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特征
及其实施策略探讨
蒋满元
(广西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530003)
内容摘要:文章从教育系统全面进步的角度,依据所构建起的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对全国31个省份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处于不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分析了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性,并最终提出了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推进策略。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聚类分析 区域特征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7)01-0010-07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之实现与有效推进,需要我们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格局,揭示不同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与实现条件,并进而探索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与实现模式。考虑到各区域的具体特点与现实特征,于全国范围的教育现代化而言,我们既应按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进程,而且也更要发挥出全国教育资源的互动互补优势,并进而逐步实现区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与促进教育现代化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有鉴于此,现阶段开展对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区域特征与实施策略分析,无疑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
一、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合理地划分区域既是研究区域现代化基本水准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提出区域教育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由于省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其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情况联系紧密且又能形成一个相对的运行系统,因而具有相对的现代化推进过程;加之又考虑到,尽管更细致的区域划分法(如以县为单位),更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与说明,然而因数据来源的,许多指标进行分县统计的确又是十分困难的。鉴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将我国31个省份分类为不同的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区域,我们的依据是基于各个省域的总体平均水平;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
(2000)公布的统计项目与其他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其中的数据基年均为1999年。国统计年鉴》
(一)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方法选择
1.区域聚类指标的选择与两维指标体系的构建
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分析既需要考虑到自身之特点与需求,但又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孤立地进行;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方法的指标选择上,一方面必须要坚持其能够支持聚类分析,另一方面则又需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区域与教育区划的联系与区别。鉴于,我们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与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构建出“社
收稿日期:2006-10-17
—10—
2007年第1期 ・上海经济研究・
(S2E)的两维指标体系。这种体系以(PGDP)和会经济——教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受教育
(PEDU)分别作为判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然后再本着少而精的年限”
原则,适当补充若干能够表征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要素、且分类效果显著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在判定社会经济区划与教育区划的前提下,比较分析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并进而揭示出各区域现代化水平的不同特征。
相对而言,对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进行分类评价的指标是比较成熟的,其主要是由六大具体的指标体系构成(参见表1)。六大指标体系中,核心的应是能表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此外,还补充了“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以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方面指标。应该说,这些指标已基本上涵盖了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最主要的社会经济项
①目。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的评价而言,对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及其指标的选取则要困
难得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观念性因素很难加以量化测评,因而在具体的聚类分析中,我们着重选取了五大类指标(参见表1);其中,核心的指标应是“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考虑到这一核心指标属于“教育存量”范畴,因此要全面把握区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还需补充若干“教育增量”指标,如“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等,以有利于反映出教育发展的现实水②平。
表1
指标类别综合指标社会经济方面聚类分析指标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①城镇化水平②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分析指标指标名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
指标类别综合指标教育现代化水平聚类指标
成人识字水平③高等教育普及水平高中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投入水平
指标名称
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
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
单位年
%
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
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
人均教育经费总支出
人人元
元元
注:表中①、②、③为逆指标。聚类分析指标选择主要参考谈松华、王蕊、王建:“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聚类方法的具体选择
尽管上面的聚类分析指标已具有了较强的分类效力,然而为更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与说明,我们还需进行一定的细化与深入。为此,经反复比较,我们认为,采用灰色聚类方法是比较恰当的,原因在于,灰色聚类虽也以数学模型为基本手段,但却包含了人的经验与定性认识,其在数据“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凸现了指标的“社会属性”,因而其分析结果也就更显科学与合理了。
当然,在具体的聚类分析过程中,我们还需依据各项聚类指标价值判断的重要程度,并在经反复比较调整后,来分类确定S维与E维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借此获得较满意的分类效果。为此,在S维指标中③,我们将“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些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确定为0.4、0.10、0.10、0.10、0.10、0.20;而在E维指标中④,我们将“6
