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植物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保捱科技网
园林绿化

植物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王勇

传统的植物应用,常常只是将植物视为美化的素材,用来装

缀生活的空间,但这种偏狭的观念已不足以应付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不足以解决现代生活环境上的困境。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种植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来让它成长,而且需要经常的照顾和维护才能达到设计效果。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和水分,同时植物也会调节周围环境,增加生活空间的舒适度,这些都是有生命力的植物材料的特性。

环境空间设计原则

1、空间层次及机能的强化任何环境的设计,其必有主、从等层次之分,也有不同机能之分,利用植物空间设计之前应充分了解城市规划和建筑师之整体构想,再以植物配置加强其层次及机能之划分,使能引导人的视线及动线先至中心地点而后至次要地点,或是使人了解各自不同机能的空间所在。

2、空间的划分

空间太小令人局促,空间太大则又易失之空洞。以植物配置将一大空间划分为一系列不规则、有韵律而适合人性尺度的小空间,则不但予人亲切感且易让人获得深刻的体验。空间的划分有垂直分隔及水平分隔法,一般的户外空间其划分仅注意到水平方向的长度和宽度,很少顾及垂直方向的划分,但若当人们视线被引导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情况时,空间的高度感就会加强。

3、空间元素之强调

环境空间中,常有某一重要元素或空间需要特别将其强调出来。如建筑物的入口、公园的大门等,以适当的植物配置,则可让人一见就明了入口的位置而不会有茫然不知所向的感觉。

植物与空间的关系

树冠开展、枝叶浓密的大乔木以及各种爬藤植物形成的蓬架有若屋项,平整的地被植物有若地板,而绿篱就象隔墙一样,因此植物也有一般建筑元素之特性,具有构成空间之潜能。由于植物有生长的特性,因此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会造成不同的空间感,而植物的最终高度为决定其形成空间潜能之一重要因素,只要配合设计,选用适当的植物,恰当的栽植,则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其建筑元素之潜能,且由于其多方面的变化性而造成的趣味,这是其他建材所无可比拟的。植物形成的空间有两种类型。植物本身为一种三维空间的实体,因此当我们由外部去看它,就是一个凸性之空间。当我们进入其内去体验它,则成了一个凹性空间。

植物形成的凸性空间

单株庭荫树的栽植或组合的植物

环境空间设计中的植物应用

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设计手法。

1、引导法此法为利用各种手段吸引人,使人内心造成一股冲动产生想要往前一探究竟的欲望。如利用植物将一个大空间分为一系列的小空间,并使各小空间皆能为人体验且具有连续之相关性;或利用刺激、吸引、暗示的方法引起人的好奇心而引导人至目的地;或将最终之全景以诱导的方式逐渐显现于人而最后使人欣赏其全貌。下转第43页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中小学教课书上开设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科目,从小就树立造林、护林、爱林、种花、种草,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形成讲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风尚。

2、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各级要制定一个经济、社会、生

群,常让我们有欣赏雕塑的感觉,此即属植物形成之凸性空间。

植物形成凹性空间以单株植物而言,当一个小孩爬上一株大柳树时,树冠及其下垂的枝条就像幕帐一样,而使他体验到进入了一个凹性空间里。当植物群植、列植或与其它隔墙、顶甚至地貌结合时,也同样可让人体验到置身凹性空间内之感受。宽经营项目,对木材、珍贵野生动植物产品要由林业部门统一经营,严禁其它单位和个人经销木材及珍贵野生动植物产品,对其它林副产品要放开经营,价格由市场调节,林业部门要建立林业市场信息网络,提供经济情报和服务,使市场起到剌激生产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场管理,做到又要把市场搞活,又有利于资

源保护。态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克服

3、建立生态和社会效益补偿机制,提高林业市场竞争能力。领导上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思想与做法,保证规划实施的严肃林业是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于一身的公益性事业,但目前我国林业只能得到经济效益,其它效益被公众所享用,这对林业部门的分配极为不公平,希望尽快建立生态和社会效益补偿机制,如对生态型林场或乡村,国家和地方财政要给予补贴,使之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真正把林业应该得到的利益归还给林业,用于发展林业生产。

第四,强化领导,把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提高到经济和政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丘陵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林业经济发展滞后,一般不被广大干部群众所认识,由于经济落后,林业投入低,群众没有真正把造林绿化作为自觉行动,依然是过去的老办法,即所谓行政干预,搞群众运动,但这种方法收效甚少,今后必须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性、连续性、可持续地发展。

第五,依靠科学,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就是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总体素质。对现有科技干部要通过外出考察、专向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快适应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林业科技投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解决科研经费不足问题,对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林业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要引导开发适应生态经济型林业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通过行为把科技成果尽快推向市场,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早日形成效益。◆

(作者单位:滁州市环保局)

编辑/小丁

39

当代建设1998.5.

