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3则)

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3则)

来源:保捱科技网


《拔苗助长的故事》

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一):

拔苗助长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忙它们生长。

一天,他最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向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忙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

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二):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

【成语故事】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典故】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

【近义词】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示例】那种不顾学生能否理解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其它使用】

◎例如揠苗助长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这个成语改成拔苗助长就浅显明白。

◎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拔苗助长的故事描述(三):

揠苗助长(成语)

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中文名揠(拔)苗助长外文名Hastemakeswaste来源《孟子公孙丑上》汉语注音ymiozhzhǎng释义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解释

基本信息

【成语名称】揠苗助长

【汉语注音】ymiozhzhǎng[1]

【释义】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忙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2]

成语示例

1.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宋代吕本中《紫微杂说》)

2.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摧残。

成语典故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这天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状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下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忙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1]

①[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茫茫然,疲劳的样貌;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

④[病矣]累极了。

⑤[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⑥[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

⑦[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期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忙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

⑧[只想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忙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

⑨[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

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教材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寓言二则。

这则寓言被收入沪教版初中同步课课精炼P61页。

揠苗助长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寓言二则。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的寓言两则。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的寓言两则。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寓言两则收入。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初中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全品作业本》收入。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初中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堂练习册》收入

这篇寓言被收入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寓言两则。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初中语文扩展阅读BBS系列修订版收入。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新编中学古诗文读本收入。

这则寓言的原文被收进文言文收录。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期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最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向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样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3-4]

成语启示

1、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务必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完美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作者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期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词语辨析

【用法】作主语、谓语,也可作定语,含贬义

【结构】连动式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欲速不达

【同义词】拔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谜底:贪快活

1. 2. 1000300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020 17. 18. 100 19. 100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0

30. 31. 10100 32. 33. 39 34. 35. 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548 44.

45. 46.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