—11—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和“人均教育经费”的权重系数分别确定为:0.40、0.10、0.10、0.20、0.20。有了此类权重系数后,我们最后产生的以区域为单位统计的各项指标均值,便均分别按照区域内部各省份的“总人口”或“分类人口”进行加权平均处理;而这些指标均值即可用来与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实现程度标准进行对照分析,并进而成为评价区域现代化水平的一种坐标参照系。
(二)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结果分析
1.社会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聚类结果分析
表2
类别
城市(3)
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灰色聚类结果(一)(1999年)
省份上 海北 京天 津浙 江广 东福 建江 苏辽 宁山 东
人均GDP30805198461597612037117281079710665100868673
单位:元
省份青 海宁 夏四 川云 南西 藏陕 西甘 肃贵 州
人均GDP46624473445244524262410136682475
类别省份黑龙江河 北湖 北新 疆海 南吉 林内蒙古湖 南重 庆人均GDP7660693265147063836341535051054826类别省份河 南山 西安 徽江 西广 西人均GDP444727470746614148类别
发达区(9)
省份(6)
中等发达区(14)
中等发达区(14)欠发达区(8)
通过以人均GDP指标为关键变量的灰色聚类,我们所得出的对28个省区(北京、天津、上海单列出来,并直接作为发达地区的“城市”类)的分类结果(参见表2)与由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基本一致,其中仅在“发达省区”与“中等发达区”之间略有交错(特殊的例子就是广西与)。由于我国的具体特点,无论是各经济带、还是各省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都显得比较大;区域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与推进进程也表现出了极端的不平衡性(例如,以人均GDP指标判断,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地区的均值就已相差5.6倍;其中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比,均值相比更是超过了12.4倍)。当然,就现代化进程分析,差异中也存在着趋同: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除发达城市已构成了“3∶2∶1”的结构外,其他三个区域均一致地表现为“2∶3∶1”与“1∶3∶2”结构。不仅如此,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也不明显,其中发达省区与欠发达省份相比,农村人口比重仅高出14.5个百分点,离现代化之要求均有着相当的差距(参见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这些情况,均是我们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加以考虑的。
表3
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灰色聚类结果(二)(1999年)
指标名称
全 国
653417.749.333.050.123.026.974.558542210人均GDP(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人口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发达地区城市省区229105213.113.5.849.651.136.814.544.739.626.5.928.723.072.499776873123201中等
发达区
552721.344.434.356.317.725.677.250162057欠发达区
407923.242.434.4.612.922.582.951861571变异系数
73.42.17.15.29.45.26.21.27.41.8875750486注:从表中可知,人均GDP、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率、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表现差异较为显著的指标。
—12—
2007年第1期 ・上海经济研究・
2.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聚类结果分析
通过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关键指标而对全国各省份所进行教育现代化水平与程度的分类(参见表4),其特征与“人类发展指数”的分布情况乃是基本一致的。统计结果表明,四个区域(北京、上海、天津单列为发达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均值分别按0.865、0.765、0.681与0.5的顺序递减,除“发达城市”处于高水平的人类发展类型外,其余三个区域均属于中等水平的人类发展。此外,将各省份1997年人类发展指数与人均受教育年限比较后还可发现,全国仅有少数省份两者的分布情况是不太一致的。原因在于,就“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分量——“总入学率”而言,它属于“教育增量”范畴,反映的是教育现代水平;而“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则是一种“教育存量”,其反映的是教育的历史成就(表4中的山西、、山东、福建、海南等省份就均属此类现象)。不仅如此,从各区域指标的均值分布中也可看到,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依次是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人均教育经费、人口文盲率与每万人口高中阶段的在校生数(参见表5),其中,在人均教育经费方面,发达城市乃是欠发达省份的5.3倍,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安徽甚至相差8.8倍。所有这些均进一步揭示出了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所应重点考虑的区域特点。 表4
类别
城
市(3)
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的灰色聚类结果(1999年)
省份北 京上 海天 津吉 林辽 宁新 疆黑龙江山 西广 东河 北江 苏浙 江
人均受人类发教育年展指数9.9.8.8.8.7.7.7.7.7.7.7.2167201690818059452813
0.0.0.0.0.0.0.0.0.0.0.0.867877852710831685766079843730827821
类别省份湖 南内蒙古湖 北海 南陕 西江 西河 南重 庆广 西广 东福 建人均受教育年7.7.7.7.7.7.7.6.6.6.6.4334272313100986848276人类发展指数0.0.0.0.0.0.0.0.0.0.0.66257077096176356616359770802类别省份四 川宁 夏安 徽甘 肃贵 州青 海云 南西 藏人均受教育年6.6.6.6.5.5.5.2.6554340695818195人类发展指数0.0.0.0.0.0.0.0.6176032570516528583452发达区(12)
省区(9)
中等发达区(11)
欠发达区(8)
注:人类发展指数为1997年数据。
表5
教育发展水平指标分区域统计(1999年)
指标名称
全 国
7.160.70115.1455.81.0474.5238.9
发达区城市9.300.8657.67267.2341.5432.5843.9
省区7.610.76511.3763.6181.7478.7297.1
中等发达区
7.070.68115.7547.5163.4511.6194.4
欠发达区
0.330.521.4433.0114.8398.0160.0
变异系数
16.6—65.5108.138.721.270.9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类发展指数(1997年)人口文盲率(%)
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人)
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人)每万人口初中阶段在校生数(人)人均教育经费
注:表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1997年的数据计算得出。
3.区域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比较与交互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比较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大小,我们以全国的各项指标均值为100,而将各区域(不含发达城市)的数据转换为梯度指数(参见表6)。依据极差判断,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极端不平衡,我国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似乎要小一些,而且各项指标的差异程
