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

来源:保捱科技网


听吴正宪老师报告有感

崔维银

前段时间在线观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估算》的视频课堂,领略了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她的课不仅活跃了师生的视觉感观,更多的是艺术的享受。

又听了吴老师的报告《课堂教学艺术》后,对课堂教学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清楚地作为一个数学教师的在学科教育中重要性,也更感觉自己责任的重大:要成为“教出数学基础的教师,教出数学品味的老师,教出数学味道的教师,教出数学境界的教师,教出人文精神的教师” 。吴老师每一堂课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她教会了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我们的生活,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人课合一”是吴老师定位的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一生的追求。

如何做到“人课合一”,展示课堂教学艺术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一、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的生活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吴老师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求平均数》一课,在与学生们一起拍皮球的实际活动中,逐渐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激活、利用、调整、提升,为寻求解决办法,由总数比较到产生出平均数,由感受平均数意思到手势体会,由浅层的移多补少到认识平均数,逐步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真实目的,又从生活中有没有碰到平均数,使数学又回到了生活。这节课时时处处都体现着生活的数学。课中,时常借助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浓的特征,促进他们面对挑战性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其中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学生会自觉寻求同伴,(如:选择月用水量的算式时,只有两名学生选择了第二种算法,在吴老师的鼓励下与其他同学进行了辩论。)使交流、讨论成了每位学生的内心需要,从而人人学习数学。 二、用数学思维去生活

一个人学习数学,对于他一生最有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思想则是数学

的灵魂,是数学中所蕴含的“真理”。真正有水平、有深度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思考、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为学生们设计的,在对五一黄金周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的估计及当馆长对日趋下降的销票量的思考,这一练习上,就充分地利用数学符号,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思维去生活的本领。在这种前提下,数学思想必然能得到极好的发展,以此来培养出众多的数学人才,表明了吴老师的教学思想是在深处,而不是浅显的表层或形式上。 三、感受数学生活的美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智慧美,具有最纯净的思辨特征。人们体验它主要不是靠感官,而是靠心智,靠参与其中的创造。统计图的简洁又富含大量信息的内在美,“小明是否能到河里去玩?”的练习,都给了学生们这种智慧和理性的美感。同时,也给了学生处理问题及信息的正确态度。

四、真情关怀进入学生的生活 1、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

“育人”是各学科教学追求的共同目标。文能载道,数亦能载道。吴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和育人的对立统一,做到了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如:贫水区和日常用水的对比的分析,证明了她关注着学生的中远期的发展,考虑的是如何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的育人主旨。她以超然的“局外人”的姿态来看教学,看学科,看课堂,来定位课堂教学,最终促成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言的亲合,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吴正宪老师的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她的用心、用情之处,甚至达到了煽情的程度。在用各种极富挑战的语言刺激下,学生们群情激昂。她还不时地制造“冲突”,引起学生之间的争辩,从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针对生1的“你的手势很特殊”、“他的感受很了不起”、“你想到这样的回答,连吴老师都没有想到”,以及后来生1结合生活的平均数的发言,无处不体现了教者的追求。学生学得兴奋,学得投入,与学生们形成了语言和情感的亲和力。

总之,把开启生活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真为学生的终身着想,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