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36例临床观察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36例临床观察

来源:保捱科技网
_ 。 = 希 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36例临床观察 张金多 李跃华 汪振杰lI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00029)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药口服结合中药穴位贴敷综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的{Ff效。方法:将70例原发 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药口服、中药穴位贴敷)36例和对照组(中西药口服)34例,疗程2周。分别在治 疗前、1周末、2周末统计骨痛积分,观察2组患者骨痛积分变化。结果:2周末,治疗组患者的骨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骨痛积分在治疗1周末开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治疗2周末开始与其治 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患者在补钙、促 进钙吸收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若配合中药内服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更有效缓解原发性骨质疏松骨痛。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疼痛 穴位贴敷 中药复方文献标识码 A 投药和剂量 中图分类号 R681.05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2)07—0059—92 在补钙、促进钙吸收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健脾 补。肾活血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36例原发性骨质 疏松骨痛患者,并与单纯内服中西药的34例作对照,取得较 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lll、 《骨质疏松学》 制订。骨密度(BMD)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制 订。BMD<M一2SD以上为骨质疏松症;BMD<M一2SD并伴有一 处或多处骨折。或<M一3SD以上为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表现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8月中国中医 为腰背、肢体疼痛,酸软,抽筋,不能持重,身高变矮,在受较 轻外力作用下易于发生骨折等。 1.3纳入标准1.4排除标准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及骨质疏松门诊中符合纳入标 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7O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有自发疼痛. 表现为腰背疼痛38例(54.29%),四肢疼痛12例(17.14%),腰 背兼四肢疼痛20例(28.57%);有8例(11.43%)经X线证实 有腰椎压缩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性13例.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肾性、营养性、血液性、 症。性别不限.年龄50—75岁。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药物、失用型、先天性骨质疏松症,合并有心、脑、肝、肾脏衰 竭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 者,有皮肤疾病或贴敷局部有皮肤破损者。 2治疗方法 女性23例;平均年龄(63.32_+3.74)岁:平均骨质疏松病程为 (6.78+1.24)年;重度骨质疏松症7例。对照组34例:男性12 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5.82-+2.44)岁;平均骨质疏松病程 为(6.05-+2.01)年;重度骨质疏松症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 2.1 对照组 给予钙尔奇D片 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科研课题(第二批)——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疰优势和规范化研究(CACMS07Y04) 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抑制肠细 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 大黄膏敷神阙穴可起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 能,使胃肠蠕动正常,大便软化而通畅,达到预防便 秘的目的。中药药性温和,不易导致腹泻,敷药不经 口服则胃肠不适少,副作用小,对机体几无损伤.患 者易于接受。并且,穴位贴敷治疗操作简单,易掌 2008,43(12):63 2】莫文娟,张平,段功香,等。神阙穴药敷联合穴位按摩预防 胞膜上Na十-Kt-ATP酶,阻碍Na 转运吸收。使肠内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便秘.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 (3):346 【3] 刘仁俊.大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9(17):150 f4]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西南军 医,2009,11(5):931 第一作者:江立斌(1977一),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 向为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 握,无绝对禁忌症,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参考文献 【l】 张丹,夏志伟.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标准.中国医刊, 收稿日期:2012—01一O8 编辑:华 由 王沁凯 中医药_ 三! 竺堂竺!塑囝 譬 ; 0703353)600mg口服,每日1次,并给予西苑医院老年病科经验方 劲骨坚3号颗粒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改颗粒剂型为汤剂。基本药 物组成:补骨脂15g,骨碎补10g,杜仲15g,川怀牛膝(各)15g,茯苓 4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 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 病。