—13—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度也不太一致。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区域的教育经费、人口中的文盲率以及按人口平均的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等方面项目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普及义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的人口文化素质、人类发展水平以及初中阶段在校生数量等指标的差异却并不十分突出。
表6
各区域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梯度指数(以全国均值为100)
指标名称
人均GDP非农产值比重非农劳力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受教育年人类发展指数人口文盲率
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每万人口初中阶段在校生数
人均教育经费全 国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000000000000发达省区
161.105.110.108.117.144.106.109.75.110.100.124.0082583114中等发达区
84.95.87..85.93.98.97.104.99.107.81.6671710684不发达区
62.43.70.67.88.71.88.80.141.70.83.67.409161456090极 差
98.62.39.41.28.73.17.28.-66.40.17.57.609197965804 总之,将上述以灰色聚类划分的社会经济区域与划分的教育区域再次进行交互分类,并以双向列联表的方式进行表达,即可得出我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分类的基本轮廓(参见表7)。表中自左上至右下的阴影部分,表示了这些省份社会经济与教育分系的完全一致性以及现代化水平的基本适应和协调(在各省份中,它们占总体的71%左右)。社会经济类别超前于教育类别一个等级的省份有3个(山东、福建、安徽),其占总体的9.7%。教育类别超前于社会经济类别一个等级的省份有6个(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其占总体的19.3%。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没有一个单元在
交互分类中超过了两个等级,这也即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现代化进程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表7
各省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交互分类
社会经济发达
城市(3)
社会经济发达省区(6)
社会经济中等发达区
(14)
社会经济欠发达区
(8)
教育发达城市
(3)教育发达省区
(10)教育中等发达区
(10)教育欠发达区
(8)
北京、上海、天津
辽宁、江苏、
广东、浙江山东、福建
吉林、黑龙江、河北、
、山西
湖南、内蒙古、湖北、海南、江西、河南、重庆、广西
安徽
陕西
四川、宁夏、甘肃、贵州、
青海、云南、
二、不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探讨
(一)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在经济、社会现代化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形势下,为实现社会经济的上台阶发展,发达地区也必须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借此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与实现教育的现代
化,发达地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以实现终身教育制度和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14—
2007年第1期 ・上海经济研究・
区域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建设好教育社区和学习化社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们还应依据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的特点,积极调整农村的中小学布局结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城市相对富足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并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现代化。2.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以局部带动全局并最终实现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3.转受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为促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原因在于,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可以从全局的角度来全面统筹教育事业的发展,并进而使教育现代化事业具有明确的发展指向性目标;不仅如此,实践中也只有行为才可以有效地调动起有限的资源来建立起全方位的教育投资体系与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进程。4.注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导向、咨询作用的基础上,使之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5.大力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由于目前发达地区已实现了“双基”目标,因此,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更高标准与更高质量的全民教育,应是发达地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6.实现由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向制度与观念层面现代化的及时转变,正确处理好硬件现代化与软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二)中等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由于中等发达地区中的许多省区乃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其已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的社会经济现实对教育现代化来说,其呼唤虽不及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那么迫切,但却也仍存在较多的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同时,现实中也具有一定的物质与思想文化基础来促使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有效开展。由于中等发达地区的内部差异较大,尤其是工业化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地区同时存在,因此,实践中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育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模式,以点带面并进而最终实现整个地区的教育现代化。
具体说来,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于中等发达地区而言,采取如下的对策与策略乃是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的:1.在巩固“两基”的基础上,以结构调整带动规模扩张,并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此,实践中面对着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压力,我们一方面要迅速遏止中等职业教育的资产流失,盘活现有存量和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应在办学模式上,积极围绕“人才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同时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2.继续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并借此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优化。实践中,要继续实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同时利用已有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和农村成人培训网络,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与地区间的有序流动提供教育培训。此外,在切实承担好“绿色证书”教育以为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培训更多的各类合格人才的同时,基础教育也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与当地生产活动的联系,改革农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以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3.通过创新、机制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途径,做好培养人的现代化这篇文章。作为应试教育“重灾区”的中等发达地区,更有必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下功夫,也更有必要在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精神方面尽量大努力。4.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坚持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应该说,以民主化、个性化、自由化、高能化、广空间、大容量、高效率和不断创新为特点的教育信息化,是中等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实
