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环境学

建筑环境学

来源:保捱科技网
二章

1.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

太阳辐射照度为太阳辐射常数I I=1353W/m2 2. 风玫瑰图:包括风向频率图和风速频率图。

3. 室外气温:距地1.5米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4. 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5. 风场:风向、风速的分布情况。

6. 城市热岛:城市因大量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

城市高温化。

7.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8. 我国气候分区法: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

三章

1. 人体热平衡公式:M-W-C-R-E-S=0

M 人体能量代谢率,W 人体所做的机械功, C 人体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R 人体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E 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 S 人体蓄热率

2. 得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室内的热量。

3. 内外扰: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邻室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

向变化。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4. 热过程的特点:由于维护结构本身存在热惯性、使得其热湿变化过程的变化规律变得相

当复杂,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与外扰之间存在这衰减和延迟的关系。 5. Low-e玻璃的特点:高反射、低辐射、低吸收。

6.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即室外空气温度加上一个太阳辐射等效温度。 7. 通过维护结构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

压力高的一边想分压力低的一侧转移。 8. 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除去的

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两部分。 9. 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在一定要求范围内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加入室内的热

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两部分。

10. 负荷与得热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冷负荷与得热量有关,蛋并不等于得热。

四章

1. 代谢率:在人体细胞中,食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被分解氧化,实现人体的新陈代谢,在

化学反应中释放能量的速率叫作代谢率。 2. 为什么要保持热平衡:人体的生理机能要求体温必须维持近似恒定才能保证人体的各项

功能正常,所以人体的生理反应总是尽量维持人体重要器官的温度相对稳定。 3. 核心温度、表层温度:人体深部组织温度。人体皮肤温度。 4.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包括对流、辐射和蒸发。 5. 服装热阻:指服装本身的显热热阻。 6. 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人体皮肤层中存在温度感受器,当它们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冲动,

向大脑发出脉冲信号,信号的强弱由脉冲信号的频率觉定。 7. 人体的温度调节系统:○1御寒调节方式:血管收缩、减小血流、冷颤、降低皮肤温度。

2散热调节方式:血管扩张、增加血流、流汗、增加皮肤温度。○3体温调节的主要功○

能是将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一个适合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 8. 热舒适:指人体处于不冷不热的中性状态。 9. 吹风感:把气流造成的不舒适感觉叫做吹风感。

10. 有效温度:1有效温度ET: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冷暖感觉影响的综合数值,○改数值等效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温度。2新有效温度ET*:在○3标准有效温○度SET:

11. 过渡活动状态的热舒适指标RWI和HDR:RWI适用于暖环境。HDR适用于冷环境。 12. 湿黑球温度:适用于室外炎热环境,考虑了室外炎热条件下太阳辐射的影响。

五章

1. 2. 3. 4.

病态建筑综合症:因室内空气质量低劣,造成头痛、困倦、恶心等症状。 室内污染源及特性: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途径(了解) 空气净化(原理):扩散,静电捕获,惯性碰撞,中途拦截,筛子效果。

六章

1. 自然通风:利用自然的手段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方式。 2. 稀释法:向对象空间送入某种被控空气物理量含量低的空气与空间中较高含量的空气充

分混合,以达到物理含量满足生活和工艺要求的目的。 3. 置换法(定义):借助室内热源的热羽流形成近似活塞流进行室内空气置换。 4. 换气次数:n=Q/V n 空间的换气次数(次/h),Q 通风量(m3/h),V 房间容积(m3)

用于衡量空间稀释情况的好坏。

5. 名义时间常数: τn=V/Q τn 空间的名义时间常数(s)Q 通风量(m3/s) 6. 空气龄:τp 指空气进入房间的时间

7. 换气效率:τp=0.5τn ηa=τn/2τP*100%

8. 送风可及性:反映了在给定的时间内从一个送风口送入的空气到达考察点的程度,是一

个不大于1的正数。

9. 排空时间:τt 排空时间越大,说明这种形式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大小。 10. 排污效率:表示送风排除污染物的能力。

11. 影响排污效率的因素:送风口的位置(气流组织形式),污染源所处位置。 12. 空气不均匀系数:Kt=σt/t Kt=σt/u

13. 空气扩散性能指标:定义为满足规定的风速和温度要求的测点数与总测点数之比。 14. 常见的示踪气体:甲烷,SF6,二氧化碳

15. 换气次数测量:用上升法和下降法来测量换气次数。

七章

1. 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1人耳对声音的感觉有三个表征量:音量大小,音调的高低,○音色的不同。○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声源、传声途径、接收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声压p:因为声波而引起的空气压强的变化量。 声功率W: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 声强I:衡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强弱的物理量。 声源的指向性:P246

听觉特性:相同声压级的不同频率的声音,人耳听起来是不一样响的。 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为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在利用掩蔽效应进行噪声控制时,应尽量弱化掩蔽声声源的方位感。 噪声的评价:是对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噪声作出其对接收者影响的评价,并用可测量计算的评价指标来表示影响的程度。

噪声评价曲线:曲线NC对低频的要求比NR曲线苛刻。 NC=NR-5 声音在室外空间传播:距离每增加一倍衰减6dB.

哪些因素造成声音衰减:发散衰减,大气吸收衰减,地面吸收衰减,其他衰减。 声音在室内空间的传播:P258 混响时间及混响公式:室内声场声级在声源停止发声后衰减60dB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记为T或T60T60=0.16V/A 混响半径:在直达声的声能密度与反射声的声能密度相等出,距声源的距离称为混响半径。R0=0.14SQRT(QR) 多孔材料的吸声机理:声波进入多孔材料→空气粘滞力→摩擦和热传导作用→声能→热能→吸声

共震吸声结构(了解):共震不等于共鸣。 噪声控制原则(了解):P268 减震和隔震:

震动传递比T:如果某个产生振动的设备与一个固有频率为f0的构件相连,振源频率是f,则通过这个构件传导出去的振动动力占振源输入动力的百分比称作震动传递比。 P273

阻尼减震:固体振动时,使固体振动的能量尽可能多地耗散在阻尼层中的方法,称为阻尼减震。 阻性消声器:利用布置在管内壁上的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的吸声作用,是沿管道传播的噪声迅速随距离衰减,从而达到消声的目的,对中高频噪声的消声效果较好。 抗性消声器:适用于中低频噪声的控制。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有较宽频带的消声能力。

20. 21. 22.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