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8一O6—15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TVU JOURNAL Junl5,2008 Vo1.1O No.2 第1O卷第2期 【教学研究】 从教学过程看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乃宾 。张雅珍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陕西[摘西安 710068) 要]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两个理念上:一是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二是学校教育可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发 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重视知识积累和知识重组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转化 空间”。 [关键词]职业教育l创新教育l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E4649(2008)O2一oo77一O3 职业教育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需求,是 学生的知识量,这样势必导致知识的巨大涌人和学 国民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认真考虑职业教育科 生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被动地跟随社 学发展十分必要。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基础就是对 会发展,在发展之后亦步亦趋。这样的“人才”自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人才创新 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能力的提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 革的核心。 一一而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 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 、创新与教育 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动力,也是教育的基 职教育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O那么什么是创新,现 二、从教学活动分析创新能力培养的可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经历四个 本目的之一,把教育引向创新是当前教育特别是高 行性 在较普遍的看法是:“创新是一种有所发现、有所发 阶段:经历、思考、归纳和测试。当教师把要传授 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超越过程”,即在前人基 的知识转授给学生时,学生是带着需要、兴趣、好 础上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它依赖有创新意 奇心和情绪的投人来获得对这一知识的直观体验的, 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完成。 经历过的新知识将会促使学生对自己已有的想法、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是再现已 行为和经验进行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 有知识的教育方式,体现了教育的再生功能,但它 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已有的想法和新知识的差异 过分强调“传”而忽略了“变”,甚至会对新知识、 在哪里,等等。同时,学生还学会分析新知识与原 新见解持怀疑、设防态度,其实质是以知识为起点 有知识的不同作用,甚至对不同知识进行重组排列。 和终点的教育过程,只考虑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 思考之后,学生将把新的理解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不看利用了多少。这种学习活动“将学生看成是 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原有知识与新观点的 一个装知识的I=I袋,我们不断地将知识装人这个口 结合,产生新的有关自我和社会的理念。理论探讨 袋,不断设立新的学科、新的课程和科目”来增加 后,学生再根据具体情况用它来指导具体行为,并 [收稿13期]2oo7—11—12 [作者简介]任乃宾(1956一(1962一),山西省永济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高级讲师l张雅珍 77 ),女,浙江省东阳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任乃宾,等.从教学过程看创新能力的培养E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测试其能否成功地解决新问题,应付新情况,了解知识。 注意去观察、实践和发现未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 思维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的飞跃。 这种理论的影响程度和精确程度,也就是“利用”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扩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过程本身就 体现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发展创新的统一。一方面, 知识是客观的,它不依赖学习者而存在,教育就是让学习者渐进的来学习、消化、吸收、掌握这些知识,而另一方面,知识又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当2、发展思考力 素质教育的使命应是“化知识为智慧”,而思考 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基本途径。发展思考力就是发 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一个思维僵化的学 生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创造性需要多元化的、 个人通过学习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综合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考的运用 把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日益复杂的知识意义进行思分为收敛性思考和发散性思考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考、归纳和推论时,知识便会随之产生、发展,便会有所创新。这种学习活动体现了知识和个体之间的统一,体现了创新和超越,它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发展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吸纳,强调让学习者得到动态的基础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行的。 收敛性思考是个体根据信息知识寻求结果,而发散 性思考则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知识生成新的信息知识, 前者体现的是求同,后者体现的则是求异与创新。 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 大小的关键要素是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发散性思考 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提问、思考、结论、验证四个阶 三、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 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上对思维能力和 创造力的锻炼、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 层层发问,促使学生思考,一步步深人到问题的关 键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问的意识 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选择地把知识设计成问题,由易到难,由浅人深,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两个理念上:一是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迄今人们获得的最有意 义的认识之一是,创造力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 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间”。二是学校教育和能力。 3、重视知识积累和知识重组能力的训练 知识积累和知识重组体现了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创新和继承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活动中缺一不可。 可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教师应当了解,创新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的积累不是单 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是具有发展性的,可能会通过新颖、独特的想法或作品表现出来,在目前可能无法体现出物质价值,但体现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隐含的作用。 1、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探索与创新是分不开的,探索意识就是创新意识的反映,它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纯地累加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广泛性,触类旁通, 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关注知识的发展 动态;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不同学 科相关的知识。同时,创新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 识重组能力。知识重组可分为同学科知识重组和不 同学科知识重组两种情况,当学生进行知识重组并 投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 极发现知识的心理取向,没有探索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造冲动,更不可能发展创新能力。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和重现真理,积极寻生有”,“有中生新”,其实质是求异,指引人们去获些新颖、独特的想法,产生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观点 和理念,而这正意味着创新。无论是知识重组还是 知识积累,离开教师的引导都是不太可能的,学生 大量的阅读和查找,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学中,一 求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整体把握,从而“无中 由于自身、学科、环境等条件的,不可能进行 取新的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教师应把教方面,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学习吸收基本知识的同时, 多向学生介绍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及其发 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展动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 鼓励学生怀疑和发问,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行知识重组再造,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任乃宾,等.从教学过程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口].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4、树立意识,引导学生自学 依赖性的学习是无法产生创新的,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以突破前人或同时代的权威性见解为基础 的,更何况知识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权威”不可能绕专业建设,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和实验。 1、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在教学全过程的控制 上确保新的教学体系的实施。在教学计划中,加大 真正存在,只有意识才是激励创新能力发展的会产生一种结果;学生服从权威便会得到教师的认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在我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计划 课的比例调整为15 :4O :45 。与此同时,突 真正土壤。而且,当学生服从知识的时候,往往只 中,将必修课中的公共课、 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 同,而思考加以质疑就会得到教师的否定,而这恰恰遏制了人的意识和创造冲动。意识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做到实践 操作能力的培养不断线。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我们 不依赖教师,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去探索和发现规律,提高能力。也就是说,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必须将理论课融入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营销实践, 扩大到群体,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物业管理专 业则以模块式教学为主,即以岗位需要组成教学模 块,并采取“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 实践、边提高一的方式一来实现培养目标。 是知识的发现者,以知识本身为学生兴趣的出发点,在实践中讲授理论的应用。并从对个体的营销活动 打破原有讲授制度的束缚,要明白教师能够给予学 生的最大帮助是令其学会自学。教师引导下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转化空间” 2、调整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技~一 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 上力求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 结合。教材以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近 三年出版的新教材为主。 自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发现问题、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颖独特的理论和想 3、加强两项建设,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创造条 法若不能付诸实践,仍然体现不了创新和教育的作用。创新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相应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需要教育最件。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其科技含量,形成教 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 训基地。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 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创造性的机会和动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主要是“培训、引 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和运进、聘请”。 用结合起来,提供“化理论为方法”的空间,引导 学生把新知识、新观点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联解释更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学活用,让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方法。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 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 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 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 教学过程需 系迅速发展的科技和千变万化的生活实际,认识和 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构建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 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 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 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新型高职院校这块沃土上结出 丰硕之果。 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知识性教学系统,力的培养,需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 技术型教学体系。这种体系就是以综合素质为目标, 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 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我们围 79 、 [责任编辑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