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从业需求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和操作实践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标准
从以下“四性”对课程进行评价:
——人文性。具有浓郁的家乡色彩、自我学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炉,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综合性。有机地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亲身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生成我们的校本课程。
——开放性。以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学习形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实践性。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组织内容,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三、评价内容及方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1、教师课程方案评价:
| 评价项目 | 评价要求 | 分数 | 得分 |
| 课程开发 目的意义 20% |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 | 3 | |
|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 | 7 |
| 课程宗旨的体现 | 5 |
| 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 5 |
| 课程目标的确立20% | 目标明确、清晰 | 7 | |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 6 |
| 考虑到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 7 |
| 课程内容 40% | 内容组织得好,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 10 | |
| 内容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 15 |
| 内容新科技、新观点、新教学思想含量高 | 15 |
| 课程评价 20% |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 20 | |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学校 | | 班级 | | 学科 | | 执教者 | |
| 课题 | | 年月日 |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参考 分值 | 实得分 | 评课 摘要 |
| 导50分 | 指导 思想 10分 | 1、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 4 | | |
| 2、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 3 | |
| 3、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 3 | |
| 目标 内容 8分 | 4、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 4 | |
| 5、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 4 | |
| 指导 过程 24分 | 6、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 4 | |
| 7、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善于设趣导疑 | 5 | |
| 8、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 3 | |
| 9、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 | 3 | |
| 10、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 | 6 | |
| 11、设计训练针对性强,课堂灵活、生动 | 3 | |
| 教师 素质 8分 | 12、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 4 | |
| 13、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 2 | |
| 14、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 2 | |
| 学 50分 | 全体性 12分 | 15、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 6 | | |
| 16、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 6 | |
| 全面性 13分 | 17、掌握学法,习惯良好 | 7 | |
| 18、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 6 | |
| 主动性 11分 | 19、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 5 | |
| 20、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 6 | |
| 创新性 14分 | 21、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 7 | |
| 22、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 7 | |
| 等级分数 | 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合格60分—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 | 总分 | |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以问卷形式考察学生的素质情况;以知识问答方式考察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