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2008年第ll期 总第173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 No.1l,加08 Serial No.173 [他山之石]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李艳华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针对江苏省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111eil熵对江苏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原因分 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和区域发展策略是导致江苏省经济发展 差距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Theil熵;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D2—2880(2008)11—0128—04 一、引言 内生产总值占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Pi为第i区域 的人口份额即第i区域的人口占江苏省总人口的比重。 当T越接近于0时,表明地区之间收入的差异越小。当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 动中所表现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变化的差异。任何 两个区域因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以及主观的因素的影 响,区域之间必然会存在经济差异。我国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而江 入在3个地区之间按人口份额平均分配时,Theft熵为: 总的经济发展差异 等于区间经济发展差异 闻 和区内经济发展差异 内之和,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 差异 内等于各个区内经济发展差距的加权。 三 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处于 全国前列。200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1548亿,占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73%;进出口总额达到2182.24亿 = 目+ 内= log(寺)+ (2) 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02%。其中出口981.35亿 美元,进口1200.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8%和 19.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19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 投资的29.32%。江苏省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划分了 ∑3 (∑ l0g(誓)) i=1 』 ‘ …其中i表示区域,j表示区域所包含的市。如i-1,j=1,2, 5,就分别对应苏南所包含的5个市。 为第i个区域 第j个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即某市占所在区域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重。P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市的人口份额即占 所在区域的人口比重。 表1 2000—200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Theft熵 年份 _r匠 T区肉 T南 T由 E O.0习7929 三个区域: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苏中:扬州、 南通、泰州;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苏南经 济发展最快,苏中次之,苏北经济发展最慢。本文通过研 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现状和原因分析,采用Thet熵对江苏 f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后提出江苏 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对策。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量方法 200O 0.069241 0.018688 0.009195 0.002006 0.Ⅸ 测量地区差异的统计指标有很多,一般采用了极差、 标准差等反映绝对差距的指标,以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 20ol 0.o7214 0.018981 O.∞9987 O.00l536 O.007458 0.09l121 0.01213 0.001339 O.007452 0.096783 0.00852 0.11 2002 0.075862 0.02092l 系数、RHL值、Gini系数和Thet熵等反映相对差距的指 f标。Theft熵可用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 2003 O.O8丁756 O.026469 O.016584 O.00l365 2004 0.089粥6 0.∞552l 0.015914 0.∞1358 0.o口8249 O.115姗 2005 O.094382 0.025911 O.0l6033 0.∞1422 O.008456 O.120293 2006 0.093759 0.026123 0.Ol6828 0.0ol136 0.008159 O.119882 20昕 0.196l83 0.蝴36 O.叭6294 0.001078 O.0口8364 0.221919 贡献,本文主要选择国内生产总值Theil熵衡量江苏省区 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Thet熵最早是由H・Theifl于 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提出来的。本文用 Theft熵表示的江苏省各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总水 平。 r三1 ‘由江苏省2000—2007年数据分析可知: 1.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总体构成中,区间差 异平均占总体差异的79.51%,尽管各地区的GDP均以较 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它们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2000年 苏南地区GDP为苏中地区GDP的2.98倍,为苏北地区 T=>: log(5。-) i一=y i (1) 1 其中T为Theft值, 为第i区域的收入份额即第i区域国 一128一 李艳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O 0 吼 GDP Theil熵 ■ 0 —◆一区间差异 一区内差异 ? 十苏一苏一O一苏北南中区内差异 l{ 一总差异 || — | ====— ’’ § 自皇=;—萤=====; ;==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oo6 2007 年份 图1国内生产总值Theft熵变化曲线 GDP的2.44倍,2O07年则扩大到3.45倍和3.2o倍,分别 扩大了15.49%和31.16%。各区内差异总和平均占总体 差异的20.49%,区内经济差距中,苏南地区GDPThell熵 最大,最小为苏中,苏北居中。其中苏南区内差异占总差 异的12.12%,苏中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1.29%,苏北区 内差异占总差异的7.08%。由此可以看出区内差异在总 体差异中的贡献较小,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区间差 异。 表2各因素对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的贡献率(%) 年份 T区目 Ts内 T南 T由 £ 2000 78.75 21.25 10.46 2.28 8.51 20o1 79.17 20.83 lO.96 1.69 8.18 2002 78.38 21.62 12.53 1.38 7.70 20o3 76.83 23.17 14.52 1.2o 7.64 20o4 77.91 22.09 13.78 1.18 7.14 2005 78.46 21.54 13.33 1.18 7.03 20o6 78.21 21.79 14.04 0.95 6.81 200r7 88.40 11.60 7.34 0.49 3.77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苏南地区GDP Theft熵最大,说明苏南的内部差异 最大。并且从数据来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2OO7 年,苏州地区GDP增加到2000年的3.70倍,无锡地区 GDP增加到2OOO年的3.21倍,常州地区GDP增加到2O00 年的3.12倍,南京地区CDP增加到20OO年的3.21倍,镇 江地区GDP增加到2OO0年的2.68倍。苏南地区GDP hTeil熵逐年扩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3.苏中地区GDP Theft熵最小,苏中区内差异平均只 占总差异的1.29%,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苏中各 市经济相差不大。 4.苏北地区GDP Theft熵介于苏南与苏中之间,说明 苏北的内部差异介于苏南与苏中之间。有逐年扩大的趋 势,其中2O07年,徐州地区GDP增加到2000年的2.64倍, 淮安地区GDP增加到2OOO年的2.61倍,盐城地区GDP增 加到2000年的2.49倍,连云港地区GDP增加到2OOO年 的2.11倍,宿迁地区GDP增加到2000年的2.69倍。 