大家谈

从八十年代起我国的建筑安装工程发包模式通常是以施工总承包为主。随着建筑安装施工的日益社会化、专业化,业主在确定了主要土建和安装承包商后,对于建筑和安装工程中的专业化程度高,需要特定施工资质的分部分项工程,如装潢、消防报警、压力容器、暖道、电梯安装等,分别发包给其他承包商。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且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在上述发包的情况下,组织协调更加复杂,相互制约的因素增多,从而造成了工程上进度控制的难度。在此情况下,如何对工程进度加强控制,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编制总进度计划

每个承包商都有一个在合同规定的承包范围内施工进度计划,但都是单方面的。它仅考虑了自身的业务技术,主观因素和单方需要。如果不进行系统协调编制,使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那么工程进度就很难顺利进行。如不预先协调安排,必定会相互干扰、相互推诿责任。造成误工或施工成本的增加,最终延误整个工程的总工期。

要清除上述不利因素对工程进度的影响,首先要从技术上加强对工程进度的预控,根据各承包商提供的施工进度计划来编制一份整体系统的总进度计划。以促进各承包商积极地按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相互衔接,保证每一个阶段的施工质量达到优级水准。这一问题通过工程实践证明,编制好高质量的总进度计划,对计划目标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二、及时做好系统进度计划变更

在实施总进度计划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气候问题等一些

客观因素常常会使得施工进度影响而脱离计划。因此,必须在工程进度控制正常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在完成整体的系统的进度计划编制后,及时针对影响整个系统进度计划的不利因素加以整改,把产生的变动对总工期的影响降到最小值。

具体落实每周召开的各承包商例会,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现场发生的关于“系统进度计划修正”等问题。尤其要对进度网络中

浅议工程进度的控制

□任虎良

关键线路上关键工序进行调整,从施工方案、施工程序以及可能发生交叉施工而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协调各承包商的动作,以避免出现纠纷。当修正改变了原来的关键线路及其他承包商的工作安排时,组织突击解决关键路径上的部分分项工程的施工,这种动态的管理控制是进度控制的关键。

三.协调各承包商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各承包商之间无合同关系,加之其各自施工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必定会出现种种不利于工程优质有序进行的因素.为此要协调好各承包商之间关系,必须先明确各承包商施工范围,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意识等.通过公平、公正的协调,在统一计划的调整中,加强整体意识.遇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文字记录,把问题控制在事前解决.通过这样相互激励,各尽其责,才能创造出优质工程,完成预期的工程进度.

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使得承包者们在平等的竞争中求发展,促进工程井然有序地完成。◆

(作者单位:合肥市纺织设计研究院)

编辑/小丁

上接第39页2、隔离法现今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因大量

人为环境的建造,使自然景观破坏甚至常至不可恢复之状态,因此需利用隔离的方法以屏障不良视线。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口的激增,使人的私密空间受到侵犯,因此也需利用隔离的方法以造成私密性的空间。虽然上述两种情况皆欲造成隔离的效果,但因使用空间者所持观念及意向不同,其利用方法也不一样。3、透视法利用植物之颜色、质地、大小、形状等特性,在空间中加以组合而造成不同的透视效果的方法,可使原本较小的空间看来较大或原来较大空间看来较小。

4、框景法一般人不论是静憩下或行动中观察事物时,视线总是移动的,对事物的感觉常是整体的、全盘的,很少去注意它的细部,除非是特意地去注意它或被训练出的习性要细察它。因此植物的型、细致的结构及相似色彩的一般性,如不是刻意强调地安排,常在景观中不为人们所细察,所以我们可称其为环境中

的“负性成分”。利用植物为负性成分的特性作为辅助元素,使人视线集中于某一重要空间或美丽景致而忽略其它空间。5、联系法利用植物使大空间中之小空间连系起来,使原本的大空间看来较小,而关系变得更密切,空间变得更明晰。6、空间缩小法将植物栽植于一过大的空间中,使空间缩小而成为更能为人所感知的空间。

植物在环境设计中的功能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空间构成上、气候上、工程上及美学上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作为设计工作者运用植物进行配置时,应根据实际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它的效能,避免进入“纯美学”的误区。◆

(作者单位:合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

编辑/小丁

当代建设1998.5.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