骨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状,常以蠼背部疼痛 为主,也可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或髋、膝、腕关节疼痛,严重 15g,白术12g,党参30g,盐龟版10g,熟地黄30g,细辛3g,制川草 乌(各)5g(先煎)。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除给予上述治疗外,加用药物穴位贴敷治疗。药 物组成:红花30g,透骨草30g,制川草鸟(各)15g,川芎15g,细 辛12g。上方药物研末,每次取适量,以白醋调成糊状,选取脾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骨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肾虚、脾虚、血瘀是骨质疏松症骨痛发生的 主要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现代研究表明,骨微血 俞、肾俞、腰阳关、命门及阿是穴贴敷,每部位取药糊约4g,纱布 覆盖,医用胶带固定。每日贴敷1次,保留12h,2周为1个疗 管改变是骨质疏松瘀血证的病理基础,瘀血是引起骨质疏 程。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药物过敏情况发生。 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停服其他止痛药物。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背、四肢骨痛的变 化。腰背四肢疼痛分级评分方法参照文献『5],根据疼痛的程度 分为5级:O级无疼痛;1级负重后疼痛;2级活动痛;3级休息 痛;4级运动受限:5级服止痛药。疼痛又分轻、中、重3种程度, 依次计为1、2、3分.无疼痛计O分。轻度骨痛为1级,中度为2 级或3级、重度为4级或5级。在治疗前、1周末、2周末分别对 患者行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及2周末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级, 并分别行骨密度检查。由同一技师在门诊采用DEXA骨密度仪 (Lexxos型),测量患者腰椎Le ̄L的骨密度,取 I4的均值。 3.2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 订。显效:腰脊疼痛及临床症状消失,积分下降达2/3以上;有 效:腰脊疼痛明显好转,积分下降达1/3以上;无效:腰脊疼痛 改善不明显,积分下降不足1/3。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 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用 (X_T.S)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I4.1 2组患者骨痛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骨痛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4.2 2组患者骨痛积分值变化比较见表2。 表2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各个观察期骨痛积分值变化比较(船:s) 组别 例数治疗前(基线期) l周末 2周末 治疗组 36 5.78+0.78 2.93+0.54 1.22 ̄0.33 对照组 34 5.72_+0.83 4.95 ̄0.77 3.08_+0.6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O.01;与同时期对 照组比较.AP<0.05 3.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D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囫 !!兰璺兰竺堂竺!塑. 中医药 松性骨痛的重要机制之一.可能与其引起的血供减少、微循 环障碍、不能正常营养骨组织及神经致成骨减少、骨量降 低、显微骨折增加、骨小梁超微结构改变以及骨内压增高相 关[61。本研究表明,在给予补钙和促进钙吸收药物治疗的基 础上,给予补肾健脾活血止痛的中药口服,配合温经活血、 通络止痛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标本兼治,内外合治,可缩 短止痛的起效时间,能够很好地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 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透过穴位皮 肤,刺激穴位,由穴位的反射来调整、激发和调动人体的内 在机制,从而发挥疗效。选用温经活血通络的红花、川I芎、细 辛、透骨草、川I乌、草乌等药物,作用于肾俞、脾俞、腰阳关、 命门等温肾健脾助阳的穴位,可激发机体正气.从而发挥调 和气血、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 骨痛的过程中,若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可取得更好疗效。但 是在外用药膏制作上.应该深入研究,采用现代制作工艺, 使之更加方便实用,以更好地发挥疗效。治疗后2组的骨痛 症状均有改善,而骨密度变化却未见显著性差异,这与疗程 过短有关I7 l,骨密度变化通常需要3个月。至于补肾健脾活 血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 度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做更长疗程、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观 察。 5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 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6(1):1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3 李跃华,薛李,赵芳芳,等.劲骨坚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29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0,51(6):520 王和鸣,葛继荣,田金洲,等.强骨胶囊(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 疏松症骨痛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2005,6(13): 38 刘方,黄海,邓伟民,等.从骨质疏松骨小梁微血管变-te. ̄4析瘀血 疼痛的基础.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31):750 张大新,蒋天裕,王丽丽,等.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腿痛症状机 理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oo1,2(7):84 第一作者:张金多(1983一),韩国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中医药防治老年病。 通讯作者:李跃华,shanzhuyu@126.corn 收稿日期:2012—01一O8 编辑:华 由 王沁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