三、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一)造成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 原因有很多,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主 要包括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区 域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水平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 等方面。 1.区位的差异。苏南地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处于 长江下游,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 南北,紧靠上海,受经济中心辐射作用较强,因此经济实 力较强。而苏北离上海距离较远,受经济中心辐射作用 较弱,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区域发展策略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实施 了“积极提高苏南,加速发展苏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其对 苏南重点投资,重点建设扩大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三沿”战略。2O07年江苏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12270.63亿元,比2006年增长21.8%,其 中20O7年苏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2494元,苏北人 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7o3元。区域差异仍然显著。 3.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指 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增长而优化升级的可能性 和条件,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 力。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 构建。需求方面: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指标代表各区域 的消费需求规模水平,以农村居民非食品消费支出占总 消费支出的比重反映各区域的需求层次。分别以江苏省 的平均水平为1,计算各区域的这2项指标的指数,加权 平均为需求压力指数;供给方面: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代表产业结构层次,反映区域的供给弹性,以人均GDP、人 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反映区域 的积累能力;以每万名在岗职工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 员数,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供给推动 力指数。定义: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指数:需求压力指数 ×供给推动力指数 (3) 表3产业结构需求压力指数、供给推动力指数和 转换能力指数的综合指数(2ix)6年) 区域 需求压力指数 供给推动力指数 转换能力指数 江苏省 1.000 1.O0o 1.0o0 苏南 1.459 1. 2.738 苏中 1.309 1.490 1.950 苏北 O.834 0.984 0.821 从表3可以得出:苏南和苏中的综合指数高于江苏省 平均水平,通常经济发达、综合实力雄厚的区域,其内部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能力较强,区域产业结构具 有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 4.区域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 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苏北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的经 济发展模式,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O06年苏北第一 产业占GDP的比重17.79%,远高于苏南的2.43%。苏南 一129一 李艳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由于区位优势,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扩散的主要 地区。 发育程度可以用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体现。2O07年,苏 南、苏中和苏北的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比值为20:6:7, 2000年,苏南进出口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额和GDP占全省 的比例分别为84.75%、55.52%、57.29%,2007年扩大到 5.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江苏省在吸引外资和外 贸方面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苏南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和教育水平较高,出海和交通便利, 其吸引外资和外贸方面高于苏中和苏北。这种区域差 异,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运用外资和外贸 92.02%、61.05%、62%。表明苏南的区域市场发育程度优 于苏中和苏北,并且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表5 20O7年江苏省各区域收入情况 两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全球化指数(GI): C =( + ),2 (4) 其中: 表示i区域进出口总额占江苏省GDP的比重, 表示i区域年度利用外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 比重。 表4 2000—2006年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全球化指数 区域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20o0 0.o3o43 0.0o336 0.00173 2001 0.o3353 0.0o328 0.00171 2002 0.O4’830 0.0(H22 O.O0 18 2003 0.O5669 0.0o503 0.0(】2z7 20()4 0.05941 O.OQ552 O.00Q16 20Q5 0.O6528 O.0o565 O.0()213 20o6 O.O6854 O.00641 0.0O 49 O.o8 0.07 0.06 厂 一苏中 // l 广 O.05 0.04 / 0.03 — 0.02 0.01 0 lj h . 6 . 6 . 6 . ‘ 2000 2001 2002 2003 2Oo哇2005 2006 年份 图2 2000—2006年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全球化 指数变化图 从表4和图2可以得出:苏南区域的经济全球化指数 高于苏中和苏北,并且经济全球化的速度较快,苏中和苏 北相对缓慢。经济全球化指数越高,经济越发达。因此 经济全球化指数的差异促使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 大。 6.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在苏 南、苏中和苏北呈现梯度递减。高校数量、在校学生数和 专业技术人员苏南居首位。苏南经济发达,从表5、表6 可以看出,苏南具有最多的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可提供更 多的就业机会;人民生活收入高,子女受教育程度更好; 生活配套设施好,人才向发达区域聚集,苏北存在人才流 失现象。 7.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区域市场在区域经济 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区域市场经济的 一130一 区域 规模以上工业 在岗职工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 农村居民人均 企业数(个) 均工资(元) 支配收入(元) 纯收入(元) 苏南 2053o 32962.O 2a 25.7 9281.5 苏中 8659 23171.6 l5424.9 6678.O 苏北 7143 2o475.5 13722.2 5343.6 表6 2007年江苏省各区域人民生活基本情况 区域 卫生机构 公共图书 城镇居民人均 恩格尔系数 (个) 馆数(个) 住房面积(m2) 城镇(%) 苏南 9344 48 29.5 35.7 苏中 4553 22 33.O 39.5 苏北 5878 36 28.5 35.9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的定量比较分析 本文阐述了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七种因素,以江 苏省三大区域为单位,以2000 2O06年人均GDP的增长 (Y)为因变量,区位差异( )、区域发展策略的差异( )、 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 )、区域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 (丘)、经济全球化水平的差异(恐)、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 ( )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x7)分别由离上海的平 均距离、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经济全球化指数、人均乡 镇工业总产值、人均科技教育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衡量。 