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捱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历史及特点研究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历史及特点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历史及特点研究

王琳;饶晓晓

【摘 要】文章以杭州近代居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及建筑特征进行归纳分析,为杭州近代建筑的研究工作提供一种有益的补充.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6 【总页数】2页(P224-225)

【关键词】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建筑发展历史;建筑特征 【作 者】王琳;饶晓晓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1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历程

杭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由于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对外广泛的经济、文化、宗教等交流,几千年来的城市建筑文化纷繁多姿。进入近代后,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杭州近代建筑更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中西交融建筑,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杨秉德先生在《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将整个中国近代建筑史分为初始期、发展兴盛期、凋零期[1],与杭州的建筑发展情况大致相同,参考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2-3],笔者将杭州近代居住建筑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1)。

图1 杭州近代历史(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1.1 初始期 (1840年~16年)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打开国门,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杭州,修建了一批宗教建筑,也出现了一批作坊等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中国旧建筑体系及构造方法,几乎不受西方建筑影响,多数为传统建筑,如孩儿巷号民居(1850年)、马市街民居(1870年)、胡雪岩故居(1872年)等。 1.2 兴盛期(16年~1937年) 1.2.1 前期(16年~1911年)

杭州在16年9月26日正式开埠,与上海等开埠城市不同,日租界商业发展有限,未形成规模。此时杭州受上海影响,开始建造石库门里弄建筑,采用传统的中国民居建造方式,但以联排式布局排列,典型实例为如意里(16年),杭州的街巷及西湖四周开始建造新式庄园别墅,如刘庄(1905年)。 1.2.2 中期(1911年~1927年)

进入,居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既有继承传统风格的建筑,如十五奎巷47号(1911年)、十五奎巷26号(1920年)等;也有中西合璧的别墅,如鲍庄(1922年)、适庐(1925年);也有完全按照西方形式建造的别墅,如春润庐(1920年)、徐青甫旧居(1920年)。其中里弄建筑在此期间成为西湖周边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洽丰里(1825年)、湖边邮(1926年)等均在此期间建造。 1.2.3 后期(1927年~1937年)

1927年杭州市成立, 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各类建筑得到发展。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杭州工商业的发展,在此期间,居住建筑营造进入了黄金时期。尤其是西湖周边花园别墅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大部分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造工艺,如澄庐(1928年)、恒庐(1935年)等。里弄的建设迅速发展,出现了新式里弄建筑,外墙以青砖砌筑,采用西式线条

装饰石库门,去除了天井,以学士坊(1935年)式花园里弄和源茂里(1930年)后期石库门里弄为代表。 1.3 凋零期(1937年~1949年)

抗日战争期间,杭州在1937年12月24日沦陷后,城市建设陷入瘫痪,厂房被占为军营,多数遭到破坏,工商业建筑发展停滞,仅存在部分小规模住宅建设,包括清波河下近代建筑群(1940年)为代表的花园别墅和小河直街姚宅(1942年)等民居住宅。

2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特点

杭州属于近代边缘城市,城市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对于西方建筑的接收借鉴程度与主流城市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加上“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城市形态和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影响,杭州的近代居住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 2.1 总体更自由随意、民间化,主动吸收适应外来文化

在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历史进程中,西方建筑与杭州传统建筑的互相碰撞、影响、补充、融合是杭州居住建筑发展的主线。由于杭州自身特殊的历史背景,日租界发展未形成气候,杭州居住建筑不像上海、南京等主流城市那样因租界区的强大而发展起来,与主流城市相比,杭州的近代居住建筑更自由随意、民间化,多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

早期,杭州人对西方建筑文化没有多少认同,居住建筑中传统营造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拔地而起,许多沿街商业建筑出现了洋门脸式的装潢,逐渐在建筑细节上采用西方建筑模式,增加装饰点缀。同时也产生了类似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一般采用西式的外立面与中式的内部空间、庭院相结合的建造模式。

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现代化进程层层深入,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对杭州居住建筑产生更深的影响。人们不再满足于西式建筑仅作为次要装饰元素存在于建筑表面,

而将西式手法逐渐融入中国传统的建造模式中,从局部西式化细节装饰到逐渐出现内部空间形式的西式化,逐渐形成了适合杭州自身发展的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近代建筑,也出现了完全西式风格的建筑。 2.2 区域分布多位于西湖周围

总体而言,杭州近代纯中式或纯西式的建筑均较少,多数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造方式,在建筑区域分布、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从区域分布来看,杭州不同于上海等主流城市,未形成以租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近代建筑大多位于西湖周围(图2),与西湖自然山水相映衬,尤其是庄园别墅建筑,多位于西湖北面与东面。

图2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分布略图(图片来源:杭州市住保房管网)

