;⑤保护手术后的膀胱 和尿道;⑥为消除膀胱内凝血所进行的持续膀胱灌注;⑦间 断『生导尿不能实施,夜尿多;⑧保护前列腺全切的手术部位。 1.3插管的技术操作规范准备好操作前的物品、检查导 留置导尿是临床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的措施,大多数长 尿管的完整和通畅性。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导管损伤尿道黏膜。 如男性尿道狭窄不好插入时,可将1%~2%利多卡因。如果 还未成功,可用奇曼式导管。不分性别,在导尿管进入膀胱 见尿后,需将导尿管再插入2~3 em后再向固定囊注液。注入 固定液后,应将导尿管略向外拔以确认其是否固定于膀胱颈 部。最后,将导尿管的外端固定,男性固定于腹壁,女性固 定于大腿内侧。 2留置导尿的护理措施 2.1督促患者多喝水,饮水量应在2000~3000 mud左右,达 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的目的,若发现尿液浑浊或有沉淀结 晶出现,应及时进行膀胱冲洗。 2.2熟练技术技能,正确实施操作,教会患者配合要点及注 意事项,督促患者经常更换卧位。 2.3放置导尿管前先检查气囊是否完整、有无漏气再使用。 留置导尿患者在留置导尿期间,妥善保管好引流管,避免引 流管牵拉、曲折、受压。 2.4插拔管不要用蛮力,力度要轻、柔,最好是一次成功, 这样可以避免反复插拔管对患者造成的痛苦。给尿管气囊做 固定,可以注入气囊一定的液体,最后抽出气囊中的所有液 体,就可以恢复固定前的状态,以顺利的拔除尿管。 2.5合理选择患者的尿管规格,长期卧床、括约肌松弛的 患者,收缩能力比较差,应选择比较粗的尿管,这样可以避 免尿管收到压力变形、阻塞等情况发生。 2.6服用药物,特别是一些抗生素类药物。 2.7尿袋要时刻低于耻骨联合的地方,否则容易尿液倒流 发生感染,要小心不要碰到尿管发生刮落现象。 2.8手术后患者不要吃东西,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适当的提 高补液速度。观察尿液不应该有浑浊、沉淀等现象,一旦发 生要马上冲洗。 2.9经常清洁会阴部,注意消毒。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要 定期做尿常规的检查。 期留置导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测出尿量,但是留置导尿同 时也增加了感染、渗透等危险和其他一些并发症,因此要合 理的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来减少患者的痛苦。 3.1留置导尿过程中的重点观察项目①观察尿液的尿量、 性状;②观察尿袋的位置。保证导尿管与储尿袋衔接部位的 紧密;③注意导尿管周围有无渗出和渗漏的现象;④观察导 尿管周围的皮肤情况。 3.2尿道感染的预防储尿袋与导尿管的衔接处、储尿袋 的排尿口是尿道感染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部位。预防措施:① 洗手、戴手套是换导尿管前的准备措施;②保持外阴的清洁 是前提;③避免尿液逆流、避免尿管扭曲、阻塞等异常情况; ④储尿袋与导尿管接口安装次数要少;⑤告知患者要多喝水 稀释尿液,每天的尿量要在2000 ml左右;⑥选择合适的导 尿管,如果尿管过粗会增加尿道及膀胱的刺激,同时增加了 损伤的程度。 3.3尿道结石的预防尿路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尿路 感染时的强碱性尿液。预防措施:①告知患者大量饮水,增 加尿量可以稀释尿液中碱性物质的浓度,使晶体的沉积量减 少,而且有利手结石的顺利排出;②合理调节患者的饮食, 告知患者要均衡饮食、不要偏食。 3.4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尿道皮肤瘘的预防导尿管一 定要选择正确,如果没有选择好,也没有很好的固定,就会 造成尿道的损伤。预防重点:①导尿管插入不顺利时不要用 蛮力,要告知医生;②观察导尿管固定囊的位置是否正确。 3.5膀胱刺激征的预防膀胱刺激征是指尿急、尿频、尿 痛,也称尿道刺激征。由于导尿管对膀胱黏膜、尿道的刺激 以及微生物感染,容易造成患者的膀胱刺激征,致使膀胱持 续性收缩引起的溢尿。预防措施:①注意卫生,勤换内裤; ②变换导尿管的固定部位;③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收稿日期:201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