由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5.0,利用线性回归得出: Y=0.453 +0.468x3+0.086暑 (5.82) (10.78)(4.56) rt2=O.929.DW=2.34 由结果可知,区域发展策略差异、产业结构转换的差 异和区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显 著,可以解释经济发展差异的92.9%,为形成经济差异的 主要因素。当其影响程度大的时候,对经济增长有促进 作用。 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适度的区域差异为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 在的赶超动力,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 殊,就会出现严重的负面影响。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的合理程度,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是处理区域经济发展 差异问题的关键所在。 1.实施扶持苏北发展。苏北根据自身的条件,发 展阶段,确定自己的产业类型与发展模式。打造苏北交 通新战略,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 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 技教育事业发展、加强苏南、苏北合作。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克拉克、库兹涅茨等阐述产业 李艳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实证研究 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 产业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增加,最后 五、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定量分析可知, 其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了 区域发展策略的差异、产业结构转换的差异和区域市场 发育程度的差异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江苏省区域 第三产业份额显著上升。2OOO年,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 占GDP的比重为12.52%,2OO7年下降到6.75%,第二产 业产值占GDP的50.33%,2007年上升到55.89%,第三产 业产值占GDP的37.16%,2007年上升到37.36%,第三产 业产值占GDP比重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指标,它 的发展水平是区域技术创新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技术 创新,刺激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发展苏北、产业结构优化、开发人才 资源和推进企业合作发展等对策。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 编号:07SJB79009] 3.开发人才资源。人才匮乏制约着苏北经济发展,政 府应制定优惠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开发环境, 重视人才。苏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实施差别化战 略,包括人才战略目标定位差别化、人才战略进程差别 化、人才战略对策举措差别化。 [参考文献] [1]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分 析[D].吉林大学,2006.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打破地方壁垒推进企业合作发展。江苏省实行区 域均衡发展战略,企业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区域合作 主要通过企业合作来完成。利用经济、法律、等手 段,促使沿江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参股等形式,与 苏北企业形成企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3]欧向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李小建.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J].地理研究,2000(3):225—233.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y diferent in southern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d讪y ex- panding.This thesis basis onthe statu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adopt the GDPTheft entropy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 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erences in Jiangsu pro、rince.Through analyze the reas0ns,For llsing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that the degree of regional market development,mdustri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main factors to leadthe ot2tono— my different of Jiangsu ince. nce,Finally,provid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diferent;Theft Entropy;industrial structure (责任编辑:梁宏伟) ”●…・●….1it…・●…・●…・●…・●…・●…・●…・●…・●…・●…・●…・●…・●…・●…・●…・●…・●…・●…・●…・●…・●…-●…・●…・●…・●…・●…・●…・●…・●…・●…・●…●…・●…・●…・● (上接第125页) 的应对措施,协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 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优势农产品和环保节能型 产品出口;支持轻工和纺织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 自主创新,保持出口有序增长。二是深入实施出口品牌 发展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加强对出口品牌 的宣传和保护,促进品牌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三是 [参考文献] [1]王冉冉.广东外贸结构性风险探讨[J].广东行政 学院学报,2006(10):67—71. 加强规范出1:I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外贸秩序 法律法规建设。 在进口方面也要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一是结合国家 [2]洪英.辽宁进出口结构分析[J].对外开放,2OO7 (5):12—13. [3]张春玲.山东省出口产品外贸竞争力的优劣势比 较[J].集团经济研究,20cr7(8):131—133. [4]徐梁等.江苏外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建议[J].商 场现代化,2006(11):31—32.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鼓励进口的指导目录,采取 相应的鼓励进口优惠。二是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 经济手段,加大进口促进力度,鼓励省内短缺资源性商品 进口,鼓励引进关键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工作。要 做好国际贸易争端应对工作,特别是近期频频出现的国 [5]王向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J].财经界,2006(11):179—180. [6]金善女等.河北省对外贸易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OCr7(1O):72—76. 外贸易摩擦、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信息咨询服务,制定具体 A ;tI翟ct:Fujian’sforeigntrade has beendeveloping ̄cklyin recent years,totalforeigntrade keepincreasing.Despitethis,thelevel of optimization oftrade structure isn’t sa ̄sfying.To further optimize trade structure,impmve the level oftrade,it's necessary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ujian’S foreign trade,analyze the relevant problems, Ilg up optim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trade structure;F iaI1 Provir啪;strategy (责任编辑:梁宏伟) 一l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