⑤
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5.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结构体系。为此,实践中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真正实现各级教育内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沟通,并从而在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灵活、多元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既满足了适龄青少年的受教育需求,同时又为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欠发达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15—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由于欠发达地区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其在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背景以及城镇发展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时,教育也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并进而建立起一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
具体说来,在促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采取如下的对策与策略仍也是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的:1.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与民族教育。同时,还要改革与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教育思想观念,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2.努力从实际出发寻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在这里也即是要求应根据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的层次性与阶段性,依据区域内不同的生态、资源条件及经济产业类型,来建立起一套具有灵活性与地方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并进而形成一个“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加速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3.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并以信息化带动与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由于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问题,而且还可以作为欠发达地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借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因此,以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应该是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4.建立与完善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为此,各级仍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实施国家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程以及国家扶贫教育工程等项目;与此同时,再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以借此拓展与夯实教育资源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健全教师的在职培训、继续教育与持证上岗制度,多途径地提高教师素质与转变教师观念,以力求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5.增强核心区的辐射效应,积极扩散教育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欠发达地区内部差异极大,其中既已形成了类似西安、重庆、成都这样的经济与教育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但更多的则是经济与教育发展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既然因内部差距明显而难以齐头并进,因此,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将西安等中心城市建成省区的教育中心和率先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然后再充分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以最终带动与促进广大周边地区的教育现代化。6.以观念和制度层面为突破口,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为此,在教育观念上,也即是要求树立起素质教育思想,注重教育过程的优化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上,以学校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以教育教学手段条件的变化为切入点,真正建立起一个具有较强适应性与持续性的教育教学。□
参考资料:
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谈松华、王蕊、王建.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中史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若干指标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0)
4.方立.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吴紫彦.教育蓝图——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广州出版社.20008.谈松华、袁本清.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9.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中国教育绿皮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注 释:
①尽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也很重要,但由于相关数据获取上的困难,这里未予考虑。②依国际通行标准,三级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毛入学率应该是表征教育现代水平的最合适指标,只是由于现行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无法获取分县或分省的数据,因而只得以“每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与“每万人口大学在校生数”来替代。
(生产力水平)与(小康线指标)的相③在S维体系中,权重系数的大小,凸现了“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
对重要性,并反映了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国特点。
④在E维体系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则被给予了最大的权重。⑤也即是为教育对象提供所需要的多种选择、多次选择与多种成才道路。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