图3 杭州近代各类居住建筑数量比较(图片来源:笔者根据杭州老房子系列丛书进行不完全统计整理) 2.3 空间布局多保留传统模式

从空间布局来看,杭州的近代建筑多保留江南传统民居的木结构构架或者砖木混合结构,保留中轴线上的厅堂、卧室、厢房等基本框架,但闭锁式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一些住宅出现水、电、煤、卫生设备,更加趋于现代化、个性化、方便化。

2.4 材料、结构及装饰吸收西方手法

杭州近代居住建筑在建筑材料、结构构造以及装饰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变化。在材料方面,古代多为木材、青砖、灰瓦及石灰,近代时期钢筋、水泥、玻璃等传入杭州,新型材料使建筑在结构构造和装饰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始建造二至三层的砖混或砖石结构建筑,出现了白灰抹墙、瓷砖铺地等处理手法。屋顶形式也从抬梁式等传统形式转变为以三角形屋架及桁架进行支撑[4],这种屋面更加稳定、实用,有些建筑还增加了天窗、老虎窗等细节,平屋顶也开始出现,大部分是半屋顶半阳

台的局部平台形式。 2.5 不同居住建筑的特点

居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居住者或者使用者的经济实力、使用需求、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也受到建造区域、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根据《杭州老房子》将杭州的近代居住建筑分为以下四类:公寓里弄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庄园别墅建筑、名人住宅建筑[5-6]。下面将着重介绍公寓里弄建筑、庄园别墅建筑这两类建筑。 2.5.1 公寓里弄建筑模仿上海,但规模较小,质朴实用

在许多文献资料中常将《杭州老房子》中的公寓里弄建筑称为石库门里弄建筑,石库门里弄建筑分为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和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

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一般为三间两厢或者两间一厢的布局方式,采用中国传统做法,一般分上下两层,前院为天井,中为厅堂,左右为厢房,厅堂后部设置楼梯通往二楼,多无厕所等配套设施,居住环境较为简陋,建造周期短,造价低,湖滨五弄、福海里就是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典型代表。

杭州近代后期出现了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多仿西式做法,采取西方联排别墅排列方式,节约用地,可以几户十几户人家同时居住,类似现在的公寓。多为二层、三层砖木结构,少量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既保留中国传统居住的功能,又融入了西式别墅的样式。建筑布局和内部空间都比较紧凑,天井没有了,围墙高度大大降低,繁复的中国传统装饰也减少了,渐渐出现厕所、暖炉等配套设施(如学士坊),功能齐全,样式新颖,湖边村、平安坊、绿杨新村就是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典型代表。

2.5.2 庄园别墅建筑数量众多,或依水势而建或以院落为主

由图3可以看出,庄园别墅建筑占了近一半,体现了杭州作为一个后花园式的休闲旅游大城市所具有的特点。

作为上海的后花园,杭州的别墅建筑多围绕山水或者面向山水,建筑的规模尺度与

周围的山水要素相互匹配,注重与山水要素的互动,建筑面积一般以200~300平方米为主。《东南日报》曾描述过董庄,“占地十余亩,建筑样式中西参半,里面緑门如茵,林木荫翳,入草凉气袭人,炎暑全消,临湖处对葛岭初阳台,保俶塔之胜,尽收眼底”。

有宅必有院,宅院合一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最高境界。当时许多别墅还会在别墅内部筑山、叠石、理水等等,创作优美环境和游憩境域,虽是人为却似天然。比如秋水山庄,房主仿《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建起了花园和花园中的主楼,花园小巧玲珑,园内有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曲池鱼群、假山石洞,以鹅卵石、磨石子铺成的过道贯穿全院,曲径回廊、庭院深深,环境十分幽静。 结语

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中,居住建筑与其独特的人文背景及优越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居住活动要求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杭州近代居住建筑整体风格更自由随意、民间化,主动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与探索,从局部西化的细节装饰到逐渐出现内部西化的空间形式,由外向内逐渐渗入西式元素。建筑未形成以租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没有形成大规模发展,但胜在典雅,大多位于西湖周围,规模尺度与西湖风景相得益彰,空间布局多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在材料、结构构造和装饰方面,积极运用西方手法,逐渐形成“中道西器”(建筑空间布局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功能技术是西方近代的)的建筑模式,充分融合中西建筑文化。里弄建筑虽没有太多精品,但也已经成为当时普通百姓较为主要的居住模式等,实用经济;别墅建筑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融于自然,重塑自然”的特点,或依水势而建或以院落为主,将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杭州作为近代边缘城市近代建筑发展的特点,充分梳理并厘清近代杭州居住建筑的发展特点,这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1840-194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33.

[2]饶晓晓.近代杭州、宁波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及其比较研究1840~1937年)[D].浙江:浙江大学,2016.

[3]章臻颖.杭州近代建筑史及其建筑风格初解[D].浙江大学,2007.

[4]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杭州市历史建筑构造实录(民居篇)[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3,7.

[5]仲向平.杭州老房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朱金坤.杭州老房子:再编[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